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輝+褚引仙+張英+孫穎祎+李明+焦艷紅+蔣珍妮+唐忠怡+沈雪花
摘 要 目的:探討對社區(qū)糖耐量受損(IGT)人群進行早期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進行糖耐量試驗篩查,選取80例IGT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平均年齡(55.4±2.5)歲,干預組40例,平均年齡(54.8±2.6)歲;對照組僅進行健康宣教,對干預組進行早期生活方式干預管理,比較兩組糖尿病防治知識知曉掌握情況、體重指數(shù)、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以及糖尿病發(fā)生情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的糖尿病防治知識知曉掌握較優(yōu)(P<0.05),體重指數(shù)、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等指標均較低(P<0.05),發(fā)生糖尿病的比例較低(P<0.05)。結論:早期生活方式干預可有效降低IGT患者發(fā)生糖尿病的風險,對社區(qū)糖尿病防控起重要意義。
關鍵詞 糖耐量受損;生活方式;干預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18-0055-03
Effect of early stage life style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unity population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WANG Chunhui, CHU Yinxian, ZHANG Ying, SUN Yingyi, LI Ming, JIAO Yanhong, JIANG Zhenni, TANG Zhongyi, SHEN Xuehua(Tangwa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cheng Town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stag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unity population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5, 80 cases of IG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of an average age (55.4±2.5) years and an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of an average age (54.8±2.6) year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early stag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Knowledge of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MI,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postprandial 2h blood glucose (2hP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nd total cholesterol (TC) level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better knowledg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P<0.05), BMI, FBG, 2hPG, SBP, DBP and TC level were lower(P<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was lower(P<0.05). Conclusion: Early life styl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diabetes in the patients with IGT and play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community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糖耐量受損(IGT)是指糖負荷后的血糖調節(jié)功能出現(xiàn)受損的一種早期病理生理代謝狀態(tài)。2013年發(fā)布的中國成人糖尿病流行與控制現(xiàn)狀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IGT患病率達到15.3%[1]。IGT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間的一個階段,雖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該類人群已處于高危階段,若不加以干預,將很快進展為糖尿病。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并發(fā)癥的患病風險從糖耐量受損階段就以發(fā)生,尤其是在心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方面,但IGT是一個可逆的過程[2]。通過早期合理的干預手段,能改變糖尿病相關的危險因素,降低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能延緩甚至避免糖尿病的發(fā)生。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社區(qū)IGT人群的早期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
1 1對象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奉城鎮(zhèn)塘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于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依據(jù)《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3]中糖尿病高危人群定義,在轄區(qū)內開展了糖耐量試驗篩查。本研究對從篩查資料庫中隨機選取的80例IGT患者,再次進行糖耐量試驗予以確診。分為對照組40例和干預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55.4±2.5)歲;干預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54.8±2.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診斷依據(jù)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分型和診斷標準[4],空腹血糖(FBG)<7.0 mmol/L,服糖后2 h血糖(2hPG)≥7.8 mmol/L且<11.1 mmol/L為IGT。入組標準:2010年至今居住在本社區(qū),符合IGT標準的常住居民;已完成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年齡50~60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近期有嚴重代謝紊亂以及合并嚴重感染者;服用激素類藥物患者;關節(jié)病變活動不便患者;嚴重心腦血管疾??;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影響血糖代謝的其他疾??;有智力障礙、意識障礙者。endprint
1.2 研究方法
對所有入組對象建立信息管理卡,采集兩組人群干預前后信息,包括體重指數(shù)(BMI)、FBG、2hPG、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總膽固醇(TC)等,并監(jiān)測糖尿病發(fā)生情況。采用密歇根糖尿病知識測試量表(Michigan Diabetes Knowledge Tool,MDKT)中文版[5]對兩組人群的糖尿病防治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測評,量表包括23個問題,答對為1分,答錯或不答為0分,為方便比較換算為百分制,分數(shù)越高,提示糖尿病防治知識知曉掌握越好。
