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葵
主題班會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沒有實效的班會活動等同與降低了班會活動的影響力,甚至起到了反效果。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主題班會的作用,就必須注重班會活動的實效性,在提高主題班會的實效性上努力探索。作為班主任,如何才能有效地組織主題班會,如何提高主題班會的實效性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主題的選定上,要符合時代性
主題班會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既要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自信心教育、文明習慣養(yǎng)成教育、感恩教育、紀律安全教育等傳統教育內容,又要緊扣時代發(fā)展、班級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出更多的全新的適合于自己班級的班會主題。而班會的主題就像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樣,是班會的靈魂。班會主題的確立就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針對性,決不能搞形式,走過場。應以班級發(fā)展的需求為導向,要因時制宜,抓住教育契機,確立相應主題。例如,我針對學生學習目的性不夠明確和學習態(tài)度差,組織了《我的理想》《我的好習慣》《從小做個有責任感的人》等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讓學生從小就確立努力的方向,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確立和策劃主題班會時,我明確思想,將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此外,我還針對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學生亂花“壓歲錢”、留守兒童等問題,策劃了《怎樣走出網絡游戲的“束縛”》《合理使用壓歲錢》《留守兒童也是好樣的》等主題班會,幫助了那些沉迷網絡游戲不可自拔的同學,讓學生用“壓歲錢”獻“愛心”、買有意義的書籍,給留守兒童送上了一片溫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內容的選擇上,要體現自主性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教學告訴我,形式不變,內容簡單的機械式班會課,面面俱到、高談闊論的說教式班會課,和表面熱鬧實際針對性不強的形式主義班會課,都是難有成效的,不如針對現實,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無論是主題的確立、素材的收集,抑或是班會的主持、個人的發(fā)言都要讓學生參與到班會活動的全過程中去,一方面從參與中鍛煉了能力、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參與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誘導或激勵,并促其從內心深處受到感悟,并主動作出行為與思想上的轉變,從而提高主題班會的實際效果。因此,從主題班會的相關活動資料收集到班會的主持和過程的排練,我都是放手讓班干部去組織全體同學找資料,排練節(jié)目,而我就從旁指導,給予適當的提點。這樣,使得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去參與,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實現主題班會的教育影響,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例如,我在策劃主題班會《我愛我?!窌r,就讓班干部組織同學事先在校園內將一些愛校的人和事拍攝下來,并動手把“廢物”大變樣用來打扮教室和校園,制作愛護校園的小標語,收集愛校的詩歌和小組表演。準備期間,同學們人人積極參與,情緒高漲。通過親自動手,親身體驗,不知不覺地引起了大家的觸動與共鳴,直達學生的心靈深處。最后,由于同學們的準備充分,一堂精彩、別開生面的主題班會也應運而生,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三、在形式的設計上,要考慮多樣化
俗話說變則新,不變則腐,活動形式要不斷創(chuàng)新,年年老一套只能使學生厭倦。而且還要根據主題素材選定恰當的形式,切忌一言堂的說教式班會。德育的要訣在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反復的說教不僅于事無補,甚至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要選擇多樣的形式。比如,“報告會”“懇談會”“辨論賽”“經驗交流會”“娛樂型班會”等形式,班會之中也可穿插一些“詩歌朗誦”“個人演講”“音樂欣賞”等環(huán)節(jié)。重視班會形式,但又不能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得于達到班會目的的形式都可采用。如我設計的《感恩》主題班會為例,采用新聞播報、小品演出、朗誦、歌唱等多種形式,課前作好了分工,每一種方式由一個小組來完成,在情景演繹部分,特別請來科任老師和學生的家人參加。班會活動以一些年輕人或者本班學生不知感恩、讓父母傷心的事件為起點,通過一系列的情境體驗,全體師生和家長們都為之動容,泣不成聲,大家一起高唱《感恩的心》,將整個班會活動推向高潮。最后由大家自愿分享感恩父母親、回報社會的行動計劃。可見,這一次由師生、家長共同參與活動,打破以往的形式,不但拉近學生跟家長之間的感情,還促進了家校的影響力,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
四、在效果的關注上,要善于深化鞏固
班主任除認真考慮主題班會的選題、組織形式外,還要認真考慮主題如何深化和成果如何鞏固,怎樣讓學生進入并保持最佳狀態(tài)。這就需要搞好主題班會的總結,并在總結中善于“借題發(fā)揮”,點到實質,“舉一反三”,以教育多數學生。同時還要搞好“追蹤教育”,以深化主題和鞏固成果。
第一,班主任要善于總結。做好總結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主題班會當中,學生的認知有時并不是一致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有時還有分歧。由于學生的年齡、知識和認識水平方面的原因,他們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而看不到本質。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就要利用總結來啟發(fā)、誘導和點撥,使同學們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認識到召開班會的目的、認識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二,班主任要善于“借題發(fā)揮”。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當適時的抓住各種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認識。如我在座位編排問題上,有些學生都是不怎么滿意,提出調換座位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座位會影響學習嗎》的主題班會,向學生提出:座位對你的學習有影響嗎?歧視別人會不會對你的學習帶來影響?你知道怎樣珍惜同學之間的友情嗎?如果你來編排座位,你將怎樣滿足人人都渴望理想座位和理想的同桌的需要等等。讓學生分正反方進行PK和討論。后來,讓學生們統一思想認識,明白了每一個同學都是班級的一份子,大家都不能自私自利。事后學生對座位問題再沒有產生矛盾,沒有要求換座位,甚至成績好的學生還主動要求和成績較差,紀律較差的同學同桌,以幫助他們共同進步。
第三,班主任要做好“追蹤教育”。要使主題班會真正起到教育教學作用,就必須在主題班會活動之后,及時掌握來自學生中的信息反饋,抓住學生思想情感方面的變化,繼續(xù)加以引導,促其升華。力爭在每次活動之后,讓學生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一點有價值的東西,并使他們在行動上有所表現。例如,我在召開了《你為集體做了些什么》主題班會后,及時表揚那些關心集體利益,為集體做了好事的同學,并開展“表決心見行動”的活動,讓同學都行動起來,為集體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在這次“表決心見行動”活動中,真正地發(fā)揮了主題班會的實效性。
教育是一門精雕細刻的學問。只要我們在工作中抓住每一個機會,每一次活動,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地努力創(chuàng)新,主題班會課就能成為我們手中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