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白龜山水庫泄洪閘尾水渠水毀修復工程設計中,根據(jù)其破壞整體情況和工程地質條件,探索性嘗試了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xù)墻的修復方案,達到了良好的功效。
【關鍵詞】水毀工程修復;設計方案;地下連續(xù)墻
1.工程概況
白龜山水庫位于淮河流域沙穎河水系沙河干流上,壩址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西南郊廟候村,因攔河壩、順河壩中間泄洪閘處有一座白龜山而得名。上游有昭平臺水庫,下游有泥河洼滯洪區(qū),是以防洪、城市供水為主,兼顧灌溉等綜合利用的大(2)型年調節(jié)半平原水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740km2,水庫興建于1958年,1966年竣工。為了提高水庫防洪標準,1998年進行了除險加固,2006年完成,加固后總庫容9.22億m3。
2、水毀工程修復設計
2.1工程選址
從工程現(xiàn)場情況分析,防沖堰下游尾水渠中間有較寬的深槽,地勢較低,施工困難。因此,工程可以選擇的位置在交通橋至原漿砌石防沖堰之間大約100m的范圍內。由于該處尾水渠總寬度在250m以上,為了盡量減少地下連續(xù)墻的長度,結合該處地形進行布置,選擇距離防沖堰上游30~90m的位置,既可盡量避開不利的地勢,也可保證地下墻兩端插入下游渠段較為穩(wěn)定且地勢較高的河灘地段,避免地下墻從兩端發(fā)生破壞。
2.2工程布置
分別在樁號0+916.00和0+927.40設置C30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xù)墻,上游墻墻厚為0.6m,下游墻墻厚為0.8m,長度均為160m,上、下游地下連續(xù)墻墻頂每隔2m設置一根C25鋼筋混凝土梁進行連接,連接梁的斷面尺寸為0.5×1.0m,連接梁之間的渠底采用30cm厚C15混凝土砌石加10cm厚C25混凝土進行護砌,并在C25混凝土中配直單層鋼筋網。為了銜接上、下游渠底,在樁號0+910.00~0+916之間設置1:3的斜坡段,斜坡段長度為6.0m,寬度與地下連續(xù)墻相同,亦為160m,斜坡段采用25cm厚C25混凝土護砌,斜坡段的起、始位置均設置深齒槽。
根據(jù)尾水渠的實際情況以及近年來水毀發(fā)生的情況,尾水渠遭到破壞并產生沖坑的位置一般是在渠道中間部分,兩邊河灘地勢較高也比較穩(wěn)定,因此地下連續(xù)墻只在尾水渠中間設置,并未深入兩岸河堤內。結合周圍地形,地下連續(xù)墻總長度設為160m,為使水流集中于中間部位,避免沖刷兩端,將地下墻中間115m~120m長度范圍頂部高程降為83.20m,而左右兩端10m~15m范圍頂部高程為85.20m,另外還設有2段各為10m長的過渡段。
根據(jù)地質勘探情況,下游地下連續(xù)墻墻身進入粘土巖3m左右,上游地下連續(xù)墻墻身進入巖面即可,上、下游地下連續(xù)墻墻底高程根據(jù)施工時實際地層情況進行調整。
2.3渠道整治和護砌
對于0+916.00以上部分尾水渠進行適當?shù)恼砗妥o砌。尾水渠樁號0+900.00至交通橋之間損壞的漿砌石護底按原尺寸進行修復。0+900.00~0+916.00之間沖溝進行回填壓實處理,其余部分根據(jù)地形和地下連續(xù)墻位置斷面進行整治,使得水流順暢并盡可能集中于中間。
2.4地下連續(xù)墻嵌固深度計算
a基本資料
地下連續(xù)墻墻體采用C30鋼筋混凝土,密度g=24.5 kN/m3。根據(jù)勘探資料和工程布置情況,下游地下墻底部應插入粘土巖層。
按可能發(fā)生的最危險時的狀況來進行計算,假設此時下游中砂層被淘空,砂礫石層部分遭到破壞,下游形成深度7m左右的深坑。
b計算工況
工況1:尾水渠不泄洪,上游水位81.5m,下游水位81.0m;
工況2:泄洪閘下泄50年一遇洪水時,尾水渠水位92.45m;
c地下連續(xù)墻最小嵌固深度Dmin計算
本方案將AC視為拉桿,CD視為錨釘,根據(jù)根據(jù)力矩平衡求得支護結構AB墻的最小入土深度Dmin。h為上下游填土高程差,計算中取h=8.2m。D為連續(xù)墻插入深度。經過計算,連續(xù)墻嵌固深度和隆起驗算計算成果見表2-1。
e拉桿AC內力求解
根據(jù)彎矩平衡由即可求得拉桿AC拉力。取嵌固深度D=6m。按每隔2.75m設置一根拉桿計算。拉桿AC內力計算結果見表2-2。
2.5地下連續(xù)墻結構計算
a基本資料
地下連續(xù)墻內力計算只針對下游墻進行計算。根據(jù)下游連續(xù)墻結構布置和槽段劃分情況,采用抗滑樁計算方式,以每個槽段做為一整體進行計算。
b計算工況
(1)工況1:尾水渠不泄洪,上游水位81.5m,下游水位81.0m;
(2)工況2:泄洪閘下泄50年一遇洪水時,尾水渠水位92.45m。
c內力計算
樁身內力計算采用彈性地基反力法,本次計算采用“M”法。
計算軟件采用《北京理正巖土系列軟件4.5版》。
主要計算參數(shù):樁長為14.2m,考慮地下墻下游中砂層全部被破壞,砂礫石層部分被破壞,此時嵌入深度為6~7m。砂卵石的比例系數(shù)m為50MN/m4;粘土巖比例系數(shù)m為50MN/m4;墻后填土綜合內摩擦角: 28°;墻背與墻后填土綜合摩擦角: 26°。計算結果見表2-3。
3、結 語
目前,該項工程已按設計方案實施完畢,交付運行,經過近四年的運行情況來看,取得了很好的防滲效果。
作者簡介:李德明(1983.8.17),男,漢族,河南項城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