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學明
羅榮桓與紅色戲劇運動
文 劉學明
羅榮桓元帥作為我軍一代政工巨匠,對部隊文化工作有著卓越貢獻,他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文藝經(jīng)歷,就是將“文明戲”(見文后解釋)引入紅四軍,直接指導劇本創(chuàng)作。他不愧為紅色戲劇運動的先驅(qū)。
古田會議以后,紅軍更加重視部隊的文藝宣傳活動,文藝宣傳工作者運用紅色歌謠、話劇、話報劇、舞蹈、漫畫等多種形式,對蘇區(qū)廣大軍民進行宣傳鼓動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蘇區(qū)的紅色戲劇運動就先從紅四軍開始,這和時任紅四軍政委的羅榮桓有著密切的關系。
羅榮桓和戲劇有著不解之緣。1924年7月,羅榮桓考入青島大學。在校期間,他在學生會負責演講和演劇組的工作。1925年“五卅”運動后,他白天帶領演講隊在街頭巷尾散發(fā)小報、傳單,進行演講,募集救濟金,慰問死難者的家屬,晚上又參加演劇隊的工作,出演了《茶花女》和《可憐閨中月》等劇,并用戲票義賣的錢支援青島和上海工人的革命斗爭。參加革命后,羅榮桓在鄂南領導農(nóng)民運動,組織秋收暴動。1927年,他率領起義的農(nóng)民武裝歷經(jīng)艱辛,到達井岡山。1928年1月,羅榮桓以紅四軍軍直機關的文藝愛好者為主,又選調(diào)了連隊的一些宣傳員,組成紅四軍宣傳隊。同年4月,紅四軍宣傳隊被正式納入紅軍編制。
針對當時蘇區(qū)流行湖南花鼓戲,題材偏重于男女愛情的情況,羅榮桓要求宣傳隊圍繞紅軍的政治任務開展編演文明戲。他提出:“紅軍是執(zhí)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文化娛樂工作也要圍繞紅軍的政治任務開展,我們也可以自己編演文明戲?!?/p>
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結(jié)束后不久,紅四軍挺進江西石城,羅榮桓指示宣傳隊編排了一出反映打土豪、分田地的戲。紅四軍俱樂部主任潘振武以土豪劣紳楊子君抓他父親坐監(jiān)牢、勒索光洋一百塊為題材,寫出了土豪劣紳欺壓農(nóng)民的劇本。經(jīng)過大家討論修改定稿后,立即物色演員。16歲的肖華扮演農(nóng)民的妻子,秘書處秘書童小鵬扮演豪紳家的丫鬟,羅榮桓的通訊員梁必業(yè)扮演受害農(nóng)民,體態(tài)較胖的潘振武扮演豪紳。
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演出時,順山坡架起幾根竹竿,用幾塊門板拼起來掛上幕布,就是一個簡易的舞臺。向老鄉(xiāng)借來捉泥鰍用的鐵罩子,把松明放進去點起火,就是“燈光”。扮演紅軍、農(nóng)民和土豪所用的服裝都是現(xiàn)成的。這幕話劇雖然劇情不是那么跌宕起伏,但因為反映的是大家熟悉的生活,部隊戰(zhàn)士和老鄉(xiāng)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很受感動。
性格較內(nèi)向的羅榮桓還曾親自登臺演出。那是1932年12月,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等編演了四幕話劇《廬山之雪》,講的是紅軍打進南昌,即將殺上廬山去活捉蔣介石的故事。紅一軍團保衛(wèi)局局長羅瑞卿擔任總導演并扮演反面主角蔣介石,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扮演紅軍司令員,軍團政委聶榮臻扮演紅軍政委,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扮演紅軍政治部主任,宋美齡由童小鵬扮演。這種“兵演兵,將演將”的特別演出,激發(fā)了官兵們極大的興趣。這幕話劇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紅色戲劇。共和國的三位元帥與一位大將當年曾同臺演出,成為一段歷史佳話。
鏈接:文明戲是指在“以研究新派為主”的口號下,建立的一種以言語、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新的戲劇形式,又稱新劇,屬于中國早期話劇,20世紀初曾在上海一帶流行。演出時無正式劇本,多采用幕表制,可即興發(fā)揮。
責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