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嘉藝
堅守民族魂、永懷感恩心
——記女中音歌唱家關牧村
文/孫嘉藝
關牧村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人們因為熟知她而熟知了女中音的藝術特質,熟知了音樂電影故事片《海上生明月》。太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一經(jīng)她演繹,即成觀眾心中的最佳版本,那猶如春雷乍響、清泉奔涌、微風拂林、禪鐘悠蕩之聲,響徹在中華大地和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關牧村是藝術殿堂的常青樹,她的歌聲在跨世紀的時空里長盛不衰。
多年以來,關牧村的生活和藝術經(jīng)歷似乎鮮為人知:10歲喪母,13歲時父親被錯判入獄,家被抄空,帶著弟弟窘迫度日;在動亂中堅持讀完初中后,成為天津鋼銼廠工人,并連續(xù)三年被評為廠先進工作者;由于美妙的嗓音和非凡的歌唱能力,7年后也就是1977年從一名業(yè)余文藝工作者轉變?yōu)樘旖蚋栉鑴≡簢乙患壯輪T;此后風聲水起,先是舉辦全國巡回演出和個人獨唱音樂會,從沈陽到青島、上海、深圳皆是一票難求;同時參加各類高規(guī)格聲樂賽事,榮獲天津市青年聲樂比賽第一名、首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專業(yè)組第二名、首屆“金唱片”獎等;積極投身慰問演出,從貧困山區(qū)到邊防哨所,從革命老區(qū)到工廠學校,都留下她的身影和聲音,連續(xù)被評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加入全國政協(xié),入選全國青聯(lián)副主席,獲得文化部“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年近花甲,她又眾望所歸地榮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
很多普通音樂愛好者認為關牧村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從事音樂工作的專業(yè)人士則普遍認為她不僅嗓音獨特,而且樂感好,所以唱歌有韻味。事實上,童年時期的家庭熏陶,特別是成名后在中央音樂學院所受到的音樂教育,對她的歌唱藝術水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除去生活中那些鮮為人知的艱辛苦楚,她在藝術上所獲的豐碩成果并非輕易所得,而是歷經(jīng)風雨再見彩虹。
關牧村出生于河南新鄉(xiāng)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宅院,這是她的外祖父中原富甲、愛國民族資本家李俊甫的宅邸,殷實的家境使她的母親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滑冰、跳舞、彈琴樣樣精通,就連學唱歌都專門聘請了歐洲聲樂教師。這些優(yōu)異的藝術資質和遺傳基因在關牧村身上顯露無疑,任職于國家機關的父母在北京為她營造了幸福的童年時光,而這其中的深層文化暈染和藝術熏陶,特別是此時就建立起的音樂領悟力和感受力,成為她日后從業(yè)余愛好進入專業(yè)領域的堅實基礎。雖然關牧村小學二年級就能熟練識譜,但父親的不幸遭遇、母親癌癥離世這一事實毫不留情地斬斷了她原本可以很順暢的藝術之路;少年時代的她和弟弟在天津相依為命,心靈像蒲公英飄蕩,雖然不知今后命運如何,但依然堅持每天清晨在河邊練聲,還參加了天津市少年宮小紅花合唱團。上天總是眷顧意志頑強的人,關牧村16歲參加工作時,就唱紅了天津鋼銼廠,盡管因演唱《牧歌》被一些人當做資產(chǎn)階級思想回潮典型,遭到批判,但工人們卻維護并喜歡她。骨子里那種與生俱來的“真實和美”的藝術特質,使她的才情與歌聲很快享譽海河內外,粉碎四人幫后,23歲的關牧村成為天津歌舞劇院職業(yè)演員。
此后,關牧村有幸結識到藝術道路上的良師益友施光南,她第一次演唱《打起手鼓唱起歌》就使施光南興奮不已,后來施光南常為她的音域和音色量身做曲,她也常根據(jù)歌唱的可能性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從《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到歌劇《屈原》,他們的合作稱得上是相得益彰、珠聯(lián)璧合,關牧村的歌聲使施光南的作品永遠回響在人們心中。一位上海觀眾在信中說到:“你似乎唱出了一些人的創(chuàng)痕,你又把這些人拉回到人間,給他們以希望寄托,你唱的歌是寄予時代的歌。你的一生揭示了一個苦難時代的結束,又開始了一個希望的新時代。”一位四川觀眾說:“你的歌真實地記載了整整一代年輕人的夢,你唱得真摯、動情,你是在用心唱,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留在整整一代人的心靈里。我甚至對自己說——愿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有這支歌伴我靜靜地合上眼睛”。面對觀眾的真摯來信和熱切贊美,面對如日中天的歌唱事業(yè),這位時年31歲卻已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女中音,毅然決定暫時告別舞臺。
