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娥 陳雪蓮
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課堂提問是藝術性很強的一種教學手段,更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方式。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
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檢查學生獲得知識的情況,又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溝通師生感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等。
而學生恰到好處的提問,則能使自己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自己學習上的優(yōu)點和缺憾,達到發(fā)揚優(yōu)點,修正缺憾的效果,從而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基本素質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所以,老師要在提問上發(fā)掘潛力,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讓學生能在生活中找“問題”,到實驗中找“問題”,到想象中找“問題”,到書本中找“問題”,到老師的課堂中找“問題”,到作業(yè)中找“問題”,還可以通過比較找“問題”……
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提問中卻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產(chǎn)生的一些誤區(qū)。
其表現(xiàn)形式如下:
(一)(一)、表面性情的提問
:老師旨在追求熱鬧的場面,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這類問題的提出,教師只關注結果是什么,而忽視對規(guī)律的揭示,引導性的原則沒有體現(xiàn)。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齊聲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問題太過于簡單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訓練,顯然喪失了優(yōu)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機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調動。頻繁問答表面上轟轟烈烈,實則空空洞洞。
(二)(二)、習慣性的提問
:問題未經(jīng)精心設計,老師每講幾句便問: “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聽懂了嗎”等,形同口頭禪,發(fā)問不少,但收效甚微。提問無目的,隨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學。上課時隨意發(fā)問,不分主次,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抓不住重點,學習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三)、懲罰性的提問
:老師發(fā)現(xiàn)某一學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發(fā)問,借機整治,久而久之使學生視老師的提問為畏途。
(四)(四)、反饋性的提問
:這樣的提問只是流于形式,教師診斷效果失真。教學時,教師一般要通過提問,以診斷學生對以學知識掌握程度,以判斷能否順利引入新問題,這種提問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記憶性概念性的反饋提問,學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淺層的記憶知識,并沒有表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這樣的提問,無法有效地診斷學生的知識缺陷,無法獲得真正的反饋信息,從而不利于教師調控教學過程,也不利于順利引入新問題。
(五)(五)其他
、提問只求通法或標準答案,排斥求異思維。提問時對學生新穎或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通法”或標準答案。這樣提問,學生偶爾閃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容易被教師否定扼殺,不利于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六)、;提問后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后提問,學生沒有充裕的時間思考。教師的提問,要求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必須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讓全體學生能在這個“時間差”里去動腦思維,積極參與認識活動。這樣的提問,不利于學生冷靜地思考問題,達不到提問的應有作用。
(七)、;提問面向少數(shù)學生,多數(shù)學生“冷場”。教師的問題設計,如果只針對少數(shù)學生能回答,課堂上就會“冷場”,就會有“被遺忘的角落”出現(xiàn),所以,教師要針對提問的難易程度從“學情”出發(fā),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回答,以便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原則
在實際教學中,對于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特征,如果老師掌握的好,善于發(fā)問,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反之如果老師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認識的不夠,提出的問題往往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那么,老師應該根據(jù)什么原則設置問題呢?
(1)所提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封閉性的提問,以“是”或“不是”來回答問題,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會不假思索,并帶有猜 的成分,因為回答“是”或“不是”都有50%的正確概率。所以老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具有開放性,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所提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老師所提問題的內容應包括學習的重點、難點、熱點。老師要圍繞這些內容認真地設計問題,巧妙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lián)系熱點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才能激發(fā)學生有同角度的思維,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提問題時要注意對象的層次性。
課堂提問要以學生為本,兼顧全體學生。所謂深者得之深,淺者得之淺,讓學生均有所獲。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求老師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使提出的問題按知識點的難易級差遞升,體現(xiàn)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此外,老師還應了解學生的個性,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做到因人施教。
(4)所提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老師所提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老師提出 的問題后,老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去探究。
(5)對有效提問做出有效的評價
老師提問后,對學生的回答應當做出適當?shù)脑u價。老師的評價是極為重要的,它對于保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提高提問的效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流于形式,使學生無所適從。
