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活動歷史悠久,是一場促進人類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饕餮盛宴,漢語文化詞語中則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而如何進行準確的翻譯也尤其重要。本文將在翻譯特性的視域下,從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zhuǎn)換性、創(chuàng)造性、歷史性這五個翻譯特性視角出發(fā),探究漢語文化負載詞語英譯。再根據(jù)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三個原則,結(jié)合具體實例探析漢語文化負載詞語英譯的意義再生。
【關(guān)鍵詞】翻譯特性 漢語文化負載詞 英譯探
一、引言
本文將在翻譯特性的視域下,從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zhuǎn)換性、創(chuàng)造性、歷史性這五個翻譯特性視角出發(fā),探究漢語文化負載詞語英譯。再根據(jù)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三個原則,結(jié)合具體實例探析漢語文化負載詞語英譯的意義再生。
二、翻譯之文化特性
為了對翻譯基本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探索許鈞在《翻譯概論》中提出“翻譯是以符號轉(zhuǎn)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zhuǎn)換性、創(chuàng)造性和歷史性這翻譯的五大特性,是我們在翻譯中必須加以思考的前提。
三、漢語文化負載詞語英譯
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和載體,承載著文化內(nèi)涵。
1.社會性。著名的現(xiàn)代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尤其強調(diào)語言具有社會屬性,他提出“語言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
原文:“officer and man”
譯文:“官和兵”
“Man”正常是譯成“人”,但在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由于“officer ”表上級——官,所以與其對應的“man”就要譯成“兵”。
2.文化性。弗美爾曾經(jīng)明確指出:“總之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轉(zhuǎn)換”。語言可以透露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翻譯這個媒介,從而進行文化共享。
原文:“亞洲四小龍”
譯文:“the four tigers”
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文化的特殊性,避免由于文化差異引起不必要的沖突。比如“龍”這個字,在中國古老的文明中,它象征著尊貴和權(quán)力,但西方人卻認為它是邪惡的化身,所以譯成“the four tigers”。
3.符號轉(zhuǎn)換性。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曾提到:“如果我們能夠在各門學科中第一次為語言學指定一個地位,那是因為我們已把它歸屬于符號學”。
原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p>
譯文:“Everyone thinks in his way. ”
以上例子采用意譯法,利用翻譯的符號轉(zhuǎn)換性,“智者”沒有直接譯成“wise man”而是把握整體語境,符號轉(zhuǎn)換成了“Everyone thinks in his way. ”。中國一些成語等句子和詞匯,對西方人來說是十分難理解的,直譯不能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內(nèi)涵,這個時候,就需要譯者對文本進行符號轉(zhuǎn)換才能做到形神具備。
4.創(chuàng)造性。張澤乾曾論述:“作為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審美的藝術(shù)的翻譯的藝術(shù),其最基本的方面仍在于實踐性,因此,創(chuàng)造美可以說乃是翻譯藝術(shù)的本質(zhì)特征”。
原文:“真是的,在這些場合中,縱然一個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這樣野店的墻上,偶爾你也會讀到用小刀或瓦礫寫下來的句子,如某縣某某人在此一宿之類?!?/p>
譯文:“Yes,anyone could feel lost in such occasions,let alone an old traveler. Whats even more interesting is to see the sentences carved by knife or stone on the wall,like so-and-so of such-and-such have slept here tonight”.
首先“真是的”沒有直接翻譯,而是根據(jù)文本語境進行再創(chuàng),譯成了比較口語化的“yes”。其次,“寫”字也并沒有直接譯為“write”,譯為“carve”更為生動形象,“carve”是“刻”的意思,這樣個過程也充分體現(xiàn)出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
5.歷史性。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社會在不斷發(fā)展,所以翻譯也隨之不斷豐富,翻譯總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進步。
原文:“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
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p>
譯文:“Thou ridest a carriage,I wear a bamboohat;
If we meet again,thou wilt dismount to greet me.
Thou bearest a load,I ride a horse;
If we meet again I shall dismount to greet thee.”
翻譯時應考慮到文本的歷史性,比如“君”,不能譯成“you”而應譯成帶有文言詞感的“thou”.在比如“笠”,是指用竹子編織的帽子,就不能直接譯成“hat”,“?!币彩侨绱恕M瑫r,譯者在翻譯時還注意翻譯的格式對等,古詩詞都講究格律,前后對等押韻,在翻譯時也是尤其注意這一點。
四、漢語文化負載詞語英譯的意義再生
雖然漢語文化詞語在英譯過程中時有困難,但我們?nèi)钥梢越柚g策略使其意義再生。許鈞在《翻譯概論》中從字、句、篇三個層次出發(fā),總結(jié)了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三原則。
1.去字梏。去字梏,顧名思義就是擺脫原文字的桎梏,使譯文從中得以解放。
原文:“學無止境”
譯文:“Live and learn. ”
以上案例中,譯者都沒有對原文逐字的機械翻譯,比如,“學無止境”用了“Live”“l(fā)earn”兩個詞來代替,去字梏使其意義再生的案例都一目了然,簡練又易懂。endprint
2.重組句。楊絳認為:“翻譯包括三件事:選字,造句,成章。”文字去除字梏后,在此基礎上句子自然要重新進行組合。
原文:“I went meekly aboard a few of the boats that lay packed together like sardines at the long St. Louis wharf,and very humbly inquired for the pilots...”
譯文:“圣路易斯的碼頭很長,在它的周遭,有很多船像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恐?,我唯唯諾諾地走上船……”
這是個典型的英語長句,漢語喜用短句,如果按照正常語序翻譯不符合漢語習慣,所以需要對這句話進行拆分轉(zhuǎn)換進行意義再生。
3.建空間。在進行去字梏,重組句之后,譯者需要針對整篇文字建空間,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
原文:“Then such a scramble as there is to get aboard,and to get ashore,and to take in freight and to discharge freight,all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譯文:“接著是亂得一團糟,大家爭先恐后,有的搶著上船,有的搶著上岸,有的要上貨,有的要卸貨,都在這同一時刻里搶著干。”
在這個案例中,首先排比的譯法十分貼切,譯者又通過曾詞“爭先恐后”“搶著”建立了空間,讓讀者充分感受到那種忙碌吵鬧的情景。
五、結(jié)論
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使中華文化走出國門翻譯肩負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本文在翻譯特性的視域下,從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zhuǎn)換性、創(chuàng)造性、歷史性這五個翻譯特性視角出發(fā),探究了漢語文化負載詞語的英譯。再根據(jù)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三個原則,結(jié)合具體實例探析了漢語文化負載詞語英譯的意義再生。同時期待我國譯者在我國的翻譯進程中百花齊放,展現(xiàn)原文內(nèi)涵,弘揚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64.
[2]金圣華,黃國彬.困難見巧名家翻譯經(jīng)驗談[M].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95.
[3](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明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7.
[4](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明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8.
[5]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5-103.
作者簡介:宋宇(1993.10-),女,遼寧丹東人,遼寧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MTI翻譯碩士英語筆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