槑槑
離開祖國懷抱155年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終于回歸祖國。今年對于香港人來說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將迎來回歸20周年。
香港是我國通向世界的南大門,那里有迷人的海灘、清幽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香港”的由來與回歸
明神宗萬歷元年以前,香港一帶還是一個小漁村,屬于廣東省的東莞縣,是莞香的著名產地,香市貿易十分紅火。多數(shù)香產品先運送到九龍的尖沙咀,再運至石排灣(也就是今天的香港仔)集中,然后轉運到中國內地、南洋,甚至阿拉伯國家,所以尖沙咀在古代又被稱為“香埠頭”,石排灣也被稱為“香港”。久而久之,附近一帶的村莊也被稱為“香港村”,最后,“香港”成了全島的名字。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代表在南京長江的英艦上簽署《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直到1984年9月18日,中英兩國達成協(xié)議,于同年12月19日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開始在香港行使主權。
最復古的浪漫情懷
1930年,巴金去香港旅行時寫過一篇隨筆,特別提到了電車:我安靜地坐在窗旁,像個旁觀者那樣,把眼睛埋下去看下面的世界。我的眼睛看見的景象不停地變動:熱鬧的街市、花園、學校、樹木……
如今,在香港花兩元錢登上電車仍能找到那份感覺。電車橫穿整個繁華的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沒有),車廂內靠近司機的門板上用中英文印著“老人、小童一元,成人兩元”的字樣。如此美妙的行車路線,如此經濟的車費,是外地人游覽香港城市風情的最佳交通工具。
100年來,香港電車走著相同的路線,周而復始,樂此不疲。坐在上個世紀的電車里,卻欣賞著窗外21世紀的都市街頭風景,時尚耀眼的廣告,裝束新潮的行人,一掠而過的豪華,難免讓人有種時空交錯、往事如夢的感覺。
司機的老式方向盤、油漆斑駁的投幣鐵箱子、窄窄的木車門,門窗、座椅、通向二層的樓梯都是木質的,在現(xiàn)代城市里都是如此罕見。有的電車“額頭”上印有“1903”的字樣,100多歲了,就像美人遲暮,卻依然雍容華貴,風采不減當年。
香港電車路線全長13千米,路軌總長30千米。電車現(xiàn)在經營6條部份重疊的路線連接堅尼地城至筲箕灣,每天早上6時至深夜12時運行,平均每1分50秒就有一趟電車到達車站。
市井生活,港味廟街
若想看最有味道的香港本土文化,建議你到廟街,不要錯過每一條小巷。鄭伊健和吳倩蓮演繹的《廟街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曾經聽起來危機四伏,但眼前的廟街一點都沒有電影里浩南和山雞爭地盤的影子,倒顯得寧靜安逸。如果晚上10點后來到這里,那就是另一個天堂了。
廟街在九龍油麻地,因街上的天后廟而命名。以廟前的榕樹頭花園為界,分成南北兩段。榕樹頭東面有城隍廟、天后廟、觀音廟,榕樹下還有一排社壇和書院。這里的小天后廟從上世紀40年代起就成了江湖人物和各色閑雜人等的落腳地。
廟街的知名度一半是被香港電影炒熱的,像《食神》《廟街故事》《廟街皇后》《廟街十二少》《廟街·媽·兄弟》等電影,都是以此地為背景。
入夜的廟街熱鬧非凡,燈火通明,人山人海。琳瑯滿目的攤檔擠滿了人,還有不少老外也來湊熱鬧,看貨物的、講價錢的、聊天的……聲音不絕于耳。街邊大排檔的小吃不可不嘗,艇仔粥、魚骨、清湯牛腩河粉等都鼎鼎有名。單是一個車仔面,可供選的料就有魚蛋、牛丸、腸仔、牛腩、油菜等。
這里還有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街頭粵劇,一大幫人又彈又唱,為游人獻上粵味十足的粵曲,可以跟國外的街頭藝術家相媲美。
東方好萊塢
香港最小資也最有特色的地方似乎總與某部電影脫不了干系,其影響力恐怕是香港制造的其他任何東西都比不了的。
這個彈丸之地的戲院竟多達60多家,幾乎每個大型的購物廣場內都設有電影院。如果你在九龍的海港城逛,海運戲院就是首選;如果在又一城,AMC等著你,那里有11個放映廳;在銅鑼灣流連,MCL JP銅鑼灣戲院和時代廣場UA戲院一定不能錯過;在高檔商品云集的太古廣場,也有設施一流的UA金鐘戲院;就算是到了深夜,還有位于尖東的華懋廣場戲院。
去香港看電影最大的誘惑在于這是一個開放的電影環(huán)境。歐洲、北美影片大量同步上映,如果能遇上電影節(jié),不少華語新影片都會在這里亮相,而這次亮相有可能就是這些華語片唯一一次亮相。
星光大道位于梳士巴利花園南端至新世界中,之間有一段海濱長廊,全長440米,坐擁壯麗的維多利亞港風光及香港島的繁華都會景致,漫步其中,可把無敵海景盡收眼底,更是欣賞“幻彩詠香江”多媒體燈光音樂匯演的最佳地點。
在九龍老城區(qū)看見許多故事
說起香港,也許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中央商業(yè)區(qū)的花天錦地、維多利亞港的流光溢彩、玻璃之城的晶瑩璀璨……但在我心中,處于香港背面的九龍老城區(qū)雖然不像港島那樣絢麗奪目、咄咄逼人,卻別有風情。
搭乘充滿浪漫復古情懷的有軌電車,迎著夾雜絲絲咸味的海風,透過香港九龍老城區(qū)溫潤的夜色,可以看見許多故事。
空氣中飄著濃重的海鮮味兒。九龍的街頭巷尾,賣海鮮干貨的鋪子隨處可見,小小的店面裝潢簡單得只有四面白墻和一盞昏暗的日光燈,店內擺放的海鮮干貨紙盒一字排開,用繁體字標注著名稱和價格。無人光顧時,中年男人坐在門口的板凳上,面色頹唐,沾著油漬的白背心散發(fā)著汗味。他腳旁的黃狗一動不動地躺著,也不叫,任身邊的路人行色匆匆。九龍老城區(qū)的街道,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市井氣。
游人總是默契地對這座城市經歷的風雨閉口不談。歷史如洪流呼嘯而過,留下滿目瘡痍,也留下萬物新生。雜糅的文化滲透在九龍的街角,被時間的文火慢慢熬煮,最終融化在生活里。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不同神情……活像是人生百態(tài)的集中陳列。
再一次穿過香港燈紅酒綠的都市繁華,觸手可及的是煙火十足的市井生活,一種歷史的交割和穿越之感瞬間在心頭油然而生……
(本欄目編輯 王燕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