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存玉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九中心醫(yī)院 河南駐馬店463000)
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價值探討
夏存玉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九中心醫(yī)院 河南駐馬店463000)
目的:探討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急性白血病90例為急性組,慢性白血病30例為慢性組,并選擇同期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比較治療前后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差異,并與對照組比較。結(jié)果:急性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慢性組患者血小板數(shù)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通過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對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程度有明顯的作用,利于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jù),且對急變趨勢盡早預防,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急慢性白血病;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
白血病為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易出現(xiàn)造血功能喪失、人體機能失調(diào)、組織破損等癥狀[1]。患者常存在骨關(guān)節(jié)疼痛、體溫升高、感染、貧血等情況,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將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2]。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滿足《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相關(guān)診斷標準[3]。其中急性白血病90例為急性組,慢性白血病30例為慢性組。急性組男48例,女42例;年齡19~75歲,平均年齡(49.63±4.28)歲。慢性組男 17例,女13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9.15±4.62)歲。并選擇同期健康者30例為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49.56±4.55)歲。三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選擇Sysmex XE-21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Sysmex CA-70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和APACT2雙通道血小板聚集儀進行測定,嚴格依照相關(guān)說明書進行操作,質(zhì)控品為配套質(zhì)控品。三組均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取靜脈血,按照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檢測標本采集及處理程序規(guī)范完成。
1.3 觀察指標 對三組的血小板數(shù)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進行分析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急性組、慢性組及對照組相關(guān)指標比較 急性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慢性組血小板數(shù)量、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急性組、慢性組及對照組相關(guān)指標比較
表1 急性組、慢性組及對照組相關(guān)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慢性組比較,*P<0.05。
組別 n 血小板數(shù)量(×109/L)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原時間(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s)纖維蛋白原(g/L)凝血酶時間(s)D-二聚體(μg/ml)對照組急性組慢性組30 90 30 158.62±42.71 48.69±36.52#50.96±42.16#62.33±15.21 12.08±10.31#*45.63±14.27#12.37±0.58 15.24±0.87#*12.54±0.65 28.72±3.56 45.98±6.87#*30.34±4.69 3.68±0.71 4.42±0.71#*5.11±0.72#15.04±1.64 17.24±1.88#*15.34±0.94 0.45±0.28 7.95±6.47#*3.74±2.27#
白血病患者病情發(fā)展與血液系統(tǒng)出現(xiàn)惡性病變有較大的關(guān)聯(lián),為確保給予患者有效治療,達到對癥下藥的目的。本研究對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價值進行探討,結(jié)果顯示急性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均高于對照組,慢性組血小板數(shù)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明顯延長,主要是由于白血病患者細胞大量破壞后,釋放促凝物質(zhì),導致血管內(nèi)凝血,且纖溶系統(tǒng)亢進降解凝血因子。急性白血病細胞膜組織因子破壞后進入血液,釋放腫瘤壞死因子,繼而促進單核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膜組織因子升高,引起凝血系統(tǒng)亢進[4]。而慢性白血病血液細胞破壞程度較輕,在凝血和纖溶方面改變不明顯。D-二聚體作為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其升高程度是判斷白血病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程度的有效指標。此外,為進一步判斷患者的病情應當聯(lián)合其他實驗室檢測指標,了解患者出血和凝血障礙程度,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據(jù),進一步控制患者病情發(fā)展。綜上所述,通過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對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程度有明顯的作用,利于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jù),且對急變趨勢盡早預防,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麗紅.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價值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3):6684,6686
[2]彭家明,呂小林.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學臨床檢驗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6,22(20):52-53
[3]王建霞.對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進行血液生化學檢驗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13):34-35
[4]張雪,許業(yè)棟.血液分析儀在急慢性白血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4):2670-2672
R733.7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71
20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