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生 蔡 雪
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進展:載文分析和研究力量?
孫雨生1,2,3蔡 雪1
(1.湖北工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武漢 430068)(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信息技術支持中心 北京 100038)(3.湖北工業(yè)大學區(qū)域產業(yè)生態(tài)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武漢 430068)
論文以CNKI為數(shù)據源,運用文獻計量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從載文、研究群體及機構兩方面分析了相關文獻信息,揭示了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進展。
農村信息化;研究進展;研究力量
AbstractTaking CNKIas the data source,by methods of bibliometric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the authors undertake an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forma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from two aspects of published papers,research groups and their institutions,in order to reveal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Key Wordsrural informatization,research development,research force
Class NumberTP399;G202;S-1
作為國民經濟收入、社會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信息化對加速農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解決農業(yè)產銷信息不對稱、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及農民信息素養(yǎng)、優(yōu)化農業(yè)產業(yè)結構、開展農業(yè)電子商務、加速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xiāng)一體化等意義重大[1]。其以生物技術為內容,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為支撐,使信息和知識成為必要生產資料,對農業(yè)生產、經營管理、農民生活中自然、經濟、社會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和處理、集成和存儲、傳輸與應用[2~3],為農業(yè)生產、農資流通、農產品銷售、農村建設、農業(yè)政策制定等提供信息支持。目前國外農村信息化研究相對較成熟、出現(xiàn)成功應用案例,國內研究存在理論不系統(tǒng)、應用缺乏參考案例、研究主題不明確等問題,客觀需系統(tǒng)分析農村信息化研究成果,形成相對明確主題、完善解決方案,以更好指導國內農村信息化建設。
本文用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法,從載文、研究群體及機構兩方面揭示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進展。
為保證研究結論準確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筆者以CNKI的學術期刊庫為數(shù)據源,以“農村信息化”為檢索詞,用題名方式收集國內相關文獻(檢索時間為2016年10月31日,發(fā)表期限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共得到1454篇文獻,剔除報道(新聞、會議)、轉述、規(guī)劃解讀、調查匯報、講座等低質文獻419篇,最終有效文獻為1035篇。此外,“農村信息化”最早出現(xiàn)在孫振玉1998年發(fā)表的《訪日見聞:日本農村信息化已初見端倪》一文中。
筆者構建的基于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法的國內農村信息化進展研究框架見圖1,研究過程為:首先,處理數(shù)據,分兩步:用Excel 2016預處理文獻數(shù)據,用文獻計量法統(tǒng)計文獻數(shù)量、基金資助、來源期刊、研究群體、研究機構;處理前一步部分統(tǒng)計結果,用共詞分析法得出作者共現(xiàn)矩陣、研究機構共現(xiàn)矩陣。其次,圖譜繪制:將共現(xiàn)矩陣導入Ucinet,分別生成作者、機構合作網絡。最后,圖譜解析:解析文獻年代、基金資助及來源期刊統(tǒng)計結果,得出基本狀況;結合圖譜分析作者、研究機構合作狀況。
圖1 國內農村信息化進展研究框架
發(fā)文量是衡量研究領域狀況重要指標、研究成果最直觀體現(xiàn)。1998~2015年國內農村信息化文獻年代分布見圖2(由于2002年之前僅1998年有1篇文獻,簡潔起見,此處只顯示2002~2015年狀況),開始階段發(fā)展緩慢,后迅速增長,2010年達到峰值,2011~2012年急速遞減,2013年有所增加,2014~2015年繼續(xù)遞減但整體保持較高值,符合研究領域整體發(fā)展規(guī)律。
圖2 國內農村信息化文獻年代分布
基金文獻一定程度反映研究領域受關注度、前沿性,1035篇文獻中共314篇受到基金資助(多基金資助僅取最高級別基金),約占30.34%,基金資助文獻年代分布(2004年之前無基金資助文獻)見圖3,整體先急速遞增并于2010年到達峰值,2011~2015年呈震蕩狀態(tài)但整體保持較高值(多在30篇以上),2015年開始遞減。國家級、省部級、省廳級、地市級、其他基金文獻依次為84篇、102篇、47篇、33篇、48篇,可見,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已引起國家、省市部門高度重視。
圖3 國內農村信息化文獻基金資助年代分布
來源期刊分布有助學者了解研究領域文獻主要刊載期刊,且高影響力期刊對學者研究選題、參考文獻選擇及投稿等有參考價值[4]。經統(tǒng)計,1035篇文獻共涉及384種期刊,多屬農業(yè)科學、科技信息及通信管理領域,其中,載文1篇期刊共216種,載文不小于8篇期刊21種(見表1),共載文366篇,占35.36%(超過1/3),為該領域文獻主要刊載期刊。