關牧村在工廠當工人時作為業(yè)余演員時的劇照
關牧村在工廠當工人時的演出照
關牧村和施光南老師在一起
文藝學習班結業(yè)留念( 2排左2 )(1972.03.01)
關牧村回廠
關牧村參加公益演出
在南沙放飛和平鴿
關牧村和資助的三岔溝學生合影
關牧村1984年考取中央音樂學院,師從中國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系統(tǒng)學習西洋美聲唱法,全面掌握音樂專業(yè)知識。然而學習過程并不一帆風順,正如沈湘教授曾對記者說的:“我開始時對收關牧村這個學生有顧慮,因為她已經(jīng)有了相當基礎,喜歡她的人很多,如果再學,恐怕要改變原來的風格,讓這些觀眾失望。但我不收這個學生不行,因為她用真聲唱了多年,嗓子十分疲勞。”最后,沈湘教授還幽默地說:“為了延長小關這么好的演唱生命,我豁出去了?!?當時沈湘教授和了解關牧村的施光南老師反復討論指導她的方法,“保留個性風格,在掌握科學發(fā)聲方法的基礎上,盡力擴展音域;廣泛接觸世界名家作品,從中吸取精華,使演唱更細膩成熟”成為沈湘教授的教學方針。在一段段藝術歌曲的學習中,關牧村體會到西方古典作品的內在邏輯和音樂魅力,她明白了歌唱和伴奏之間更微妙的配合;最難的是語言,意大利語、德語、特別是法語,她都一點點硬啃。她不想徒有虛名地來學習,老師教的唱法與自己先天的用嗓方式大有不同,卻又不乏相似之處,最難的就是真假聲的統(tǒng)一,為了擴大音域能演唱更多樣的作品,她努力揣摩音區(qū)間音色和腔體的變化,以及氣息和吐字的關系。一年后,她的演唱技巧和音樂修養(yǎng)大有提高,她以歌劇《卡門》中女主角的詠嘆調《哈巴涅拉舞曲》在中央音樂學院引起波瀾,學校專門安排沈湘教授介紹指導關牧村的教學經(jīng)驗,這一段歷史以音像資料的方式被永遠地記錄下來,不僅能為后學者提供參閱,也成為國內美聲唱法教和學的寶貴文獻。關牧村在中央音樂學院度過了純粹求知、變革自己的三年,當時班上個別同學在課余時間還經(jīng)常參加演出,她為了穩(wěn)定自己的方法和聲音,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很少參加社會演出。她的時間被學作品、背語言、合伴奏、聽音樂會占滿,這不禁讓人想起著名相聲演員常寶華曾在文化刊物上記錄的他和關牧村在天津業(yè)余文藝宣傳隊之間的交往,當時他鼓勵關牧村認真鉆研業(yè)務,三年內不談戀愛,后來常寶華平反回到北京,關牧村6年間的去信摘要是這樣:第一封“父親平了反,……我每日堅持練聲……沒交朋友”;第二封“光榮加入共青團,……我每日堅持練聲……還沒交朋友”;第三封“我被評為三八紅旗手,……進入了天津歌舞團……在繁忙的演出工作外,堅持練聲……還沒交男朋友……”。關牧村作為業(yè)余文藝工作者尚且每日堅持練聲,一心專注于精進業(yè)務,可以想像,當她步入全國最高音樂學府,會以怎樣的身心狀態(tài)去汲取藝術養(yǎng)分。關牧村在聲樂技術上所花費的功夫,對于新時代的學生和演員,始終具有榜樣意義。讀書期間,她參加的重大演出就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當她懷抱嬰兒出現(xiàn)在舞臺上,大家驚覺扮演革命女性的她,已累得近乎骨瘦如柴。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6月,關牧村畢業(yè)匯報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圓滿落幕,天津廣播電臺全程轉播,在中國聲樂界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除了專家好評外,社會上也有一種聲音認為她丟掉了自己的風格,不是原來的關牧村了。其實,怎樣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作品,實現(xiàn)雅俗共賞,而不是唱得虛張聲勢、擠卡提壓、含混不清,這也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關牧村在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習并不是曇花一現(xiàn)的鍍金行為,自1987年畢業(yè)后,她曾連續(xù)多次在各地舉辦“學術性”獨唱音樂會,將她所學的外國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搬上舞臺,一方面向觀眾匯報自己的學業(yè),一方面做普及西洋古典音樂的踐行者。此外,她還參演了歌劇《屈原》、大型古典電視藝術片《唐風宋韻》這些與以往風格不同的作品。