對照組僅給予發(fā)放健康宣傳資料。干預組由社區(qū)全科服務團隊進行管理,全科服務團隊是由全科醫(yī)生、公衛(wèi)醫(yī)生、以及護理人員組成。干預內容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運動治療、家屬參與監(jiān)督。具體方法:(1)健康教育干預。每月定期開展糖尿病防治健康知識講座,發(fā)放防治宣傳資料,促進養(yǎng)成健康生活觀念,每季度開展交流座談會,為患者組建自我管理小組,提倡同伴教育,以此提高健康教育管理效果。(2)飲食控制干預。以合理控制總熱量為主旨,參照食物血糖生成指數(shù)表,減少高血糖生成指數(shù)食物的攝入,為患者制定健康飲食結構方案。每日定時進餐,粗細搭配,每日保持粗糧攝入量(>50 g/d),分發(fā)2 g標準鹽勺,要求限制鈉鹽的攝入(<6 g/d),控制烹飪用油攝入量(<25 g/d),油脂類能量低于飲食總能量的30%,推薦優(yōu)質蛋白質的攝入,三餐中搭配高膳食纖維食物,攝入量不低于30 g/d。(3)運動干預。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運動,運動以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為主,包括快走、騎車、廣播操等,運動時間每次持續(xù)30分鐘以上,頻率要求每周5次以上。若無禁忌,鼓勵每周進行2次輕度的抗阻力運動。(4)家屬監(jiān)督干預。讓家屬參與患者日常的監(jiān)督管理,鼓勵患者,以此促進生活方式的改變。全科團隊在干預期間內不定期進行電話回訪或家庭訪視,監(jiān)督患者的執(zhí)行情況及了解過程中的不適反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糖尿病防治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干預前干預組和對照組的MDKT評分分別為(40.43±3.41)分和(41.45±3.62)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297,P>0.05),但干預后分別為(82.35±3.65)分和(66.73±4.24)分,干預組高于對照組(t=17.658,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體重指數(shù)、血糖、血壓、血脂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BMI、FBG、2hPG、SBP、DBP、T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的各項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1)。
2.3 兩組干預后糖耐量受損患者轉化情況
干預后干預組中的IGT患者轉化為正常血糖的比例高于對照組,糖尿病患病率的比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IGT是處在正常穩(wěn)態(tài)葡萄糖和糖尿病之間的一種病理性代謝狀態(tài),是引發(fā)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因其發(fā)病隱蔽和較少并發(fā)前期臨床癥狀,易導致正常人群的忽視。國際糖尿病聯(lián)合會(IDF)發(fā)布第七版糖尿病地圖中顯示,目前IGT患病率呈遞增態(tài)勢,表現(xiàn)出低知曉率、低控制率的現(xiàn)狀,常被認為是潛在的糖尿病后備軍[6]。IGT患者受自我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極大,美國的糖尿病預防計劃(DPP)及芬蘭的糖尿病預防研究(DPS)中針對IGT人群干預的研究結果顯示[7-8],在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最終約1/3的IGT人群轉化成為糖尿病患者,而通過早期生活方式干預的手段,可使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風險下降43%,甚至可逆轉為正常糖耐量。因此,對IGT人群的早期干預,延緩甚至阻止其向糖尿病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有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在早期干預中,引入由社區(qū)醫(yī)護人員組成的團隊,以科學化的干預管理模式,有助于IGT的控制[9-10]。
本次研究中的社區(qū)早期生活方式干預管理,是由全科醫(yī)生、公衛(wèi)醫(yī)生和護理人員組成的團隊,共同參與IGT生活方式動態(tài)干預管理。全科醫(yī)生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飲食和運動方案、隨訪監(jiān)測指標,公衛(wèi)醫(yī)生強化飲食和運動治療,護理人員協(xié)助健康檔案管理、隨訪干預情況。同時讓患者家屬參與干預,幫助并監(jiān)督患者,有助于推進早期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引入系統(tǒng)性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水平。血壓、血糖和血脂指標的明顯改善,IGT轉化為糖尿病的比例降低,提示對IGT早期干預可降低發(fā)生糖尿病的風險。結果文獻報道一致[11-12]。
綜上所述,社區(qū)醫(yī)院應利用自身所在優(yōu)勢,充分的將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結合起來,宣傳健康理念,培養(yǎng)健康生活方式[13],促進IGT人群早期生活方式改變,對糖尿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Xu Y, Wang L, H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 2013, 310(9): 948-959.
[2] 段苗, 袁剛. 糖耐量異常的發(fā)病機制及臨床策略[J]. 實用糖尿病雜志, 2014, 10(1): 13-15.
[3]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4, 6(7): 447-494.
[4] 錢榮立. 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0, 8(1): 5-6.
[5] 陳靄玲, 張振路, 廖志紅, 等.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生存治療相關性研究[J].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6, 15(5): 434-436.
[6]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IDF diabetes atlas seventh edition. [EB/OL]. (2015-12-01) [2017-03-10]. http://www.diabetesatlas.org/component/ attachments/?task=download&id=165.
[7] 潘孝仁, 李光偉, 胡英華, 等. 飲食和運動干預治療對糖尿病發(fā)病率的影響-530例糖耐量低減人群六年前瞻性觀察[J]. 中華內科雜志, 1995, 34(2): 108-112.
[8] 趙洪彪, 陳清光, 顧逸夢, 等. 糖尿病前期干預研究進展[J].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3, 3(9): 39-43.
[9] 張永井, 陳文實, 劉繼松, 等. 糖尿病教育對糖耐量異常人群臨床意義[J]. 淮海醫(yī)藥, 2015, 33(1): 1-3.
[10] 徐雷, 朱韻. 家庭醫(yī)生為主導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預模式的探索[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6, 32(24): 170-171.
[11] 劉豐兵, 錢敏. 家庭醫(yī)生干預對社區(qū)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影響[J]. 上海醫(yī)藥, 2016, 37(24): 55-57.
[12] 柴雙才. 社區(qū)強化管理預防糖耐量受損患者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效果評價[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15(27): 168-170.
[13] 譚曉東, 祝淑珍, 謝棚印, 等. “健康中國”背景下健康管理的發(fā)展思路[J]. 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 2015, 26(6): 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