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林波+王學華
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心靈之書”。
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觀點加以評說。
考題解析
考生首先必須正確理解 “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三個概念。“有字之書”,是指書本知識;“無字之書”,指“我”的社會與生活實踐,是個體與世界的相遇;而“心靈之書”則指向人內(nèi)心的省察,觀照的是個體心靈和精神的成長。
“有字之書”涉及間接經(jīng)驗,“無字之書”相關生活體驗,而“心靈之書”卻與經(jīng)驗內(nèi)化、反思和升華后的精神追求有關。如何把三者統(tǒng)一起來思考是重點,就算是彰顯其中一本“書”,也應該是在與其他兩本“書”聯(lián)系中展開闡述?!坝凶种畷焙汀盁o字之書”是向“心靈之書”轉化的根基和前提,而“有字之書”又很可能是對“無字之書”的總結,這種總結要落實到具體的人生實踐(“無字之書”)中去才能化成個體真正的生命體驗。這些關系有許多言說的空間,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即可。
寫作時可以從當代人普遍存在的問題出發(fā),重點闡述如何讀好其中一本“書”;也可以就自身感觸最深或最需要閱讀的一種“書”進行闡述;還可以從人生發(fā)展特點出發(fā),闡述不同階段側重于讀好哪一種“書”。
考場作文一
請先讀懂自己的心
浙江一考生
薩特曾說:“我是在書堆里開始我的生活的。”“書”總得伴隨我們的一生。據(jù)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是“有字之書”,那是知識的海洋;一是“無字之書”,那是社會的歷練;一是“心靈之書”,那是心靈的覺醒。三本大書缺一不可,否則人生這段歷程似乎缺了一個角。但我說,“心靈之書”才是每個人最該讀透最該讀懂的書。
“有字之書”象征著無窮無盡的知識。如今我們倡導“終身教育”,似乎我們的整個人生旅途都得帶著這本書。盧梭說:“教育即生長。”毫無疑問,知識的獲取對每個人的成長都至關重要。但是,這樣一本“ 有字之書”就足以讓人飄飄自喜、胡作非為了嗎?前不久,“勒索病毒”席卷全球,激起一片恐慌。這不正是一幫捧著 “有字之書”,沒有良知,被利益裹脅的人肆意妄為的結果嗎?現(xiàn)實中又有多少律師玩弄法律條文,顛倒是非黑白?這不正是一群“倚高才而玩世”的人?
除了這些視“有字之書 ”為玩世資本的人外,社會上同樣存在一幫以“無字之書”為玩弄是非手段的人。這些人熟知社會規(guī)則,深諳人情世故,率性違反規(guī)則,甚至觸犯法律。不少企業(yè)家依攀人際網(wǎng)絡賄賂公行、牟取私利。這樣的行為屢見不鮮,不正是因為其執(zhí)迷于“無字之書”,拋下“心靈之書”嗎?
如今社會亂象叢生:違法與犯罪齊飛,低俗與頹廢共色。究其原因,恰是其將“心靈之書”燒毀、丟棄。黑塞在《悉達多》中寫到:每個人實際上只反映于一個瞬間,即大徹大悟自己是誰,其余一切都是隨波逐流,無意義。的確,發(fā)現(xiàn)自我、讀懂自己彌足珍貴。如果連基本的自我認知也沒有,又如何同自我和解、與群體交流、對社會融入呢?木心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學富五車,想必讀懂了“有字之書”;見證了風雨如晦的文革,想必看徹了“無字之書”。但最為重要的是,他將“心靈之書”爛熟于心。他能在多遭凌辱的監(jiān)獄里奮筆疾書,留下幾十萬字的文革手稿,不就證明了他讀懂了自己的內(nèi)心,明白自己的價值嗎?
