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有學生居住的地方,再難走的山路上都有王老師留下的足跡。二十多年的時間里,王老師拖著重病的身體,艱難地翻過一座座山巒,把蹣跚的背影留在崎嶇的山路上。有一次,王老師在家訪回來的路上頭痛發(fā)作,連人帶車一起摔倒在地。至今,他的右胳膊和右腿上還留有幾塊傷疤?!?/p>
“有一次他去家訪,學生給他寫了一個假地址,讓他餓著肚子在深秋的寒風中苦苦奔波了3個小時。當?shù)诙焖业竭@個學生詢問情況時,學生的回答是:‘我只是想考驗考驗您,看您是不是真的有耐心。李明新問:‘你覺得我經(jīng)受住考驗了嗎?‘至少您到現(xiàn)在還沒發(fā)火。講到這里,李明新竟然笑了,說:‘這個學生多聰明啊,他說我至少到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火,這話里邊是有潛臺詞的……”
以上兩段文字均來自《北京教育》雜志的人物報道,兩位主人公,一位是50后,一位是60后。在他們那個時代甚至再往前,家訪是很多負責任的老師的“必選任務”,也幾乎是每一位追求高尚師德的教師成長的必修課。
近幾年,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有人也提出:教師奔波太辛苦,家長接待太麻煩,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有什么事電話、QQ、微信、微信群都可以說,沒必要再家訪了。然而,在這次征文中,很多一線教師用親身經(jīng)歷給出了同樣的答案:雖然現(xiàn)代化的通信方式可以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更便捷,可是卻沒有辦法讓教師了解學生最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而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走進學生的家庭,走進學生的生活,你會看到平時看不到的他,而他的生活細節(jié)中,很可能就隱藏著解決問題的蛛絲馬跡,也就是恰當?shù)慕逃鯔C。
今年是本刊教師節(jié)特別策劃“尋找飛翔的軌跡”選題開設的第五年,這一期我們?yōu)榇蠹页尸F(xiàn)了 7篇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工作的地域不同:有的在北京,有的在邊疆;有的在城里,有的在郊區(qū)。工作的學段不同:有的在小學,有的在中學。這些文章的作者年齡跨度很大,有90后、80后、60后,還有一位早已退休的30后——出生于1933年?,F(xiàn)在,就讓我們跟隨他們,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師愛之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