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 都興宙
摘 要:以刊刻于明朝萬歷年間的《玉谷新簧》一書中的全部中層時調(diào)為研究材料,總結(jié)歸納出其韻部系統(tǒng),通過與《中原音韻》對比分析,概括該時期江浙一帶的韻部特點,為近代漢語語音研究提供一份可參考的資料。
關(guān)鍵詞:《玉谷新簧》 時調(diào) 韻部分析
《玉谷新簧》為《善本戲曲叢刊》中的一卷,該書1984年由臺灣學(xué)生書局出版?!队窆刃禄伞房逃诿鞒f歷年間,編撰者為吉州(今江西吉安)景居士。該書共有五卷,每卷都有上、中、下三層??凇队窆刃禄伞分袑訒r調(diào)的內(nèi)容,有別于上下兩層的戲曲傳奇,即是當(dāng)時皖浙贛閩一帶的時調(diào)小曲,包括新增燈謎時興妙曲、新增海內(nèi)妙曲、時興各色酒令、新增滾詞新詞等等(其中燈謎和各色酒令因并不押韻,故不作為研究材料)。這些時調(diào),純粹出自民間,真實地記錄了當(dāng)時的語音,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目前學(xué)界還未有人對此做過研究。因此,本文摘錄出《玉谷新簧》中層所有時調(diào),歸納建立其韻部系統(tǒng),通過與《中原音韻》等其他材料對比,探討該韻部特點的時代特點及方音特色,為近代漢語語音研究提供一份可參考的材料。
通過全面整理,共統(tǒng)計出時調(diào)43首,103個韻段。筆者首先對這些韻段進行句讀,確定出押韻字463個,然后再運用系連法將整理出來的押韻字歸納為11部,其中陰聲韻 7部:齊微、魚模、皆來、蕭豪、歌戈、家麻、尤侯;陽聲韻 4部:東鐘、江陽、寒山、真文。
(一)陰聲韻
1.齊微部:齊微部將中原音韻的齊微與支思兩部合并為一部(括號內(nèi)為在《中原音韻》中的韻部,下同)。如:
堤(齊微)、泥(齊微)、氣(齊微)、枝(支思)、知(齊微)、里(齊微)(《玉》,144頁)(按:《玉》指語料出自《玉谷新簧》,下同。)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明代吳方言地區(qū)齊微和支思已合為一部,且原屬《中原音韻》“齊微”部的押韻字在材料中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一些。此外,其中的押韻字“取”“去”在《中原音韻》中屬魚模部,在材料中則分別與齊微部相押。如:
取(魚模)、里(齊微)、至(支思)、癡(齊微)、食(支思)(《玉》,194頁)
喜(齊微)、去(魚模)、輝(齊微)、的(齊微)、氣(齊微)、時(支思)、歸(齊微)(《玉》,196頁)
這些例字押韻,反映了當(dāng)時吳方言支思韻與魚模韻部分字不分的特點,即“支微入魚”。這一特點在其他文獻中也有記載,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提到:“吳中方言鬼如舉,歸如居,跪如巨,緯如喻,虧如去平聲……”因此可知[uei]類字[y]類字在當(dāng)時是可以押韻的。根據(jù)明末沈?qū)櫧棥抖惹氈?鼻音抉隱續(xù)編>》“吳興土俗以勤讀群,以喜讀許”的說法,[y]類字和[i]類字也是可以押韻的。
2.魚模部:魚模部和《中原音韻》基本一致,總體出現(xiàn)的押韻字較少,共有兩段。如:
①姑(魚模)、初(魚模)、夫(魚模)、粗(魚模)、枯(魚模)(《玉》,15頁)
②路(魚模)、蹙(魚模)、續(xù)(魚模)(《玉》,159 頁)
其中蹙、續(xù)原為入聲字,在材料中與陰聲韻相押。可見此時的江浙一帶也已出現(xiàn)“入派三聲”的新變化。
3.皆來部:皆來部大致與《中原音韻》相當(dāng)。皆來部的押韻字,今讀“皆韻([jie])”的字很少,材料中共有6段押“皆來”韻的時調(diào),其中只有兩段出現(xiàn)了“皆韻”的字且都只出現(xiàn)了一次,分別是“鞋”“諧”。這可能是當(dāng)時“皆”和“來”有所分化的表現(xiàn)。如:
①臺(皆來)、來(皆來)、猜(皆來)、在(皆來)、鞋(皆來)(《玉》,205頁)
②態(tài)(皆來)、采(皆來)、海(皆來)、諧(皆來)、在(皆來)、待、(皆來)、腮(皆來)(《玉》,208頁)
此外,其中有兩例較為特殊,“堆”“媒”在《中原音韻》中原屬齊微部,在材料中與皆來部相押。如:
