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電星 金 俊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義烏復元教學醫(yī)院 浙江 義烏 322000
舒血寧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頸性眩暈75例
陳電星 金 俊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義烏復元教學醫(yī)院 浙江 義烏 322000
目的:觀察舒血寧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探討頸性眩暈在急診處理中的合理用藥,提高療效。方法:兩組均以內科常規(guī)給予血管活性藥物、支持對癥治療,治療組75例用舒血寧聯合中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制半夏、天麻、白術、橘紅、茯苓、甘草、葛根、川芎、丹參、生姜、大棗等)治療,對照組63例用舒血寧加敏使朗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7%,對照組總有效率87.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舒血寧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頸性眩暈能較快地改善臨床癥狀。
頸性眩暈 舒血寧 半夏白術天麻湯
近年來頸性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逐年提高,且日趨年輕化。本病已成為急診內科最為常見的急癥疾病之一。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治療規(guī)范;再者,該病復發(fā)比較頻繁,而治愈率并不高。對此,我們采用舒血寧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75例,獲效較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筆者選擇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間在我院急診內科接受治療的頸性眩暈患者138例,將上述病人隨機設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3例;年齡19~76歲,平均42.02±12.61歲,病程1個月到5年,平均11個月,發(fā)作期病程1~3天,平均3.00±1.29天;對照組63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7例,年齡21~72歲,平均43.65±13.84歲,病程1個月到6年,平均12個月,發(fā)作期病程1~4天,平均2.50±1.12天,兩組性別、病程、年齡、發(fā)作期病程等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文獻[1]診斷依據明確診斷。兩組病例均呈現:①有椎基底動脈缺血征(以眩暈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②發(fā)病多見于中年病人,突然出現眩暈多與體位及突然轉頸有關;③一般均有較明顯的交感神經癥狀;④旋頸誘發(fā)試驗陽性;⑤輔助檢查:MRI、CT等影像學檢查顯示頸椎退行性變,頸椎反曲,頸椎椎間盤突出或(膨出)等病理改變;⑥除外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
兩組病例均常規(guī)采用內科治療,給予血管活性藥物,中成藥活血化瘀與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加用舒血寧針20ml+5%G.S 250ml,1天1次靜脈緩慢滴注,用藥1~3天,發(fā)作期和緩解期加用敏使朗口服,2粒/3次/天,連服15天為1療程。治療組則加用舒血寧靜滴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湯劑口服治療,具體方法如下:舒血寧針用法同對照組(注:腦出血病人禁用),發(fā)作期和緩解期均另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制半夏、橘紅、天麻各10g,葛根30g,茯苓、川芎、丹參各15g,甘草、生姜各6g,大棗6枚)治療,15天為1療程。加減:若痰濁上逆,胃失和降,眩暈較甚,嘔吐頻作者,加旋覆花9g,代赭石25g鎮(zhèn)逆,并重用茯苓至30g,并加澤瀉15g,車前子10g,以淡滲利濕藥,使?jié)駶釓男”愣?;脘悶不食乃脾虛失運,加焦三仙各15g,白豆蔻、砂仁各6g,以健脾化濁醒胃開胃;耳鳴較重者,加石菖蒲12g,以化痰開竅、止鳴聰耳;若痰郁化火,癥見頭目脹痛,心煩而悸,口苦,舌苔黃膩,脈弦滑者,加瓜蔞子、牡丹皮、梔子各10g,膽南星6g,以化痰降火。
3.1 療效標準: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眩暈”的療效標準,及證候積分表的評分標準[1],對治療前后進行評分。①痊愈: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耳鳴或耳塞、視物不適、頭痛、頸肩痛癥狀、體征積分恢復至0分,停止治療后1月未復發(fā);②顯效: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耳鳴或耳塞、視物不適、頭痛、頸肩痛癥狀、體征恢復至積分減少50%以上;③好轉: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耳鳴或耳塞、視物不適、頭痛、頸肩痛癥狀、體征恢復至積分減少21%~50%;④無效: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耳鳴或耳塞、視物不適、頭痛、頸肩痛癥狀、體征恢復至積分減少在20%以下。