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首先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xiàn)實背景出發(f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深入探討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要的意義。以人格差異這個特定的特質作為討論的方向,結合奧爾波特特質論和卡特爾特質論等理論來探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具體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提出現(xiàn)代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測評為中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加強與家庭環(huán)境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作,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建差異化的學生教育、管理機制。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進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jù)。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大學生作為中國社會中文化層次高、發(fā)展?jié)撃艽蟮娜巳海休d著社會、家長的高期望值,易于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激動,煩躁、不安,對外界及對自身易產生懷疑、不信任。人格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心理品質,人格差異與個體的行為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且會對個體的社會適應產生影響。對高校學生人格差異、心理健康進行科學的界定和辨析,有助于豐富相關概念和理論框架,推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理論的發(fā)展。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人格特質理論
作為影響最大的特質理論的首創(chuàng)者,奧爾波特認為特質的具有如下特點:(1)是一種常態(tài)性的存在。是習慣的一種整合。(2)可以作為人們行到的動力,及人們做事的動機性。(3)沒辦法在第一時間顯現(xiàn)出來而被人們所察覺,但可以從一個人多次重復的具有共性的行為活動中推測出來,并可以通過與他人的對比得到證實。(4)特質具有獨立存在的特征,但這種獨立不是絕對的獨立。(5)每個人所顯現(xiàn)出來的特質不管是好是壞都不能用道德判斷標準來加以評判。(6)當個人的行為表示與他所顯現(xiàn)出來的特質并不符合,甚至有可能完全相悖時 ,我們并不能簡單的推翻他所顯現(xiàn)出來的這種特質,而應該進一步的加以觀察研究。
(二)人格類型理論
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曾多次論述人的個別差異,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也提出了西方最早的氣質分類。在20世紀40年代左右產生了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人格類型的理論,根據(jù)一些特定的原則將所有個體劃分為不同的幾大類型,以此來研究和探討個體所存在的個性。
(三)人格層次理論
英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艾森克(Eysenck, 967)提出關于人格層次劃分的理論了。將人格結構分為四個層次:類型、特質、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艾森克理論還有一個突出的重要特點,就是重視類型或特質的關于生理學神經基礎的研究,他的理論既屬于心理特質理論也帶有生物理論的取向范疇。
(四)傳播學中的認知激活理論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接收到信息都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載體出現(xiàn),人們通過這種感官刺激來選擇性的接收一部分信息,由于人們認知能力的差別和大腦發(fā)育的不同,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個體之間所產生的最終結果也是千差萬別,不盡相同的。人們在做出自我最終的理解后再將抽象的思維轉化為具體的概念,通過文字或語言等手段將其變現(xiàn)出來,為別人所知道,這時我們才能說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算是真正的接受了。
三、大學生人格差異與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
90后高校學生生長在社會的轉型期,容易受到社會、網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響,接受信息的廣泛性也在行為、情感、思維、認知等心理方面特點突出、具有鮮明時代烙印。
(一)所在年級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差異
大一新生或多或少的都會放松心態(tài),處于一種懈怠的狀態(tài)。而隨著年級的不斷增加,日益加重的學習壓力、復雜的人際交往、甚至加上可能產生的戀愛情況、這些都在逐步的加深影響大學生們的正常情緒。到大四時,除了以上種種情況外大學生開始面臨著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壓力更是達到了最大化,這一時期他們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狀態(tài)都是比較動蕩的。
(二)家庭狀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差異
來自父母離異或嚴重不和睦家庭的學生,極易產生強迫癥或偏執(zhí)等心理問題。父母親的不良人格特質、嚴重壓抑的環(huán)境、經濟狀況長期嚴重困難等都會使大學生心理活動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對大學生的行為模式、生活態(tài)度、甚至個性產生惡性影響。
(三)母親的受教育水平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差異
由于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高度參與性,母親的受教育水平在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母親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望子成龍的期望值也更高,加上教育方法等原因,往往會給高校學生更多的壓力,更容易造成他們出現(xiàn)強迫癥、敵對等心理健康問題。
四、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建議
(一)以測評為中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與以往的教育有著明顯的差別,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建立一種全新的、有別于傳統(tǒng)的工作體系。同時針對每一次的測評和結果要設立相關的檔案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連續(xù)性和預見性,能從每一次測評結果中總結概括出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教育理論。
(二)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提高預見性的工作,盡力爭取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事前干預體系,以預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為首要的工作來要求。
(三)加強與家庭環(huán)境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作
大學生們所暴露出的心理問題并不能簡單粗暴的一味推卸給大學生們自己,很多問題與不同他們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所受到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應從學生所處的周邊環(huán)境優(yōu)先入手,要讓家長們知道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有規(guī)律性的,進行必須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
(四)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在制定教育計劃時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針對學生間存在的不同問題,不同特質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并且根據(jù)實際情況的轉變及時調整和更新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最終能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體系。
(五)創(chuàng)建差異化的學生教育、管理機制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到存在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注重細節(jié)分析,做到層次清晰,手段多樣,有的放矢。切記不能無原則的一體化,努力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不同于他人的特點,根據(jù)自身具體情況完善自我素質、健全人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性、復雜性的教育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的去發(fā)現(xiàn)問題,再尋找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海事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