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明
湖北,是楚文化和三國文化的腹地,是辛亥革命的發(fā)源地。源遠流長的荊楚歷史文化,孕育出一種獨特的荊楚精神。一個“敢”字,可以說是荊楚精神的本質內核。敢為人先、上下求索的行為范式,浸潤了一代又一代荊楚兒女。
在荊楚大地上生長的湖北教育,會天然地受到荊楚精神的熏染。西漢年間,湖北就誕生了問津書院;唐宋以降,荊楚書院迅猛發(fā)展;張之洞督湖北后,教育更是興盛一時;到當代,劉道玉、章開沅、楊叔子、李培根等教育名家,也是聲名遠播。近年來,在國家倡導“教育家辦學”的背景下,“津派教育家”、“浙派教育家”、“蘇派教育家”等提法應運而生。作為教育大省、曾經的教育強省的湖北,也涌現(xiàn)出大批教育家型教師和教育家型校長,我們更有理由、也要更自信地亮出“鄂派教育家”的旗幟。那么,“鄂派教育家”有哪些精神特質呢?
鄂派教育家——有理想,敢追求
辦教育,首先要有教育情懷、教育理想。一大批“鄂派教育家”都懷揣著教育興國的情懷和振興湖北教育的理想,而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為這種情懷和理想而投身的氣魄又更加地鮮明、更加地突出。宜昌金東方國際學校校長石少波曾是縣教育局局長,宜昌天問國際學校校長高正華曾是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他們懷著為補齊中國民辦教育這塊短板作貢獻的理想,毅然決然辭去多少人羨慕的公職,艱難地創(chuàng)辦民辦學校,創(chuàng)出了一片天地。十堰市張灣區(qū)慧海學校校長李培明,學養(yǎng)深厚,著作等身,他毅然放棄了教育督導辦的“美差”,重新開始民辦教育的艱難創(chuàng)業(yè)。現(xiàn)任黃岡中學校長何蘭田,也曾任縣教育局局長、市教科院院長,功績顯赫,名揚一方;為了實現(xiàn)教育理想,為了擦亮“黃岡中學”的金字招牌,他毅然奉命赴任。他們的這些舉動,雖然不是赴湯蹈火、縱身一躍,但他們勇敢追求、慷慨投身、甘冒前功盡棄的風險,表現(xiàn)出非同尋常的膽略和氣魄。
鄂派教育家——有信念,敢堅守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yè),需要有堅定的信念,需要執(zhí)著地堅守。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充滿誘惑的年代,做教育更要有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南西北風”的定力和韌性。荊州市沙市區(qū)實驗小學校長王建軍,多年耐心地堅持推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天門市華泰中學校長王慶中,多年不緊不慢地堅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營造氛圍。武昌實驗中學校長董有建,多年細心地研制校園這個“泡菜壇子”。十堰市張灣區(qū)漢江路中心小學校長陳華岳,堅守教育的凈土,一心只為教育,“非教育”的活動他一概不參加。劉堂利,在鄂南高中副校長任上已經守了20多年,他多次婉拒升遷教育部門行政職務和外出賺大錢的誘惑,一直堅守校園,堅守講臺,他是副校長,也是師生和社會公認的名師。
鄂派教育家——有思想,敢探索
教育家要對教育問題積極思考,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敢于探索教育規(guī)律,并為之付諸實踐。面對改革開放以來道德滑坡的現(xiàn)實,仙桃市仙源學校校長武家仿大膽推行孝心教育,積極探索“孝雅”教育體系,創(chuàng)辦《孝雅》學刊,創(chuàng)建孝雅書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成為中央文明辦推廣的典型。面對社會心態(tài)浮躁、拜金思想盛行的現(xiàn)實,荊門一中校長原野較早就思考構建“正文化”體系,力圖糾偏矯正,效果顯著,受到中央權威媒體的關注。宜昌三峽高中校長郭道林,把學生厭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實際和水電動力之都的地緣要素結合起來,大膽提出“動力教育”理念,并積極推進,收到了初步成效。武漢市光谷五小校長孔德勇,大膽地把“五行”概念引入校園,大膽構建“五行平衡,和諧發(fā)展”的教育體系,使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聲名鵲起。
鄂派教育家——有責任,敢擔當
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對教育家來說同樣重要。尤其是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當下,教育家要抵御誘惑,力排干擾,遵循教育規(guī)律,守住教育根本,是非常不容易的,更需要負責任,敢擔當。公安一中校長楊宗榮,排除異議,主張在校園修建“三袁紀念館”;頂住“優(yōu)秀人才外流”的輿論壓力,創(chuàng)辦國際班,積極主張學生走出國門,“放眼全球事務,共擔世界責任,分享國際資源”。武昌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頂住家長、社會的輿論壓力,大膽首倡小學低年級不留家庭作業(y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北大附中武漢為明學校校長周恩芝,精心設計,解除校內外的擔憂,大膽地在校園舉行教師的集體婚禮。咸寧市溫泉中學校長袁慎彬,力排眾議,積極主張舉行50周年校慶,使校慶成為培養(yǎng)學生母校情結、鼓舞師生士氣、全面展示學校文化的盛典。這種“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值得我們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