□ 馬成翔
花花尕妹
伊犁河河谷,是新疆回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區(qū)域之一。數(shù)百年來,這里的回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道,在開發(fā)邊疆、建設邊疆和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流傳于這里的回族“花兒”,便是這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利用出差、采風、探親、訪問等機會,對流傳在伊犁河谷等地的回族“花兒”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搜集、記錄和整理。雖然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和流傳在新疆其他地區(qū)的回族“花兒”具有相當部分的一致性,但因地域、人文背景和周邊各種文化影響的不同,伊犁回族“花兒”,還是有它顯著的藝術特色?,F(xiàn)列舉一二,供大家在研究新疆回族“花兒”時參考。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回族人,主要是從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遷入的。從十八世紀初開始,清政府為了鞏固邊防,開發(fā)新疆,在天山南北大興屯墾。據(jù)《新疆圖志》卷三十載,清政府統(tǒng)一新疆后“不出十年,兵屯、旗屯、遣屯、回屯、戶屯遍及(天山)南北”?;刈迦说倪w入,主要和屯墾有關。據(jù)《欽定回疆圖志》載,新疆各處屯墾的士兵多從陜西、甘肅兩省調入,而這兩省為回族聚居區(qū)?;孛癯钥?、耐勞、善戰(zhàn),因多有從軍者,這些為較早定居新疆的回族人。另清政府鼓勵內地農民來新疆墾荒,稱為“戶屯”。政府賞給一半盤費,鼓勵其來新疆戶屯。這“戶屯”中就有相當大一部分陜西籍回族人定居伊犁河谷。通過“遣屯”也遷來一大批回族人。伊犁將軍府是滿清政府駐守新疆最高軍事、政治機構。所以,相當一部分被流放的回族人被安排在此屯墾。因此,歷史上留居伊犁河谷的回族人,多以陜西籍人為主。并形成了整個伊犁地區(qū)的漢語語言,以陜西方言為標志。在公元2000年以前,走進伊寧市,連一些少數(shù)民族群眾都學會了說陜西話。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十三朝古都,陜西方言是中國北方具有標志性的語言。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以陜西方言演唱和流傳,在遙遠的西部邊陲,可以說是一大特色。
縱觀流傳在伊犁河谷的各種回族“花兒”,雖有一部分“花兒”曲令流傳,但大部分是從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流傳過來的各種民歌、小曲、信天游、迷胡劇、碗碗腔的選段等。這均與此地回族人中以陜西籍人為主有關。例如伊犁回族“花兒王”,特克斯縣虧克推瑞克鄉(xiāng)的八十子老人演唱的曲目就有相當?shù)拇硇浴?/p>
八十子老人,原名馬金福,伊犁地區(qū)特克斯縣離休老干部。1925年2月出生于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比什凱克市,后隨父返回伊犁地區(qū)。1985年從伊犁地區(qū)特克斯縣外貿局離休。
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王”八十子老人
馬金福一家三代均為伊犁地區(qū)著名回族“花兒”歌手。其祖父、大伯和其本人都有“伊犁花兒王”的譽稱。祖父馬倉,清同治年間來新疆,后碾轉到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市,是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回民聚居區(qū)和新疆伊犁一帶著名的“花兒王”。后傳藝給馬金福的大伯、父親及叔叔,三人也均為著名“花兒”歌手。馬金福是在其祖父84歲高齡時出生的,故稱其為“八十子”。
