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澤壽
激發(fā)學生語文興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關鍵;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是現代教育的方向和目標。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首先得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條件,并在這個條件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當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步養(yǎng)成時,對知識的獨立獲取能力也就相應提高了。為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我經過探索與思考,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教師啟發(fā)助學
這是一個以教師為主的過程,助學正在啟發(fā)引導激發(fā)興趣,給學生自學創(chuàng)造條件。
1.拋磚引玉。教師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大概的提示,并不斷的提出一些問題,提示點到為止,問題由淺入深,使學生似乎明白什么而又不太明白,從而在一種憤悱的狀態(tài)下進入學習。
2.展示材料。教師為將要學習的內容,展示一些輔助性材料,如作者簡介,寫作背景、錄音、圖片等。材料的展示為學生能較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
3.制造辯論。作為語文學習,敢于對所學的內容產生疑問,敢于對別人的理論,觀點提出不同的見解,這是一種較為主動的學習方法。因而,教師在備課時有意識地制造幾個能引起學生因奇而富有爭議性的問題,給學生一個發(fā)散思維的空間,使書面所學知識和生活所學知識結合起來,從而促使學生在閱讀時多思多想。
4.明確要求。教師對所學內容理出重點、難點,并提出自學時應達到的要求,同時也強調哪些東西不容忽視,哪些東西應作細化分析。
在整個啟發(fā)引導的助學過程中,無論教師采取哪種助學方式都必須遵循: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以幫助學生較好的學習為目標,盡量為學生打開一扇窗,為他們展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世界。
二、學生獨立自學
當教師給學生打開一扇求知的大門之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應由學生獨立來完成。由于課堂自學受時間的限制,因而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獨立學習,就需要一定的學習方式。
1.圍繞課后思考練習的自學。課后思考練習一般是圍繞課文重點和難點來設計的,教師備課時要能“換位”到學生的角度,判定出閱讀難度不大,較易理解,以前已大量接觸過的知識。
2.編寫閱讀提綱的自學。有些篇幅較長,結構較復雜,內容較抽象的文章,用編寫閱讀提綱的方式先給課文里出一個頭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閱讀理解全文。
3.以教師設計問題的自學。有的課文內容學生能較順利地閱讀理解,而課后思考練習較為單一,教師為此而設計若干問題,問題由大到小,由淺入深,不僅能引導學生自學,而且能較好的深化理解課文內容。
4.發(fā)現問題的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碰到不同的問題,這是一個好現象。既然發(fā)現了問題就要敢于向問題挑戰(zhàn),并要不斷地發(fā)現新問題,努力地去解決問題。當碰到實在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再向老師發(fā)問,“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边@種自學方法把老師從大量的講解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使學生的思維贏得了發(fā)散的空間。
三、同桌合作互學
經過個體的獨立學習,此時,每個學生都會有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如果教師馬上介入的話恐怕有點操之過急,應該再次鼓勵,引導他們在同學之間共同探討,研究,從而使大問題化小問題,小問題化沒問題。在同學間合作互學階段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分好合作互學小組。一個班的學生在學習上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在分組時要考慮到好、中、差這三個層次,讓每一個小組中都體現出一種互補互學的特點,最好以5-7人為一小組。
2.把握好互學的內容。在同學間合作互學時往往會出現因某一問題而引發(fā)的爭辯,而爭辯過程中又會離所討論問題越論越遠,甚至一發(fā)不可收拾,此時教師應采取“圍”、“拉”、“收”的方法,讓學生“論”不離中心,“辯”不離主題。在學生爭辯的過程中,使他們學有所悟,辯有所得,這正如寫散文詩時要“形散而神聚”一樣,如果學生是“形散”上的組織者,那么“神聚”的組織者就是教師了。
3.控制好辯論的局面。在學生互學的爭辯中,首先要求他們盡量控制好音量,不能影響其他小組的學習,其次要求他們互相尊重,不應使爭辨演化成為矛盾。三是要求他們取長補短,努力達成對某一問題的共識。四是要求他們分配好時間,人人參與互學討論,爭取互學人人有所得。
四、效果反饋矯正
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結束后,究竟自學的效果如何,是否達到了教學預定的目標,還存在哪些問題……此時就需要教師檢查落實,在效果反饋校正時,我們可采取采用如下方式:
1.問答式。教師對學生自學時的問題進行提問,在師生之間一問一答,并就某一分歧較大的問題進行商討,進行規(guī)范解答要點。
2.概述式。學生在自學之后往往在頭腦中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一個印象,但其印象深否,教師可針對不同的知識請學生概述,諸如概述的故事情節(jié)、主要內容、寫作特點、中心思想等等。既可做全面概述,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概述,在概述時有出入或爭議的,師生共同確定。
3.賞析式。對文章的寫法、作者的觀點、課文的人物進行賞析;對課文的詞語、課文的某一句段、整篇文章進行賞析。在評論賞析中加深理解,品味課文“美”所在,在“美”的學習中讓語文學習生活化。
4.小結式。所謂小結就是對所學課文進行小結,既可小結課文講了哪些方面內容,也可小結自學中學到了什么,從而達到學有所得的學習目的。
5.習作式。學了某一范文除了理解之外,應該還要學會運用,即“學以致用”。教師可以就課文某一情節(jié)讓學生作縮寫或擴寫,文字較少的在課堂內完成,文字較多的可以在課后完成。
效果反饋矯正時,教師抓住重點、難點,對于學生能理解把握的教師可以一提而過或不提,至少采用哪種方式要因“惰”而定,因“文”而異,不可照抄照搬。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自學的四個步驟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它能較好地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這一現代教學思路。它符合“提高認識”——“激發(fā)興趣”——“教給方法”——“培養(yǎng)習慣”的語文自學能力培養(yǎng)這一理論框架。因而,我覺得這一教學方法還是切實可行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