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毛球
以“讀金庸”聞名的網紅寫手六神磊磊出了本新書《六神磊磊讀唐詩》,并且表示可能把“讀唐詩”做成課程,放在自己微信公眾號中,付費訂閱。
六神磊磊讀唐詩的方式其實并不算新鮮,在十年前《明朝那些事兒》爆紅的時候,人們就已經見識過用網絡化的語言侃歷史的方式,“猛人”一詞流傳甚廣,而“毒雞湯教主”咪蒙也曾經在韓寒辦的雜志《獨唱團》上發(fā)表過數篇講歷史人物的文章,如《兇殘呂后:我本善良》,把呂后和劉邦比作孔雀女和鳳凰男。
在《六神磊磊讀唐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這樣類似風格的段落:
公主當場給他出了一道題:“十秒之內寫一首詩,必須要有愛情、有暖男、有季節(jié)、有地理、有植物、有王菲?!?/p>
我們的白衣少年脫口而出: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玉真公主頓時淚流滿面。她說出了改變少年一生命運的話:“I want you!”
把古代發(fā)生的事情轉化為現代人的模式,加入網絡語言進行講述,盡管可能讓學院派嗤之以鼻,但讀者卻覺得喜聞樂見,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聽起來像評書、笑話段子,不枯燥。但是這樣的講述一旦轉化為課程,還要付費,你會愿意為此花錢嗎?
“為知識付費”已經成為時下最響亮的口號之一,《羅輯思維》的會籍賣得如火如荼,“分答”“知乎”“微博問答”上進行有償問答已經被不少人接受,讀者在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中看到爽處也樂于給作者打賞幾個錢。但一擲千金求答案是為了獲得人間指南還是聽一耳朵小道消息?打賞是因為看爽了高興還是為自己學到的新知而付費?
沒人說得清。
在“知乎”“百度知道”上會有人問:“羅輯思維的會員有什么用?”在微博問答的評論當中,以身試題的好心人會把自己看到的答案PO(網絡用語,POST的縮寫,即上傳到網上的意思)出來分享給大家,在得知微信公眾號寫手賺得比自己多多了的時候,有的人會表示:樓主不缺錢,以后不打賞了。事實上,在傳統(tǒng)認知當中,需要付費的知識,更多的是一項手藝、一門語言、一堂由專家教授的專業(yè)課程,但是很顯然,在如今這個互聯(lián)網時代,“知識”二字的邊際變得越發(fā)廣了。這些知識到底值不值得掏錢,多數人還是心存疑慮的。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何為值得,何為不值得?
在京滬這樣的一線城市,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至少也得花三四十塊,有人為了看偶像劇而掏錢買視頻網站會員,有人一擲千金為網絡主播打賞……這些消費不管貴不貴,掏錢的時候卻沒人遲疑過。
中國的網絡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免費知識內容,從進行科普的微信公眾號,到牛津、劍橋、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學著名教授的網上公開課。假如它們有一天開始收費了,讀者是會選擇掏錢觀看,還是選擇虛無縹緲的《王者榮耀》皮膚和打賞給錐子臉的萬八千呢?
很遺憾,答案可能是后者。
我們姑且不論《羅輯思維》是否在兜售成功學圈錢,也不論六神磊磊這樣的“民間高手”讀的唐詩是在講段子還是科普了知識,但是從他們所講的“二手知識”當中,你也許還能知道幾個以前不知道的歷史人物故事,擴充自己的知識庫。如果把《羅輯思維》等脫口秀似的節(jié)目和六神磊磊式的“讀唐詩”看作是娛樂,那么為這樣的娛樂方式付費,和為電影院上映一場又一場毫無意義的爛片買單——縱使我們的評判標準是“千金難買我高興”,那么哪一種娛樂更值得掏錢呢?
(摘自微信公眾號“青閱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