埃(皆來)、開(皆來)、階(皆來)、外(皆來)、堆(齊微)(《玉》,207頁)
苔(皆來)、懷(皆來)、釵(皆來)、帶(皆來)、媒(齊微)(《玉》,208頁)
齊微部與皆來部混押,這也反映了當(dāng)時吳方言的特點。即早期吳語中“皆來”與“齊微”合口字同音的現(xiàn)象。
4.蕭豪部:蕭豪部與《中原音韻》基本一致。其中,“落”(蕭豪、歌戈)、“角”原為入聲字。如:
①曉(蕭豪)、拋(蕭豪)、牢(蕭豪)、落(蕭豪)、了(蕭豪)(《玉》,75頁)
②角(蕭豪)、燥(蕭豪)、道(蕭豪)、飄(蕭豪)、寥(蕭豪)(《玉》,88頁)
5.歌戈部:歌戈部基本和《中原音韻》一致,只有一例,“了”在《中原音韻》中歸入蕭豪部,在此歸入了歌戈部。這應(yīng)該與“了”字有兩讀有關(guān)。如:
歌(歌戈)、科(歌戈)、了(蕭豪)、婆(歌戈)、呵(歌戈)、哥(歌戈)、個(歌戈)(《玉》,29頁)
6.家麻部:家麻部基本與《中原音韻》一致,如:
霞(家麻)、爬(家麻)、牙(家麻)、娃(家麻)、加(家麻)、麻(家麻)(《玉》,31頁)
其中“娃”在《中原音韻》中并未收錄,但與其同聲部的“蛙”“洼”“哇”等字歸入了家麻部。
7.尤侯部:尤侯部基本與《中原音韻》一致。
(二)陽聲韻
1.東鐘部:與《中原音韻》的東鐘部基本一致。材料中出現(xiàn)的東鐘部押韻字較少,只有一段,如:
銅(東鐘)、紅(東鐘)、重(東鐘)、融(東鐘)、同(東鐘)(《玉》,30頁)
2.江陽部:江陽部基本與《中原音韻》一致。如:
傷(江陽)、場(江陽)、皇(江陽)、王(江陽)、湯(江陽)、強(江陽)、莊(江陽)、章(江陽)、堂(江陽)、娘(江陽)(《玉》,211頁)
3.寒山部:寒山部將《中原音韻》的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廉纖五部合為一部。如:endprint
①鮮(先天)、院(先天)、懶(寒山)、關(guān)(寒山)、衫(監(jiān)咸)、還(寒山)、
寬(桓歡)、年(先天)、見(先天)、轉(zhuǎn)(先天)、看(寒山)(《玉》,47頁)
②漣(先天)、殿(先天)、短(桓歡)、安(寒山)、斷(桓歡)、見(先天)、
戀(先天)、肩(先天)、念(廉纖)、旋(先天)(《玉》,102頁)
由此可見,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廉纖在當(dāng)時已然合為一部。其中,原為《中原音韻》監(jiān)咸和廉纖部的押韻字在該材料中出現(xiàn)得較少。
4.真文部:該部將中原音韻的真文、侵尋、庚青三部合為一部。如:
①問(真文)、準(zhǔn)(真文)、心(侵尋)、溫(真文)、深(侵尋)、尋(侵尋)、
寸(侵尋)、性(庚青)(《玉》,37頁)
②芹(真文)、徑(庚青)、影(庚青)、應(yīng)(庚青)、問(真文)、贈(庚青)、音(侵尋)、名(庚青)(《玉》,176頁)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明萬歷年間江浙一帶,前后鼻音是混用的,這與吳方言本身的特點有一定的關(guān)系。
三、明萬歷年間江浙一帶的韻部特點
1.前后鼻音混用。真文部和庚青部的前后鼻音,侵尋部與庚青部的前后鼻音出現(xiàn)相混的情況。如:《玉》41頁,“恨、性、韻、春、溫、人、琴、明、境、晉”混押,《玉》66頁,“根、勤、病、行、濱、嶺、輕”混押。由此可見,明萬歷年間江浙一帶的韻部系統(tǒng)中,真文、侵尋、庚青合為一部。這一特點在其他文獻中也有記載,明徐渭《南詞敘錄》曰:“凡唱最忌鄉(xiāng)音,吳人不辨清、親、侵三韻?!盵3](P244)《度曲須知<收音問答>》中說:“吳俗承訛既久,庚青皆犯真文,鼻音誤收舐腭。”[4](P221)這些都反映了吳語前后鼻音不分的特點。
2.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廉纖五部合為一部。如:《玉》54頁,“關(guān)、干、鞍、牽、緣、猿、頑、先、天、鞭”混押;《玉》100頁,“酸、斷、念、怨、限、見”混押,進而可以推斷出寒山、桓歡、先天、監(jiān)咸、廉纖五部在明萬歷年間已合為一部。從中古看,監(jiān)咸、廉纖收-m韻尾,叫做閉口韻;寒山、桓歡、先天收-n韻尾,叫做開口韻。從材料可知在明萬歷年間以-m為韻尾閉口韻和以-n為韻尾的開口韻已經(jīng)合流。而語音發(fā)展較為緩慢的江浙地區(qū)完成了該變化,也標(biāo)志著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完成了閉口韻的消變與合流。
