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那種沉悶、教條的學習方式,要求從思想上、行動上解放學生,讓學生在一種寬松、自由、活躍的氣氛下進行學習。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應在教學活動中重視“以人為本”,在新課標的引導下建立起開放的、民主的、活躍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帶給學生愉悅的學習感受,消除學習的焦慮感和緊張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如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
一、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積極情感的氛圍的創(chuàng)造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應該在教學中設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內部動力,通過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勵評價等誘因使外部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之持久保持,從而取得語文學習的成功。語文老師必須具備與教學有關的文學修養(yǎng)和造詣。還應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品格能影響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較高的人品修養(yǎng)和令人愉快的個人品質如民主、公正、謙虛、慷慨、幽默、耐心、寬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與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師一個具備的基本品質。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相識、熟悉、親近,進而發(fā)展成為朋友、伙伴,在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才會保證教學和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
二、重視教育評價,激發(fā)學生的成就動機。
學習的快樂主要來自于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即當學生需要學習時,學習才是快樂的。也就是說,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而課堂學習只有在滿足學生的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求時,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甚至會使學生對學習達到樂此不疲、忘我和以苦為樂的境界。學生的成就動機是課堂教學心理環(huán)境的前提條件,激發(fā)學生的成就動機是培養(yǎng)良好課堂教學心理環(huán)境的關鍵。
首先,教師要不斷的對學生加以鼓勵、表揚、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取得成功。積極有效的表揚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完成學習內容的正確性;二是通過表揚來增加學生的成就動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要經(jīng)?;卮鸾處煹膯栴}。而在聽取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應用各種身體語言、表揚性的言辭、委婉的提問等方法來調整和帶動學生的情緒,從而促進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產(chǎn)生。當學生回答正確時,點頭微笑,或說:“你真棒 "“非常好”當學生回答有誤時,教師可以重復該問題,提供信線索或改問其他問題等進行耐心啟發(fā)、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答案;當學生對問題回答不上時,教師要投以鼓勵的目光,寬慰學生說,“你再想一想,很簡單的”讓他坐下,聽別人回答,然后請他再重復一遍。學生在教師的不斷表揚鼓勵下,能漸漸消除因困難而產(chǎn)生的緊張感,不斷地獲得成功,從而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進一步學習的信心。
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濃厚的興趣是語文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會產(chǎn)生求知欲,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如果我們能把興趣培養(yǎng)成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自覺、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教師積極引導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用教育的藝術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引向語文學習領域,用興趣的火花去點燃智慧之火。
(1)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啟發(fā)式教學就是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主動調動他們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經(jīng)過自己獨立思考與實踐,融會貫通知識,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位哲人說:沒有大膽的幻想疑問,便沒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設富于啟發(fā)性的教學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人教版第九冊《圓明園的毀滅》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你們見過圓明園嗎?它是什么樣的?今天老師帶你們去看一下昔日的圓明園是什么樣子?” 小學生具有特別的好奇心,設疑導入能誘發(fā)他們的天賦和靈性,從而形成探究反射,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
(2)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確定以后,教師必須用最佳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從生理的角度看,大腦神經(jīng)細胞只有處于興奮狀態(tài)下,才能進行思維活動。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能接受時,聽課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情緒輕松愉快,學習就主動。學生對所學知識興趣不大,或根本無法接受時,聽課情緒煩躁,學習就被動,甚至做與課堂無關的的事,因而教師應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調整好教學內容,及時改變教學方法和進度,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努力使課堂氣氛活躍。課堂學習氣氛的活躍,不是表面的活躍,而是指思維質和量的容量及密度. 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提高師生配合的次數(shù),多采用提問式,訓練學生快速反應。要不斷變換教授方式,使學生有事可做,有例可仿。這樣他們才會對學習不感到枯燥、厭倦。如下午第一節(jié)課,午睡后的學生還沒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我用忽高忽低的授課聲音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用做游戲、看課堂教學錄像等調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敏捷了,發(fā)言也積極了,這堂課以愉快的心情完成了教學計劃,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變課堂消極心理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必勝的信念。
情感本身具有明顯的兩極性,即積極性和消極性。舒暢和煩悶,興奮和壓抑,喜歡和厭惡等均構成矛盾的雙方,但它們是同一的,這種同一性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節(jié)語文課對于差生來說,如坐針氈,這類學生心理狀況表現(xiàn)為茫然、觀望、應付。為改變這種消極狀況,在課堂上教師應經(jīng)常不失時機地對差生進行激發(fā),或安排專門的時間做思想動員,以熱情、歡迎和接納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決不歧視和冷嘲熱諷,使他們明白困難是暫時的,幫助他們克服畏懼的情緒,樹立必勝的信念。同時,在教學中經(jīng)常讓學習好的同學與學習落后的同學組成互助小組,讓他們互相幫助,使人人都飽滿的情緒投入課堂。
總之,語文教學工作既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又富有樂趣.在教學中尊重、理解、寬容的對待學生,感化學生,滿懷信心的期待他們會取得進步,同時注重給予積極科學的評價,注重教學方法的探索,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誘導全體學生參加到課堂教學中來,才能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