表1 1998~2015國內農村信息化發(fā)文不小于8篇的期刊年代分布
經統(tǒng)計,1035篇文獻共涉及1433位作者,發(fā)文1篇作者1201位(約占83.81%),發(fā)文2篇作者157位(約占10.96%),發(fā)文3篇作者42位(約占2.93%),發(fā)文4篇作者20位(約占1.40%),發(fā)文5篇及以上作者13位(見表2,約占0.91%)??梢?,該領域研究群體較分散,高產作者較少,需注意培養(yǎng)領域核心研究力量。
表2 國內農村信息化發(fā)文不少于5篇的作者
4.1.1 核心作者分析
由于影響力、發(fā)文量,核心作者對領域研究起帶頭和推動作用[4]。普賴斯定律認為:領域總發(fā)文量50%由核心作者撰寫,其最低發(fā)文量m≌0.749*nmax(nmax是統(tǒng)計時段內發(fā)文最多作者的發(fā)文量),可算出該領域m≌3.18,即核心作者最低發(fā)文量應不小于3篇。經統(tǒng)計,共75位,發(fā)文304篇,約占總量29.37%(因非第一作者發(fā)文統(tǒng)計在內,會造成同一文獻重復統(tǒng)計,實際應略小于29.37%),與普賴斯定律的50%相差較大,說明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4]。
4.1.2 作者合作度與合作率
合作度和合作率整體反映領域作者合作狀況、研究難度、進展狀況,前者指篇均作者數(shù),后者指合作文獻比例[4],國內農村信息化文獻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2002年之前文獻無作者合作情形,去掉1998年一篇和不確定作者數(shù)的一篇)見圖4,均波動增長但值均較小,均值分別為1.71和0.4,說明該領域在發(fā)揮團隊智慧、協(xié)同創(chuàng)新、拓展研究深度廣度等方面需加強。
圖4 國內農村信息化文獻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
4.1.3 作者合作網絡
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群體合作狀況(為保證顯示效果,僅顯示人數(shù)不小于7的子網)見圖5,連線粗細和數(shù)字表示合作深度??煽闯?,國內該領域作者合作較多(共1008位,約占70.34%,其中,圖中存在合作關系作者共203位:7人合作子網5個,8人、10人、11人合作子網各2個,9人合作子網5個,14人、18人、33人合作子網各1個;此外,經統(tǒng)計2人合作子網154個,3人合作子網94個,4人合作子網27個,5人合作子網13個,6人合作子網7個)但合作次數(shù)普遍較少(多1次,最多僅5次);結合表2,可看出,該領域初步形成規(guī)模較大、核心作者領銜的研究團隊(見表3)、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體系。
通過Ucinet和Network菜單分析作者中心性可識別領域高影響力作者:國內農村信息化領域中心性值不小于10的作者見表4,主要集中在趙暉、秦向陽兩個團隊。結合表2、3,圖5,可看出國內該領域高產作者間合作較少,主要是趙暉團隊成員(該團隊成果數(shù)量、領域影響力、成員合作均較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產作者常具備較好科研團隊、多內部合作;另一方面,部分高產作者偏好獨立形成科研成果,如中國農業(yè)大學李道亮(基本無合作關系)。
圖5 1998~2015國內農村信息化作者合作網絡(合作人數(shù)≥7)
表3 國內農村信息化核心研究團隊
表4 1998~2015國內農村信息化高中心性作者
4.2.1 研究機構發(fā)文量及分布
研究機構發(fā)文量體現(xiàn)其研究實力、領域影響力。經統(tǒng)計,共涉及858個研究機構(其中18篇未標注作者單位,主要是高校(485個)、科研院所(229個)、企業(yè)公司(57個)、社會團體(87個),機構發(fā)文量及相應機構數(shù)見表5,發(fā)文量不小于10篇機構為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信息研究所(19)、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19)、國家農業(yè)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10),其余機構發(fā)文量依次相差均不大??梢?,該領域高產機構較少,研究力量較分散。
表5 1998~2015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機構發(fā)文分布
4.2.2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
研究機構合作狀況反映領域研究團隊及力量分布,筆者生成該領域研究機構合作網絡,未發(fā)現(xiàn)大合作團體、穩(wěn)定合作關系且顯示效果不太理想。這主要是由于研究機構常包含多個子機構、多進行內部合作[4],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導致微觀合作網絡過于復雜,無法有效揭示校際、科研院所間宏觀合作狀況。為此,筆者合并各機構的子機構,最終為630個研究機構,發(fā)文不小于5篇的研究機構及其子機構見表6,進而生成圖6所示研究機構宏觀合作網絡。
表6 1998~2015國內農村信息化宏觀研究機構及其子機構(發(fā)文量不小于5篇)
圖6 1998~2015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機構宏觀合作網絡(節(jié)點數(shù)不小于3)
可看出,該合作網絡整體較分散且規(guī)模不大(存在合作關系研究機構共127個,占總量20.16%:3個機構合作子網13個,5、6個機構合作子網2個,7個機構合作子網4個,8、9、10、11個機構合作子網各1個,此外,經統(tǒng)計,2個機構合作子網55個)、合作次數(shù)普遍較少(最多7次且僅1個,其余均不超過3次)。為識別該領域高影響力研究機構,筆者通過Ucinet和Network菜單分析宏觀研究機構中心性(值不小于4的見表7),結合表6可看出,影響力較大且合作較多的研究機構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表7 1998~2015國內農村信息化高中心性研究機構
綜上所述,本文運用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法,從載文、研究群體及機構兩方面揭示了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進展:從載文角度看,年發(fā)文量、基金文獻呈下降趨勢但保持較高值,現(xiàn)有成果主要刊載在農業(yè)科學、科技信息類期刊上。就研究力量而言,整體較分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間合作較普遍但深度整體有待加強,初步形成規(guī)模較大、核心作者領銜的研究團隊、信息交流體系;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產研究機構較少,研究機構間合作規(guī)模、深度均有待加強,初步形成由核心機構領銜的研究機構群。