3.支思和齊微合為一部。如:《玉》147頁,“巵、知、寄、衣、賜、意、氣、里”,其中“巵、賜”屬“支思”,其余均屬“齊微”?!队瘛?48頁,“李、啼、宜、移、利、地、巳、時”混押,其中“時”屬“支思”,其余均屬“齊微”。由此可知,明萬歷年間江浙一帶支思和齊微已經(jīng)合為一部。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吳方言大部分地區(qū)不分平翹舌音有關(guān),因此齊微和支思趨于合流。
4.齊微、支思、魚模互押。如:《玉》196頁,“喜、去、輝、的、氣、時、歸”混押,這一韻部特點是因為在吳方言里部分韻開合口不分。明正德七年(1512)序刊《松江府志》卷四“風(fēng)俗”說:“韻之訛則以支入魚(龜音如居,為音如俞之類)?!泵餍煳肌赌显~敘錄》也曾說:“松江人支、朱、知不辨?!边@些都反映了吳方言的這一特點。
5.皆來與齊微互押。如:如:《玉》207頁,“埃、開、階、外、堆”混押。這一特點的形成則是由于早期吳語“皆來”與“齊微”合口字同音。清劉禧延在《中州切音譜贅論》中指出:“皆來,此韻母每有混入歸回韻者,如‘乖作‘歸‘歪作‘威‘衰作色威切、‘苔作“頹”“杯”作“回”之類?!盵5](P8)劉氏認(rèn)為這是吳人“不知分辨韻腳之病”,但這可以反映出早期吳語中“皆來”與“齊微”合口字同音的特點。
6.入聲韻大致與陰聲韻相押。材料中出現(xiàn)的入聲字較少,只有“蹙、續(xù)、落、角、的”5個,押韻情況與《中原音韻》“入派三聲”一致,且都與陰聲韻相押,沒有獨立押入聲韻的曲子,這可能是受北曲的影響。
綜上所述,從用韻方面來說,《玉谷新簧》中層時調(diào)的用韻雖以《中原音韻》為基礎(chǔ),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明萬歷年間江浙一帶吳方言的語音特點,這些不符合《中原音韻》的地方應(yīng)是作者方音的自然流露,即在作者的方言里這些字的讀音是押韻的。全面整理這些資料,對于研究整個吳方言語音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明]吉州景居士.玉谷新簧[M].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灣: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4.
[2]周德清.中原音韻[M].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3]徐謂.南詞敘錄[M].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233-256.
[4]沈?qū)櫧?度曲須知[M].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183-319.
[5]劉禧延.中州切音譜贅論[M].任訥輯《新曲苑》第三十種,北京:中華書局,1940.
[6]趙元任.現(xiàn)代吳語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6.
[7]吳怡瀟.明代《羅江怨》類時調(diào)韻部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15,(10).
[8]唐七元.從《度曲須知》看明末吳方言的語音特點[J].華北電力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6).
[9]彭靜.張鳳翼戲曲反映出四百年前蘇州話的語音特點[J].語言科學(xué),2011,(3).
(曹雪,都興宙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 315211)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