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
嬰兒床、手推車,今天寶貝的臥具、坐具,不僅設計精美,且功能強大。嬰兒床可拆可變,可臥可玩,還能改成書桌;手推車有高景觀大車有輕便傘車,有半躺有全躺,有防霾有電動……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商家做不到。
不禁想,過去的孩子,他們躺什么?坐哪里?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提及搖籃,大概都會想到那首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
搖籃,古時叫“搖車”?!都t樓夢》中,賈蕓為了攀附賈寶玉,說過一句諺語:“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曹禺《原野》第一幕寫道:“左面是搖籃,里面的孩子已經(jīng)睡著了。”
搖籃,是古時候孩子的第一張床。古人發(fā)現(xiàn),孩子哭鬧時,抱起來輕輕搖晃便會安靜??煽偛荒懿桓苫畎桑谑前l(fā)明了搖籃。
搖籃的外形大多像一個四角略圓的長方形籃子,用竹或藤編織而成。普通的搖籃就一個籃子,我小時候就睡過。是爺爺編的,老爸用過,姑姑叔叔都用過。輪到我用時,竹條已發(fā)黃,十分光滑。后來,堂弟堂妹們接著用,再后來,就不見了。
當然,也有更精致的搖籃。有些是兩個籃子套在一起,底部加了兩根弧形木條,方便搖動。兩個籃子可拆卸,下層用來收納,可放被褥、玩具等。有些是實木制成,類似今天的嬰兒床,或雕或繪上繁復的花紋。
《元朝秘史》卷一:“帖木真九歲時……方在搖車中也。”明朝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搖籃》說:“古人制小兒睡車,曰搖車,以兒搖即睡故也?!鼻宄w翼《舟行》詩曰:“笑比搖籃引兒睡,老夫奇訣得還童?!笨梢?,起碼在元明清時,搖籃已經(jīng)普及了。
搖籃的起源不可考,但“搖車”一詞起源于戰(zhàn)國,相信它的歷史會更久遠。遠古的搖籃用挖空的樹干制成,用繩索吊于房梁或橫木桿上。這一點,東北的悠車子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吊起來的搖籃
東北三大怪“大姑娘叼煙袋,窗戶紙糊在外,養(yǎng)活孩子吊起來?!薄暗跗饋怼钡谋闶怯栖囎?。悠車子,也叫“悠車”,是滿族人傳統(tǒng)的育兒工具,形如船,木制(一般用篩板圈成),前后兩側(cè),各系兩環(huán),以長皮條或繩穿之,懸于梁上。車外繪以彩畫,車內(nèi)墊薄板。小孩哭則乳之,不哭則悠(蕩)之。
悠車一般長100厘米,寬50厘米,高30厘米。制作悠車,先將薄木片經(jīng)熏蒸后彎成近似橢圓形的車幫,把接頭處用皮繩或鋦釘連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橫梁和底板,做成兩頭微上翹的“小船”。為哄住孩子,車上多系鈴鐺、花朵。為避免孩子翻出,悠車大都懸掛在炕上方的“子孫椽子”上,離炕面不過三四厘米。如此,母親在屋里做活計時只需抽空推一下,悠車就能蕩很長時間。用悠車始于狩獵時代。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常有野獸出沒,為了防止孩子被叼走,便把嬰兒裝在獸皮制成的兜中,兩端拴皮條掛在林中大樹上。后來演化成薄木板做成的悠車。
從科學的角度講,悠車懸于屋梁上,貓狗鼠不易抓到孩子。悠車晃動,蚊蟲不易咬到孩子,且晃動間生出一股涼風,可消暑解熱。更重要的是,悠車不推也會微微擺動,睡里面的孩子不會總躺在一個位置上,不易“睡偏頭”……
悠車選木講究,一般用結(jié)籽多的樹木做料,如榆木、松木等,寓意多子?;蛴昧?,因“柳”和“留”音近,希望孩子可以平安留在世上。更有甚者用雷擊木,據(jù)說雷擊過的木頭,惡魔不敢近,可辟邪。過去,也講究向日子紅火的人家借用過的悠車,沾沾喜氣。
是推車也是餐車
孩子在家用嬰兒車,外出自然要用手推車。今天的手推車幾乎都是從歐洲引進的款式,但我們古時候的童車也不差,它們大多兼具推車和餐車的功能。古代童車多為木制,是個約60厘米長、40厘米寬、60厘米高的方體。乍一看,像一個小柜子或賣涼粉的小攤。沒有鋁合金的時代,童車都是用實木以榫卯結(jié)構(gòu)打造,重約二三十千克,既結(jié)實耐用,又不易傾倒。童車基本分為三層:底層前方或整體裝一個踏板,方便踩腳;中層后部一個橫板,是小孩的座位,有些會在板子上留一個小洞供“方便”之用;上層前方一塊比較寬的木板,可以用來吃飯、擺放玩具。為方便小孩進出,這塊木板設計得比較多樣,有些可以掀起來,有些可滑動……童車的靠背處多設計成一定弧度,有些還做成圈椅的模樣。再把四只腳裝上輪子,便可以推動了。
童車除了橫版,側(cè)面大都是鏤空的,造型多樣。有簡單的豎條紋、田字格、工字格,也有冰裂紋,還有復雜的雕花。
每個朝代的童車各有特色。明朝的童車和明家具一般簡練,清朝童車繁復一些,有雕花、有大漆。今天能看到的,大多是民國時期的童車。雖然笨重了些,但在過去忙碌而不太講究的時代,確實非常實用,一次解決吃喝拉撒玩,可謂神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