有人擔憂,被時代浪潮沖刷、席卷,但當他讀懂 “心靈之書”時,又有何可愁?“人即是物,物即是人 ”,古色古香的烏鎮(zhèn)成為貼有“現(xiàn)代科技”標簽的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的永久選址,卻能絲毫不流失其韻味、品格,不正是它明白自己的靈魂所在,讀懂了自己的內(nèi)心嗎?唯有讀“心靈之書”,方能屹立于時代潮頭。
人生如夢,如壯闊之山河,唯有“心靈之書”這一明珠照破山河萬水,才能時有月灑清輝、水漾徐徐的美景。
評點
全文圍繞“三本大書”立論,但沒有對作家的理念一味說好話,他有自己真切的認識與思考。他理解的三本書的含義,與作家的有所不同,他更看到了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可能的負面的影響,從而更推崇心靈之書的寶貴。這樣的認識,不但顯得立意深刻,更表現(xiàn)出考生不人云亦云、有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的一面。
考場作文二
借有字之書品人生
浙江一考生
人生必讀書目中有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而我卻言人生只需“有字之書”。
歌德曾有言:“有讀書經(jīng)驗的人用兩只眼睛看書,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東西,一只眼睛看到紙背后的東西?!睂Υx書問題,先賢早有預見?!盁o字之書”“心靈之書”早已刻在“有字之書”的背后,只待有經(jīng)驗有智慧之人前去尋覓。
在我的理解之中,讀三本大書的觀點似乎顯得刻意與褊狹。其余兩本書早已融入“有字之書”的骨血,又為何要生生將其剝離以顯示專業(yè)與高深。
“因為我讀過書,油墨早已融入我的風骨。”“一身才氣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飾?!边@些雋永之句早已闡釋了“有字之書”對人的風骨的涵養(yǎng)與熏陶,又何須那看似高深實則無用的“無字之書”“心靈之書”。
究其原因,作家似乎過分強調了“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而忽略了“有字之書”背后的深刻意蘊。進一步討論,則更是民族性格與社會環(huán)境“作祟”。中國人骨子里的精明讓我們忽略了“大智若愚”,更強迫癥般地一定要將概念完全厘清。掩藏在各種“定義”“概念”之下的其實是一種謬誤,其以反理性、反邏輯、反秩序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而社會環(huán)境更是其有力幫兇。各類“心靈雞湯”“成功的十大秘訣”“一百個生活智慧”等層出不窮。盲目地屈從人們的喜愛而不加以辯證思考的社會環(huán)境會將我們的國家?guī)ьI到何處?
韓少功在《另一片天空》中寫道:“我們的觀光旅游不過是將電視媒體、他人口中的場景來一次現(xiàn)場的印證與殘渣式的咀嚼。”書莫不如此,人生的智慧早有鐫刻于“有字”的經(jīng)典之中。何以要舍棄有價值的“有字之書”而去追求無形的荒謬的“無字之書”“心靈之書”。
當然,我并非否認“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的重要性。只是他早已融化在“有字之書”中。那么何以要舍棄我們易于親近的文化母體,反而盲目追求他們的咀嚼殘渣。
范雨素的命運的確將她裝訂得極為拙劣,可是若非她幼時的讀“有字之書”的經(jīng)歷,她也許早已淪為平庸中的一員,一生平庸。反觀周有光先生,他對學問的孜孜以求也使得他一生有光。
《烏合之眾》中曾有言,“群眾的意識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淹沒了。”當眾人一味沉浸“三本大書論”,我們更應擦亮雙眼,借有字之書品味人生百態(tài)。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薄坝凶种畷苯^非放在玻璃櫥窗里供人觀賞的文物,而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命脈。
且慢虛無之書成生活,借以有字之書品人生。
評點
面對材料中的“三本大書”,考生并不是去同意作家的觀點,將三本大書并列而提,而是獨辟蹊徑,別出心裁,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人生只需‘有字之書”,這個觀點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獨特性,表現(xiàn)出考生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質疑精神。
(編輯:李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