馬金福演唱的回族民歌的種類和曲目頗為豐富。無論“小曲子”,還是“花兒”類,唱得都非常出色。他忠實地繼承了其先輩創(chuàng)立的流派及風格,又廣采博覽,在融合吸收的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對回族“花兒”的流傳和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的演唱以“小曲子”見長,風格獨特,曲調委婉動人,真情催人淚下,深受各族人民、尤其是回族人民的熱烈歡迎。他演唱的傳統(tǒng)曲目有《十道兒黑》《出門人》《王哥放羊》《山丹紅花令》等。
馬金福不僅會演唱各類回族“花兒”,還精通柯爾克孜、維吾爾、哈薩克、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的語言和他們的民間音樂。經常在各種場合下,用各民族語言演唱他們的民歌。他對柯爾克孜族民間音樂的了解頗為深厚,曾經在柯爾克孜族民間賽歌中擊敗眾多歌手獲得大獎,在中亞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他為我們用柯爾克孜語演唱了一系列的歌曲,其中《山丹紅花令》就頗具特色。
伊寧市回族花兒演唱會
伊犁回族花兒歌手
伊寧地區(qū)著名的回族“花兒”歌手還有郭阿不都爾、藍沙力爾、白克和熱黑等人,他們都是以演唱各類小曲子見長。
郭阿不都爾,又名郭志義。伊寧市巴彥岱鎮(zhèn)三段村村民,1938年出生于伊犁地區(qū)霍城縣柳樹巷子。郭阿不都爾的曾祖父郭大成,早年在陜西省渭河上擺渡為生,他演唱的船工號子及民間歌謠遠近聞名。清朝同治年間,攜其祖父郭德真西走新疆,后定居伊犁地區(qū)霍城縣。祖父以中醫(yī)接骨為生,精通漢文及阿拉伯文,也是霍城一帶有名的文化人。其父郭文鵬,讀過私塾,寫一手好書法,年輕時就是遠近聞名的民間文學家及說唱家,后舉家遷至伊寧市巴彥岱鎮(zhèn)。
郭阿不都爾從小受到家庭深厚的文化影響,顯示出其演唱的藝術才能。他全面地繼承了父輩的文化遺產,又廣泛地收集各類回族民間歌曲、歌謠及口頭文學,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其獨特的演唱風格。他的演唱聲音洪亮,表情豐富細膩,深得各族老百姓的喜愛。代表作品有:《王哥放羊》《猜花》《弟兄三個人》《放風箏》等。他演唱的《猜花》《珍珠倒卷簾》等,本身就是迷胡曲牌中常用的曲牌,雖然有一定的變異,但旋律、節(jié)奏的輪廓基本上是一致的。①
郭阿不都爾不僅歌兒唱得好,還擅長說唱各類民間諺語、笑話。他創(chuàng)作的段子,語言簡樸生動,尤其是諷刺、揭露賭博、吸毒、不遵守社會公德等方面內容的段子,在群眾中流傳很廣,被譽為伊寧市回族群眾中的“笑話大王”?;孛褶k喜事或請客吃飯,必請其到場,氣氛才熱烈。由于多民族長期雜居的原因,郭阿不都爾還擅長用哈薩克、維吾爾等民族的語言演唱各類民間歌曲。
藍沙力爾,原名藍福林,1952年1月15日出生于伊寧市。他從小記憶力非凡,無論是維吾爾族歌曲還是回族歌曲,他學得都非???。小時候跟隨伊寧市著名的回族民間藝人藍天發(fā)(也叫賽力子)、尤蘇子和兒沙學唱回族民歌。1970年他又和好唱回族民歌的七娃子一起到伊寧市東方紅公社五大隊(現(xiàn)伊寧市哈爾墩鄉(xiāng)東梁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1977年被分配至奎屯飯店任食堂和倉庫管理員,1979年12月,調至伊犁州技工學校工作。他個頭不高,微黑的皮膚,健壯的身軀。他的聲音結實洪亮,音域寬廣,音色動人,歌聲震撼人心。他會演唱伊犁地區(qū)回族民歌五十余首。唱的最好的是《五更盤道》《珍珠倒卷簾》《猜花》《莊稼漢》等小曲子。
白克爾,原名于德全,瘦高的身軀里透著精明,一雙有神的大眼睛閃爍著光芒。他的演唱聲調悠長,富有磁性的聲音里散發(fā)著濃郁的回族特色。如:《浪花燈》《繡荷包》《茉莉花》等。
熱黑演唱的小曲子《送情郎》等也很精彩。
一些“花兒”曲令,在伊犁地區(qū)也流傳較廣。
新疆是個多種文化匯集的地區(qū),新疆的回族,也是主要由西北各地遷徙而來的,從而形成了在曲目、風格上的多樣性。而以小曲子為主的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又是它藝術上的一大特色。
因歷史上留居伊犁的回族人多是關內回民起義失敗后的幸存者、流放來的囚徒、走西口的的逃難者及其他們的親屬和后代,所以流傳在他們中間的“花兒”作品多以反映貧窮、凄涼和悲苦的情緒及內容為主。如八十子老人在作品《出門人》中唱道:“一更里鼓眼兒輕,出了門的人遭受了熬煎,誰人來揣臉?心里不耐煩,點上一個火來抽上一袋煙。今夜晚睡不安,心里胡盤算……三更里鼓眼兒哼,千恨萬恨,恨自己的命兒窮。”作品以委婉的曲調,深沉的情感,控訴了舊社會一些老百姓因貧窮、受壓迫而遠走他鄉(xiāng)謀生的艱辛。