有效評價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激勵性的評價,另一種是否定式評價。新課標強調激勵性的評價,但也并不是摒棄否定式評價。如果老師一味地表揚和遷就學生,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不敢面對,不敢批評,這將是非常糟糕的。所以老師應將激勵性評價和否定式評價有機地結合真情為,并注意方法和方式,以關心,愛護和理解學生為出發(fā)點,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不打擊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為前提,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為突破口,這樣才能達到有效評價的效果。
三、實施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具體方法
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訓練思維,而課堂提問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因此,老師應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那么該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1)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點。
①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提問;
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的知識點。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中,成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②抓住知識的疑難點提問;
學生學習的疑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抓住疑難點提問,就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③抓住思維的發(fā)散點提問。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在求同思維培養(yǎng)的基礎上,強調并重視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的訓練,讓學生盡量理出多種設想,充分假設,沿著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答案。
(2)把握提問的時機
提問時機主要指提問的課堂時機和提問后的等候時間。所謂提問的課堂時機:一是學生的學習情緒需要激發(fā)、調動的時候;二是學生的研究目標不明、思維受阻的時候;三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的時候。
有研究表明,如果老師在提問后能等候一段時間,那么他們的課堂將出現(xiàn)許多有意義的顯著變化:學生會給出更詳細的答案;學生會自愿地給出更好的答案;拒絕或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學生在分析和綜合的水平上的就會增加,他們會以更多的依據(jù)為基礎做出有預見性的回答,而他們的成就感也會明顯增強。
因此,老師在課堂上不能“隨意問”更不能“處罰問”,而要把握提問的時機。而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樣才能有好的課堂反應。
(3)選好提問方式
提問的方式從內容角度說是指問什么樣的問題。如:知識型問題——什么是自然數(shù)?理解型問題——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應用題是講什么?應用型問題——你能想辦法算出校園的周長嗎?分析型問題——能給學生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綜合型問題——根據(jù)“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你能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改進嗎?說說改進的方案及理由。評價型問題——這種做法你喜歡嗎?說說你的理由。所以,老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提問的方式。
(4)及時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反饋。
有的老師對學生回答的對錯與否不作評價,馬上又提出第二個問題叫學生回答,或者評價含糊其辭,使學生如附云霧,摸不著頭腦;或者只說缺點,不說優(yōu)點;或者過早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代替學生思考。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做法。
而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在學生經(jīng)過思考、回敘后,老師給予客觀的、鼓勵性的評價或必要的指引。
(5)優(yōu)化提問的情感氛圍
作為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和保持的主導者,老師應該努力做到:第一,
①保持良好的提問心境。良好的提問心境,應該是老師愉快教學,自覺確立強烈的學生主體意識和“問”為“學”服務的提問觀。老師在提問時既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把為學生服務作為提出問題的出發(fā)點,使所提問題成為實現(xiàn)“學”為主體的做主,讓學生到自主探究、思考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
當學生的回答欠佳時,老師要以寬容、體諒的態(tài)度啟迪他們,引導學生更深入、更細致地思考,努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答問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第二,
②尊重學生的提問權,。
學生是一個個有著石室而細膩思想的人,每一堂課中他們都會產(chǎn)生一些想法或疑惑。學生是學習實踐活動的主人,老師要允許學生質疑,熱情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吐露思想的機會。對于學生的質疑,老師要在態(tài)度上給予鼓勵,方法上加以指導,讓學生在老師親切、贊賞的言行中產(chǎn)生強烈的思維意向,積極進行思維活動。
(6)優(yōu)化提問的思維氛圍。
①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教育學家第期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毕龑W生的畏難情緒,培養(yǎng)他們的答問積極性,老師至少在兩種策略:一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勝心。心理學上稱好奇心為直接興趣,求勝則是學生的天性,二者都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思維的正誘因;二是熱情鼓勵。老師在提問時適當運用“說說看”“勇敢地談談自己的看法”“說錯了沒關系”等鼓勵性語詞,可消除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心理障礙,如害羞、畏難等。對于后進生,老師還可用一些的問題,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對學習的信心,推動積極的思維。
②所提問題要具有適應性,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提問的設計以學習成績中上等學生為基點,兼顧優(yōu)、差生。所謂面向全體學生,即課堂提問要求能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思考,要使全體學生特別是差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使提問具有普遍性。課堂提問時,中等生回答的機會多一些。因此,老師的提問要以中上等學生的水平為主,使中等生經(jīng)過思考后能夠回答出來。為了適合優(yōu)、差生的特殊需要,老師可將某些問題作一些深化,將某些問題分出層次,以便在課堂中分別向優(yōu)、差生提出。例如:對優(yōu)等生提問時要提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理解性的、發(fā)散性的、綜合性的問題,激勵其鉆研;對中等生提問時則以一般性問題為主,以幫助他們掌握、鞏固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情緒;而對后進生宜問一些淺顯的問題,如簡單判斷性的、敘述性的、比較直觀的問題,并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啟發(fā)他們思考,使他們在成功中勃發(fā)思維的激情。
當然,課堂環(huán)境的多變性,也會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老師只有他們要本上樹立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