具體而言,合作規(guī)模較大的研究團隊有國家農業(yè)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秦向陽團隊、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王文生團隊、湖南農業(yè)大學方逵團隊、寧夏農村科技發(fā)展中心趙暉團隊、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鄭業(yè)魯團隊,合作較廣的高影響力、高產作者主要集中在趙暉、秦向陽兩個團隊;高產研究機構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中國農業(yè)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國電信、工業(yè)與信息化部、中國移動、西安郵電大學等,影響力較大且與其他研究機構合作較多的主要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甘肅農業(yè)大學、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中國移動、寧夏農林科學院等。
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領域高被引文獻和綜述型文獻,用內容分析法揭示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的知識基礎,為揭示國內農村信息化研究主題演化進程奠定基礎。
[1]臧春榮,陳曉,劉善文.中國農村信息化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4):10-13.
ZANG Chunrong,CHEN Xiao,LIU Shanwen.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04,5(4):10-13.
[2]梁敬東.我國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現(xiàn)狀、內涵與技術對策[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3):25-27,38.
LIANG Jingdong.The Current,Cont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New Rural Area Informationization[J].Journal of?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6,6(3):25-27,38.
[3]黃浩.我國農村信息化及實現(xiàn)途徑的探索[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6,16(4):72-74.
HUANG Hao.Probe into Our Country’s R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Realizing Paths[J].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2006,16(4):72-74.
[4]孫雨生,仇蓉蓉,黃傳慧,等.國內數(shù)字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進展:研究力量和知識基礎[J].情報雜志,2013,32(12):175-182.
SUN Yusheng,QIU Rongrong,HUANG Chuanhui,et al.Research Development on Personalized Service of Digital Library in China:Research Force and Knowledge Basis[J].Journalof Intelligence,2013,32(12):175-182.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Pap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rce
SUN Yusheng1,2,3CAI Xue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2.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Center,Institute of Scientific&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8)(3.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Regional Industiral Ecology Development,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
TP399;G202;S-1
10.3969/j.issn.1672-9722.2017.09.019
2017年3月7日,
2017年4月19日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基于領域本體的數(shù)字圖書館用戶興趣建模研究”(編號:2014M560107);湖北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開放基金一般項目“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可視化分析”(編號:HXFKY1522);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農村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基金項目“農村信息化知識圖譜構建研究”(編號:HNSKY1312);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美源網生態(tài)農場項目方案設計”(編號:201310500035)資助。
孫雨生,男,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工程、知識管理技術、數(shù)字圖書館技術、電子商務技術。蔡雪,女,研究方向: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