再如藍沙力爾演唱的《五更盼到》“一更里想起我就做生意,我就獨養(yǎng)了一家。手里無本離不了家,我就難養(yǎng)活一家。二更里想起我就好艱難,我就仔細的盤算。榮華富貴離我遠,我是天造的一個窮漢”。作品以悲苦凄涼的情緒,刻畫了窮人生存的艱難。
在旋律進行中,樂段的結束也往往以下行音階級進來展示,滲透了悲劇式的情緒和氣氛。如八十子老人演唱的《繡荷包》,采用C羽調式,結束的最后一小節(jié)是“F、G、bB、G、F、bE、C”。從五聲調式來分析,前兩個音上行外,后五個音均呈現(xiàn)了級進的下行音階式的進行。全曲透著哭泣式的悲哀,并以傷感的色彩結束。
首屆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演唱會
再看郭阿布都爾演唱的《王哥放羊》,“C商調式”。這雖然是一首敘事歌曲,可整體滲透出一絲絲悲傷的情緒,結束兩小節(jié)是“G、F、bE、D、C”帶有悲劇色彩的下行級進進行。
還有《出門人》,整個作品就是對黑暗舊社會的控訴。作品采用“C徵調式”。結束所用的音為“bB、A、G、F、E、D、C”,一個完整的七聲下行音階進行。
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的傳播,有著它非常廣泛深厚的社會基礎。一大批民間的演唱人才,活躍在鄉(xiāng)村、社區(qū)等基層群眾文化場所。他們往往由一至兩位較有名氣的花兒歌手為主,帶上若干個喜歡學唱回族“花兒”的年輕人,還有一至三位樂器演奏者伴奏,形成一個個回族“花兒”演出的班社,這些班社,有相對固定的,也有臨時組建的。歷史上,這些回族“花兒”班社對于回族“花兒”的傳承及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在伊犁地區(qū)各縣市,有以郭阿布都兒、藍薩利爾、拜克、八十子老人、馬成祥、王百康等人為首的各種班社,從事這種傳承。
伊犁地區(qū)因地理原因,受歐洲和俄羅斯文化的影響,西洋樂器,比如手風琴、提琴和曼多林等樂器較為流傳。久而久之,回族民歌的伴奏,也多采用西洋樂器來進行伴奏,使古老的傳統(tǒng)民歌散發(fā)出了獨特風采。
作者(右一)在伊犁州特克斯縣虧克坦然克鄉(xiāng)三隊八十子老人家中采訪
民間回族“花兒”的演唱中,也有單獨使用手風琴或者巴洋的;也有在手風琴或者巴洋的基礎上再加上小提琴或者維吾爾族樂器獨它爾、彈撥爾等。古老的中原地區(qū)旋律與歐洲時尚的樂器音色,混合出別具一格的音響色彩,飄蕩在伊犁河畔這清新的空氣中,給你一種特殊的享受。
1996年6月,在伊寧市首屆回族“花兒”演唱會舉辦期間,我們曾經組織過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回族“花兒”錄音。錄音在伊寧市民間樂手赫爾比②家的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磚砌的平房里進行的,伴奏使用的樂器是赫爾比演奏曼德林,達吾爾③演奏手風琴,玉素甫④演奏巴洋(鍵鈕式手風琴)。伊寧市較為出名的為回族“花兒”伴奏的樂手還有馬為民(卡馬爾)、梁玉成等人。
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中處處滲透著漢文化的痕跡。如《王哥放羊》中唱道:“正月十五鬧元宵,王哥和妹妹鬧社火。鬧了三天的社火駘⑤,鬧你尕妹好人才。二月里來龍?zhí)ь^,王哥拉的是小妹妹的手。你給你的王哥說實話,王哥給你買手帕。三月里來三月三,針線茶飯我懶得貪。一天在墻頭上腩幾遍,不見我的王哥在那邊。四月里來四月八,鴨蛋青的汗衫白汗腰帕。絲線子的帶子青鎖夾,這么樣的打扮沒下家⑥。五月里來五端陽,楊柳插在你門上。烏煙子的壺壺里茶燉上,我連我的王哥喝一場。六月里來入暑天,王哥放羊在荒草灘。荒草灘上清水泉,誰替我的王哥把水擔。七月里來明星兒高,女兒大了不受娘指教。思想我的王哥心血潮,不怕山高路遠腳。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把月獻。一家大小都團圓,怎不見我的王哥來把月獻……”其中正月十五鬧元宵、鬧社火、二月里來龍?zhí)ь^、五月里來五端陽、八月十五拜月亮、都是中國漢族典型的民俗文化傳統(tǒng)。