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c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3.3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7%,對照組總有效率87.3%,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引起頸性眩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基底動脈的顱外段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或因頸交感神經受激惹、椎動脈受累而引起眩暈、視力模糊等一系列臨床綜合癥狀[2]。舒血寧主要成分為銀杏葉提取物黃酮醇苷、銀杏葉內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血管內皮,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保護腦細胞作用,臨床上常用于心腦血管缺血性疾?。灰延醒芯堪l(fā)現頸性眩暈大多和頸交感神經興奮有關[3-4],而舒血寧對交感神經的影響并不大,所以單獨使用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并不顯著,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而治療組在滴注舒血寧的基礎上加服中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應用該方法治療頸性眩暈具有優(yōu)越性。已有資料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可明顯改善神經功能,有抗驚厥、抗癲癇、鎮(zhèn)靜催眠、鎮(zhèn)吐等作用[5-6]。筆者認為,在以上作用機理的基礎上,推測分析可能與所含的有效成分通過促進突觸前膜抑制性神經遞質的釋放,如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從而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有關;但本觀點尚缺乏實驗依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論證。
中醫(yī)學認為,頸性眩暈屬于“眩暈”范疇。筆者從臨床觀察,此病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镀⑽刚摗贰夺t(yī)略六書》的觀點也認為,眩暈與脾虛濕困、風痰閉阻有關,蓋因脾胃虛則易生痰,風痰上擾清空,甚或引動肝風,上犯頭竅而致,故見眩暈目眩,肢麻,抽搐或震顫,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痰濕內阻,氣滯血瘀,故見胸膈痞悶;痰濕中阻胃失和降,故見惡心、嘔吐痰涎、食少;舌絳、苔白膩,脈弦細而濡滑,均為痰濁內蘊氣機瘀阻之象。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清·程國彭《醫(yī)學心悟》,主要用于治療風痰上擾之眩暈,或見胸悶痞滿等癥,符合頸性眩暈的癥狀特點。我們將半夏白術天麻湯作為基礎方,加減變化以治頸性眩暈獲得良效。本加味方具有健脾燥濕、理氣和中、化痰熄風之功,又兼有活血化瘀之效,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方中半夏、天麻燥濕化痰降濁、平肝通絡熄風為君藥;加用瓜蔞、膽南星以增強化痰定眩作用;代赭石、旋覆花則增強鎮(zhèn)逆止嘔作用;白術、茯苓、砂仁補脾健中而燥濕,使?jié)裉等ァ⒀灣矠槌妓?;加用葛根以鼓舞脾胃清陽上升,增加苓術健脾益氣之功;橘紅理氣化痰,丹參、川芎活血化瘀,除煩安神;生姜、大棗調和脾胃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綜上所述,舒血寧合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頸性眩暈,起效快,簡單安全,治愈率高,療效突出,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分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372.
[2]曾建勇,范洪武,張云濤,等.頸性眩暈的病理機制、診斷和治療[J].臨床病理學雜志,2015,35(8):1564-1567.
[3]俞云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60例臨床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1,46(8):599.
[4]夏玉軍,于騰波.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節(jié)對椎動脈血流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2,20(5):323-325.
[5]聶偉志,石關桐.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中醫(yī)藥研究進展[J].中國骨傷科雜志,2001,9(1):55-57.
[6]黃安,高麗.葛根及川芎合用對缺血在灌注大鼠保護作用的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2,41(34):3621-3622.
告讀者
本社尚有《浙江中醫(yī)雜志》《養(yǎng)生月刊》合訂本等供應?!墩憬嗅t(yī)雜志》合訂本:1996年每冊30元,1999年每冊45元,2000、2001、2002年每冊48元,2003、2004、2005年每冊50元,2006、2007、2008年每冊80元,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每冊110元,2016年每冊120元。《百家名醫(yī)臨證經驗》每冊60元。《養(yǎng)生月刊》合訂本:2001年每冊15元,2002年、2003年每冊30元,2005年、2006、2007、2008年每冊 52元,2009、2010、2011、2015、2016年每冊70元。《氣功》雜志合訂本:1985、1986年每冊10元。以上均免郵掛費。欲購者請匯款到杭州市天目山路132號,浙江中醫(yī)雜志社,郵編310007,且勿在信中夾款。
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