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宗愉
近年來各國研究學者利用眼動技術,推進對漢語閱讀中影響詞匯加工的因素的探索,本文將從注視詞,非注視詞的詞匯性質以及閱讀時過程中所出現的其他影響因素的角度,對這一系列的研究進行簡單的概述,并分析了詞匯加工與眼動控制的內在聯系,對詞匯加工領域的眼動研究作以展望。
閱讀是人們主動獲取知識,積累經驗,建構意義的一種有效手段。閱讀這一行為的發(fā)生借助眼睛的生理結構和生理機能來完成。而眼睛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活動,故閱讀過程中眼睛的運動能夠反映閱讀者對信息的加工和掌握。近年來眼動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了對閱讀中眼動行為的探索,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也得到不斷的證明和推進。國外較早地利用眼動追蹤技術對閱讀者的認知加工過程進行探索,設計了大量采用拼音文字為閱讀材料的實驗,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的眼動閱讀控制模型,其中以E-Z讀者模型和SWIFT模型為代表。中文雖為表意文字與拼音文字存在差異,但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大于差異性,漢語閱讀雖不能完全搬用以拼音文字為材料得到的閱讀過程中的眼動控制理論模型,但近年在國外的眼動控制模型的基礎上,已有研究者設計出更適合漢語閱讀的眼動實驗,探究各類因素對漢語閱讀中眼動行為的影響,進一步解釋漢語文字閱讀的詞匯加工過程,不斷地進行量化和完善。
一、影響詞匯加工的不同因素
在以拼音文字為實驗材料建構的眼動控制模型中,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了詞匯識別和加工的過程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既包含對刺激的低水平視覺因素,例如字號、筆畫數,也包含了對刺激高水平語言因素,例如詞頻、熟悉性、預測性、語義透明度。已有研究證明了不同因素對詞匯加工不同階段的影響程度,以及不同因素間對詞匯加工產生的疊加作用和交互作用。根據中央凹—副中央凹效應,詞匯加工可以分為對當前注視詞n的加工以及對預視詞如n+1的加工,即當前注視詞和非當前注視詞的特性都會對認知加工產生影響。
(一)注視詞對認知加工的影響
閱讀時呈現在中央凹視野中的刺激為當前注視詞,當前注視詞n不同的詞匯性質會單獨或共同地產生不同的效用,從而對詞匯加工加工產生不同的影響。
1、字號大小
閱讀文本的字號大小屬于刺激的視覺特征,會直接影響詞匯加工的前注意階段,并對閱讀過程中的眼動行為產生影響。隨著字號的增加,眼跳距離會有顯著的縮短,再注視的次數也會隨之增加。但巫金根等通過實驗得出字號大小不影響讀者的閱讀知覺廣度,而影響讀者的眼動模式。
2、筆畫數
拼音文字與漢語文字在視覺上都具有復雜性,拼音表現在詞長上,漢字表現在筆畫數上。筆畫數效應是指,筆畫數少的漢字獲得的注視時間比筆畫數多的漢字少,更容易進行加工。當目標詞為雙字詞時,首字和尾字的筆畫數對認知加工產生不同的影響,首字的筆畫數較尾字來說,更容易對眼跳長度產生影響。
3、詞頻與其它因素的交互作用
已有大量研究不斷證實詞頻效應,即隨著詞頻的增加,目標詞的注視時間減少,詞匯識別更為容易。有研究學者通過設計實驗來探索其他影響因素與詞頻之間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在對詞頻效應和句子限制性的結合考察中,詞頻和句子限制性對詞匯加工的兩個階段都有影響,但二者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另外詞頻與刺激質量之間存在疊加效應,有研究者將目標詞的視覺呈現以清晰和模糊來區(qū)分刺激的質量,設計實驗探究刺激質量和詞頻對視覺加工和詞匯加工的影響。結果發(fā)現,刺激質量和詞頻之間存在疊加效應,并且二者分別影響加工的不同階段,刺激質量影響視覺加工的前注意階段,詞頻影響詞匯加工階段。
(二)非注視詞對認知加工的影響
1、詞n+1的預視
目前已有研究分別對閱讀者所能知覺到范圍以漢字和詞為單位分別對閱讀所能知覺到的范圍進行了考察。以字為單位進行考察得到漢語閱讀的知覺廣度為注視詞左側一個字,右側三個字,以詞為單位得到的知覺廣度為三個雙字詞,即詞n-1到詞n+1。王永勝等通過改變副中央凹視野中所呈現的內容,得出若副中央凹中呈現的是雙字詞,那么讀者就會對字n+2進行加工。蘇衡等人采取剝奪預視的方式,并排除了外源性注意帶來的影響。所得結果表明,詞頻與預測性對詞匯加工過程的影響作用發(fā)生在不同階段,詞頻主要影響較晚期文字加工,是對詞匯自下而上的加工,而預測性主要影響較早期的文字加工,是對詞匯自上而下的加工。
