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摘要】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一體化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英語作為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有著重要作用。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社會的發(fā)展和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英語學習在我國已經(jīng)被列為主要課程之一。英語教學是英語學習的主要方式,高中英語教學作為初中義務教育的延伸,為整個英語學習過程奠定了基礎。高中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強,是語言基礎學習的關鍵時期。同時,語文自我素養(yǎng)的提高也是滿足高中生畢業(yè)、擇業(yè)或者繼續(xù)深造等不同目標的需要。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結合體。語言的習得不僅指語言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且要熟悉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摒棄文化的語言學習是不完整的。本文通過分析高中生知識獲取及其知識構成,了解高中教學中文化滲透現(xiàn)狀,在獲取文化背景知識的興趣度、方式及重視程度等方面提升。在教學中加強文化知識的滲透和擴充,突出文化滲透意識、重要性和運用。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以外研版為例,注重教材文化背景知識深挖、文化內涵和情感導向。
【關鍵詞】文化滲透 文化背景知識 教學素質 教學實踐
1. 前言
首次出現(xiàn)文化滲透概念是在羅馬古典教材中,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束縛,文化滲透這種教育模式?jīng)]有得到廣泛的重視及發(fā)展。這種學習的經(jīng)典理論基礎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生成是語言的重要能力特點,行為主義不能合理解釋兒童在幾年就能大量掌握母語并熟練運用,語言中數(shù)量巨大的歸納、推理和抽象概括等行為和能力是成人才具有的,所以喬氏提出人體大腦天生具有語言學習機理。但這種教育思維使得文化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國外在文化教育中針對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教育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這種理論探討中出現(xiàn)了文化滲透和語言教育的割裂,沒有把文化滲透融合到語言教育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界和教育界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語言教學中文化滲透的作用和融合。其中,社會語言學家 Hymes 發(fā)表的《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和《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明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強調了文化因素與社會交際在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學者 Larry Smith的EIL思想,英語是世界第一交流語言,要想學好英語必須在英語學習和教學中體現(xiàn)文化知識的滲透,而且文化滲透和語言教學同等重要,Kramsch 提出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教學必須和文化教學、文化意識滲透結合在一起。
2003年國家教育部門首次將文化滲透定為語言教學的目標和重要手段,高中英語學習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為夯實高中生在英語學習基礎,加強文化知識滲透是提升英語教學和運用能力的前提和基石。
目前,有針對性的高中英語文化滲透教學理論和實際經(jīng)驗還不多,因此,本人結合多年來在英語教學中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從多角度啟發(fā)改進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滲透的融合,希冀能為教育教學提供一點有價值的參考。
2. 文化背景知識能提高對高中英語文化滲透的了解
2.1文化背景知識水平不一,對教材中的文化理解存在差異
按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突出高中英語閱讀中學中文化滲透教育教學。伴隨教育國際化,語言教育發(fā)展需要跨文化交際意思和能力。文化滲透教育是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思的前提和基礎,在高中英語閱讀中加強跨文化滲透教學,不但可以提高閱讀能力,還可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國際交際的人才。因此,高中英語教學融合文化滲透教學是提升英語教學國際化的手段和前提。
閱讀素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是文化滲透學習的基礎和路徑,是突破國家和地域間文化差異和偏差的手段。在英語文化滲透教學中由于融合了背景知識,不同文化背景和國家的人就能從文化意識中理解不能國家對相同詞匯的在不能領域不同范圍中應用的偏差性理解。
加強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需要。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通過語言來體現(xiàn),兩者相互融合。高中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與詞匯、語法、修辭、句型結構等基礎知識有關,同時受到自身文化基礎知識的影響。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這意味著學生不單要熟練掌握語言基本技能,還要理解語言材料中的文化含義,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意義。加強文化滲透,學生的文化圖式得以豐富,提高語言的理解速率、準確度和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2.2文化滲透學習中動力不足的分析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對所執(zhí)教的沈陽市第八十三中學的高中生和高中英語教師展開關于英語閱讀學習、教學中文化滲透現(xiàn)狀的調查。其問題主要涉及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興趣度、學習文化背景信息獲得的方法、態(tài)度、途徑、自身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及教材中文化內容的認識,文化教學方式的接受程度。對教師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式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訪談作為對問卷調查的補充,力求全面詳盡的掌握文化教學現(xiàn)狀;教與學的實現(xiàn)離不開媒介——教材的作用,深度分析了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識,以期增進對高中英語文化滲透的了解。
