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英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一門主要的基礎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更加注重和強調(diào)情感。因此,情感教育應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始末,教師不僅要傳播學生知識,還需要傳遞情感和進行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感化與陶冶,又要抓住契機使學生獲得真情的體驗。尤其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我們更要注意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感受自然之趣;走向文本,感受人文之美;走向聯(lián)想,體會創(chuàng)造之美;走向互動,體會合作之樂。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綻放艷麗的花朵。現(xiàn)將情感教育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感受大自然之美
語文這門學科并不是孤立的知識體系,它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語文教學如果脫離了生活,課堂將變得死氣沉沉。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才會感受到自然之趣,自然之美。這樣,書上的文字活起來了,頭腦中的想象飛起來了,鮮活的課堂動起來了,還讓學生感受了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因此,語文教學只有與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才會激活學生的思維額,開啟學生智慧的心扉,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感受人文之美
教育的真正意義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gòu)的統(tǒng)一。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更為重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建構(gòu)”,就是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智慧的啟迪。如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5課《雨后》。這篇課文字里行間跳動著孩子們情感的流露,洋溢著孩子們雨后玩水的歡快之情,表現(xiàn)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性格。讀著課文,使人感受到童年的情趣之美、雨后的意境之美、生活之美。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首先,讓學生自主朗讀2、3小節(jié),提出問題。然后,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1.小哥哥為什么使勁地踩水呢? 再讓學生演演,感受玩水的快樂。2.為什么小哥哥提醒妹妹要小心,自己反倒滑了一跤? 3.他為什么嘴上說“糟糕……”而臉上卻表現(xiàn)出“興奮”和“驕傲”? 讓學生表演出“興奮”和“驕傲”的面部表情。4.你發(fā)現(xiàn)小哥哥有什么特點? 讓學生自主感悟。5.根據(jù)自己的體會,用不同的語氣和語調(diào),尋找滿意的朗讀效果。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驗“小哥哥”踩水的歡樂之情,以及關心小妹妹的誠摯情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同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三、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向聯(lián)想,體會創(chuàng)造之美
情感教育若只有感知而沒有聯(lián)想與想象的參與,就不會擴展和深化,就會失去創(chuàng)造性。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聯(lián)想與想象,體會情感的豐富之美。如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21課《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課文以豐富的想象,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袤的自然,最后由眼前小小的荷塘,聯(lián)想到“變成大大的荷葉”,并且把荷葉喻為“一柄大傘”,在大傘的遮蓋下,小魚在荷葉下嬉戲,雨點在荷葉上唱歌。從而,編織了一幅富有幻想、色彩絢麗的荷塘畫卷,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懷。展開這幅動人的畫卷,我們不難看見“雨滴”與“綠葉”相對,“小魚”和“小河”相對,“蝴蝶”與“花叢”相對,動靜結(jié)合,形態(tài)各異。從而,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教學中,我緊扣詞語相對的特點,引導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感受其中的美。還讓學生進行模仿,如“沉重”對“輕松”,“蒼老”對“年輕”……,使學生的聯(lián)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展開。與此同時,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夏天來了為背景”,以“我想變成……”為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說一句話。同學們興趣盎然,有說“我想變只青蛙,跳進碧綠的稻田(吃害蟲)”,有說“我想變只螢火蟲,飛到東來飛到西(多自由)”,有說“我想變成一棵大樹,供人們乘涼(多舒服)”等等。讓學生打開了話匣子,眾說紛紜。因此,課堂氣氛也非?;钴S,教學效果特別好。
四、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向互動,體驗合作之樂
互動是師生之間為了共同認識、探究目標而進行的信息溝通和人際交往。如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7課《蝸牛的獎杯》。文中有這么一段話:“他成天把獎杯背在身上,唯恐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到了晚上,蝸牛就睡在獎杯里,生怕被別人偷了去?!边@里的“唯恐”和“生怕”能調(diào)換位置嗎?對此,我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互動交流。
生1:“唯恐”與“生怕”兩個詞都有“生怕”的意思。我認為可以調(diào)換。
生2:如果調(diào)換,就不能充分表現(xiàn)出蝸牛最擔心的是別人不知道自己是飛行冠軍的心態(tài)。
學生在互動中溝通了認識,體驗到合作學習帶來的愉悅。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只要引導得當,合作學習的過程就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流與審美的過程。
五、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向讀中悟,體會語感之美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15課《小露珠》第6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帶著“植物為什么也喜歡小露珠”這一問題讓學生自主地閱讀課文整體感知,然后指導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再充分地讀,從朗讀中,我似乎看到了植物們挺直了腰桿、抬起了頭,變得精神多了。還有“……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麗的珠寶”這句,同學們邊讀邊想象,讀得很棒!這樣,通過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體會了思想感情,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和小露珠將美帶給大家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形式是多樣的。只要教師注意引導,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還要盡可能讓學生領悟到文中所蘊含的真、善、美。這樣,就能讓語文教學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澆灌出一個更為燦爛、多彩的情感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