2、詞n+2的預視
當視覺信息呈現在副中央凹視野中,即刺激的視覺特征會從視網膜向大腦傳輸,但不是呈現在副中央凹視野中的所有刺激都會被加工。劉志方等操縱詞n+2的消失,得出詞n+2不會達到詞匯識別的水平,但會詞n+2的消失會對眼動行為產生影響。
(三)詞空格對認知加工的影響
不同的研究得到了正確的詞空格不同的作用,大體可分為三種,詞空格促進論,詞空格無效論以及詞空格阻礙論。當閱讀文本為中文,參與閱讀的讀者有母語為漢語和母語非漢語的區(qū)分時,詞空格對閱讀理解產生的效應也有所不同。余香蓮等通過元分析得出詞空格有效提高留學生漢語文本閱讀績效,同時詞空格效應在母語為漢語的閱讀者的眼動行為上表現得也較為明顯。正確的詞切分有利于初學者的漢語閱讀理解,提高閱讀效率,錯誤的詞空格會導致錯誤的詞切分,從而干擾閱讀,且干擾效果大于正確的詞空格。沈德立等對漢語初學者即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進行閱讀考察,得到非詞空格會干擾閱讀技能低的學生閱讀。能對詞匯產生切分作用不僅有詞間空格的形式,還可以通過其他視覺信息的提示,例如陰影詞標界或灰條標記。其中孟紅霞等考察詞邊界對歧義短語的影響,為實驗句子設置了四種不同的陰影條件,得出詞邊界主要影響歧義短語加工的晚期階段。另外字空格的插入與詞頻也存在著交互作用,當目標詞為低頻詞時,字間空格促進詞匯加工。
(四)文本呈現時間對認知加工的影響
與拼音文字研究的結果一致,中文文本在呈現的時間內提供的是視覺信息,這段時間并不能代表讀者對文本的全部認知加工時間。隨著文本呈現時間減少,讀者的回視次數增加,反映了認知加工過程受到了阻礙。同時對消失文本的操作使兒童受到的影響大于成人。
二、詞匯加工與眼動控制模型的聯系
在閱讀過程中的詞匯加工程度會對眼動行為產生影響,相反眼動行為也能直觀地反映內在的詞匯加工過程,二者關系密切。目前根據采用拼音文字為實驗材料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多種眼動控制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E-Z讀者模型和SWIFT模型都認為詞匯加工分為兩個獨立的階段,分別為熟悉度檢驗和詞匯通達階段。其中熟悉度檢驗階段受到低水平的詞匯的正字法影響,詞匯通達階段受到抽象的高水平語義表征影響。在此基礎上還包括早期視覺加工的前注意階段,也就是視覺特征從視網膜向大腦傳輸的階段。這些眼動控制模型都反映的是詞匯水平的心理內部加工,而漢語閱讀是否與拼音文字的閱讀相同,只存在詞匯水平的加工,這一點引起了研究學者的關注。由于中文中存在含有意義的獨立的字,所以在漢語閱讀中存在著有別于詞匯水平的字加工。在漢語閱讀的眼跳行為中,也存在著以字或以詞作為眼跳目標的不同策略。針對中文閱讀的基本信息加工單元的不同看法,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閱讀眼動模型。早期有針對漢語詞匯加工的多層次激活模型。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對中文閱讀的眼動控制模型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李興珊提出專門解釋中文閱讀中字詞加工的計算機模型,詞匯加工先是對單個漢字進行加工,字單元層次認知與詞單元認知之間存在著交互激活現象,基于此現象提出了中文閱讀中的詞切分模型。劉志方等人同樣通過實驗得出閱讀中存在字詞交互激活的結論,因此目前根據拼音文字所提出的眼動控制模型都不能直接解釋漢語閱讀中完整的詞匯加工現象。
三、未來研究展望
漢語與拼音文字雖在本質上存在差異,但經考察得出,漢語由于語言因素的影響小于詞匯本身的特性對認知加工和眼動行為的影響,即漢語閱讀符合普遍性的語言規(guī)律。那么在接下來對漢語閱讀的眼動控制模型的探索就面臨一個問題,是繼續(xù)以能代表拼音文字閱讀的E-Z讀者模型為基礎,還是重新建立一個完全切合中文閱讀的眼動模型?在解決此問題的過程中,應完整系統(tǒng)地考察各種因素對認知加工的影響,操縱更多的刺激特性,挖掘其他未知因素對漢語閱讀的影響,探索刺激特征影響詞匯加工的具體階段,以及各種因素之間對詞匯加工產生的交互作用,通過統(tǒng)計和數量化的分析,更準確地預測注視時間以及閱讀行為,利用建模技術,模擬漢語閱讀中詞匯認知加工的過程,從而建立更為完善的中文閱讀眼動控制模型。
課題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年度課題(JG16CB341);遼寧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L201683659)。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