(1) 確定問卷調查對象;
(2) 學生問卷調查中問題的設置:
第一部分,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學習英語的時間及是否參加過各種英語培訓;
第二部分是關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及對教材中文化知識、文化滲透方面的評價;
第三部分是對于文化背景知識素質的簡單考查。
(3) 教師問卷調查設計是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高中生的學習特點,和《新課標》對文化滲透的要求,在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的幫助下編制出這套調查問卷;
(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問卷結束后,用統(tǒng)計法對學生和教師問卷進行分析,以期得出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態(tài)度如何、是否喜歡學習文化和教師在閱讀中的文化滲透現(xiàn)狀,為如何增強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提供理論依據(jù)。)endprint
(5) 訪談對象是從參加問卷調查的英語教師中挑選了五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學特色的教師進行訪談;
(6) 訪談問題設計;
(7) 教材閱讀中涉及文化內容的研究設計。
3. 文化滲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3.1文化滲透背景知識獲取途徑
高中英語閱讀文化滲透教學的主要動因是提高國際交際,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文化滲透現(xiàn)狀的調查。根據(jù)外研版教材中閱讀中文化滲透現(xiàn)狀,得出學生文化滲透教學還需從實際教學和理論指導等方面需要提升發(fā)現(xiàn)動力不足和缺陷。
學生主體要提升英語閱讀學習中的文化滲透自主學習意識,必須自我參與,同時主動配合教師指導,提高對文化滲透的學習興趣、知識儲備、解決東西方文化差異和障礙,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教師作為教學中的主體也要注重文化滲透教學中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經(jīng)驗的提升和積累,深度融合和挖掘閱讀學習中的引申背景文化知識。最終達到跨文化培養(yǎng)國際交流人才。
3.2認識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教師是教育變革的主體,在英語閱讀文化滲透教學中要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閱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發(fā)現(xiàn)文化蘊涵,解釋文化差異,充分認識文化滲透教學的必要性。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引入多種文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利用多媒體的展示魅力,使得教材和文化背景知識有機的滲透,構建起和背景知識的關聯(lián)。不拘一格引入差異化的知識體系,善于總結和調查中發(fā)現(xiàn)靈活的文化滲透教學法。
教師根據(jù)文化內容的不同讓學生組織各種活動,提供給他們語言操練,體驗文化的機會,提高對文化差異的理解。
3.3在教學中加強文化滲透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提高能力、積累英語應用國家的背景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區(qū)域文化溝通意識和能力。
東西方文化差異,語言作為溝通工具是文化跨越的一部分,包含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因此,文化差異是阻斷語言背景知識理解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們國家的學生在英語閱讀中應該注重文化滲透的學習與引導。有針對性的教學英語中的歷史、名言、典故等文化知識,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經(jīng)濟和政治發(fā)展應該有比較詳盡的認識才能培養(yǎng)出跨文化背景的交際性人才。
閱讀課的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與閱讀材料之間對話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架起溝通的橋梁。優(yōu)化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注重提高課堂效率,及時反思,不斷總結。
4. 結論
文化滲透能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能啟發(fā)高中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溝通交際能力和水平。把文化滲透理論教學和實際英語閱讀教學有機結合,研究發(fā)展適合高中英語文化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國際交際能力。
[1] 王瑞平.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D]. 山東師范大學, 2015.
[2] 汪火焰. 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 2012.
[3] 張琳琳. 高中生英語閱讀策略的調查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11.
[4] 梁漱溟.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10.
[5] 冉秀霞. 東西方文化及哲學[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4.
[6] 王白石.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D]. 西南師范大學, 2005.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八十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