2006年,我在特克斯縣虧克坦然克鄉(xiāng)采訪時,錄到的八十子老人演唱的《小郎》:“十字當街就做了買賣,手提上竹籃就轉回來……年輕的小寡婦上了新墳。頭戴上麻冠身穿了孝,三寸的金蓮就白布兒網(wǎng)。左手里拿的是酒壺瓶,右手里拿的是黃裱紙。出了一個大門朝東走,不覺得來到墳前邊。新墳的頭上壓白紙,舊墳的頭上長荒蒿。磕三個頭來做三揖,喊一聲小郎你在哪里?;仡^到了大門前,三間的瓦房兩間兒空。萬貫的家業(yè)誰來照應?三歲的小孩誰抓來?⑦世上的人們都一般,年輕的小寡婦多可憐。”從這首歌中我們看到:小寡婦披麻戴孝、磕頭作揖、燒紙敬酒等習俗,完全都是漢民族的習俗。
《茉莉花》這首歌是漢文化的代表作,南北方都有不同的版本流傳。而流傳在伊犁的《茉莉花》,又是另外一種面貌和感覺。它的歌詞是:“嘩啦啦推開了門哎,推開了門無一個人進來。我以為十五里情郎,忙把口信兒傳。好一個茉莉子花,茉莉花開了,花花都賽不過它。我有心摘上兩朵,但怕看花的人。好一個鮮美的花,連根兒帶苗移在我的家。我一天不出門,對著鮮花坐。今天看情哥,明天看情哥,情哥的門上有一個清水河。斜擔上獨木橋,閃得人難得過。手扳橋墩坐,先解那個裹腳后脫繡花鞋。這才時我為情郎忙把河水過。手扶河邊坐,先裹那個裹腳后穿繡花鞋。這才時我為朋友忙把歌兒唱”。這個版本,在中亞東干人(指遷移到中亞的中國甘肅及陜西回族后裔)中流傳也很廣,哈薩克斯坦國立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巴克爾·巴彥洪諾夫曾據(jù)此改編過一首同名的小提琴獨奏曲。1996年9月,我在哈薩克斯坦國立音樂學院聽過這首作品的演奏,現(xiàn)在家中還有作者贈送的曲譜和膠木的唱片。不過他們把歌曲的標題翻譯成了《毛里子花》。
在這里,我還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即回族以外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用漢語演唱回族“花兒”。各民族因長期混居,都精通多種語言文字,不同民族都會演唱其他民族的歌曲。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的哈薩克族少女帕提曼演唱的《王哥放羊》和伊寧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姑娘穆亞賽爾演唱的《四季歌》就特別引人注目。明亮的嗓音、地道的方言、俊美的容貌和漂亮的表演,給人一種獨特的感受和舒心的美感。
世居在伊犁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俄羅斯、塔塔爾等民族的民間音樂,對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的傳播和發(fā)展,也有相當大的影響。除伴奏形式的影響外,旋律中節(jié)奏的加強,舞蹈式切分節(jié)奏的引入,歡樂奔放的情緒氣氛的借鑒,使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現(xiàn)今居住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和烏孜別克斯坦共和國的“東干人”,中間流傳的民歌和伊犁地區(qū)回族“花兒”大致上是一樣的。上世紀90年代,我在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米糧川回族聚居區(qū),曾聽了當?shù)刂枋忠了构难莩?,曲目也是《浪花燈》《十道兒黑》《出門人》《繡荷包》《茉莉花》《送情郎》《王哥放羊》《山丹紅花開》《猜花》《五更盤道》《珍珠倒卷簾》《莊稼漢》《小郎》《送郎》等,在馬山其農業(yè)合作社和米糧川回族聚居區(qū),我還觀看了當?shù)孛駱穲F演奏的回族民間樂曲,如:《花棍》《茉莉花》和本地回族歌曲《花瓶》等。民樂團使用的樂器有二胡、三弦、秦琴、洋琴、竹笛、梆子等。
注釋:
①《迷胡牌子音樂》,音樂出版社1962年3月版,第93至97頁。
②③④“赫爾比”、“達吾爾”、“玉素甫”:回族男子的伊斯蘭教經名。
⑤“駘”讀作 dai,方言:“非常好”。
⑥“下家”:方言:(ha jia),指婆家。
⑦“誰抓來”:誰撫養(yǎng)成人。
(本文圖片由馬成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