關牧村在祖國西南沙慰問守島官兵時留影
關牧村在松堂關懷醫(yī)院慰問老人
關牧村在新疆邊陲第一哨所慰問演出
聲樂演唱上的所謂“民美、民通、美通”等等,似乎是近年的熱門詞匯,其實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記者問及關牧村對于流行音樂的看法,她認為中國民族、聽眾眾多,層次又不盡相同,文藝要百花齊放,保持多種風格,文藝工作者要考慮聽眾的需要,只要廣大群眾喜歡,就有存在價值;世界也由多元文化構成,要重視多元、善待多元、共處多元,從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著名樂評家金兆鈞在他撰寫的《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一書中,以《一支難忘的歌》為開篇標題,表述了這首作品對幾代音樂人的影響;音樂史學家梁茂春在他撰寫的《中國當代音樂史》中也重點列出了《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認識我》等作品,可見關牧村的演唱兼具時代感和歷史性??陀^地說,她始終堅持民族化的演唱風格,并努力將美聲唱法的大共鳴和高泛音等長處,與民族唱法的韻味和潤腔自然融合。事實上,將“藝術歌曲民族化,民族歌曲藝術化”也正是關牧村和施光南共同的音樂理念與審美追求。為此,她于1991年考取天津南開大學研究“中國古代明清曲”,并于1994年以題為《明清俗曲“掛枝”兒》的學術論文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同年在上海舉辦獨唱音樂會,這是她將民族與美聲兩種唱法相融合的藝術實踐。那次音樂會上,除了依舊被觀眾擠得水泄不通的現(xiàn)場外,中國聲樂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也親自蒞臨,并到后臺高度肯定了她的演唱,同時鼓勵她面向大眾的做法。不可否認,關牧村的唱法既有通俗音樂的直入人心,也有民族音樂的婉轉細膩,更有古典音樂的端莊大氣;天生的嗓音資質連同在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相結合中的潛心研習和大膽實踐,使她成為聲樂界旗幟性人物,她清晰的吐字發(fā)音和獨有的音質音色,包括共鳴腔的任意轉換和聲情并茂的演唱風格,真正實現(xiàn)了藝術上的雅俗共賞。
將內心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合二為一,這是關牧村始終秉持的人生態(tài)度。她認為藝術事業(yè)需要投入畢生精力去修煉,不僅要練習技術,更重要的是修心養(yǎng)格,也就是“學藝先做人”。她從不以自己取得的成績和影響自夸,為舞臺而生的她熱愛藝術,所以更尊重觀眾,她用歌聲和愛心回報社會,感恩世界。當關牧村收到北京松堂關懷醫(yī)院寄來的明信片,得知那里的老人很喜歡她的歌時,就立即前往看望和慰問,十幾年的寒來暑往,離世和新入住的老人不斷更替,唯一不變的是關牧村的準時到訪和暖心的歌聲。在她的帶動下,松堂關懷醫(yī)院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公益人士和慈善救助。她對身處逆境的人總是慷慨大方,傾囊相幫,對自己卻勤儉節(jié)約,從不追求虛榮與奢華。從小朋友到大學生,她前后相繼捐資助學30余人;在一次南昆文化列車的慰問演出中,關牧村生病發(fā)燒,領導安排她乘飛機返回,她說:“火車座位空著去乘飛機,太浪費,沒有必要?!笨梢娪^眾對她的熱愛中,也包含著對其人格的欽佩和敬仰。有這樣一個故事深深地打動著筆者的心:幾年前,關牧村在上海舉辦獨唱音樂會,一位老人手持兩張門票來到音樂廳,檢票人員很不解地尋找著另一位隨行者,后來才知,老人的老伴生前是關牧村的歌迷,所以這次老人就為不能到場的老伴也買了一張票。另有一位支援青海的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生,靠著關牧村的一盤盒帶度過了最孤獨艱難的歲月,當他告老還鄉(xiāng)回到江蘇常州,因渴望見到節(jié)目現(xiàn)場的關牧村而激動得淚流滿面。關牧村的藝術魅力和人格修養(yǎng),在聽者內心和精神上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和巨大支撐,是語言難以窮盡的。
《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認識我》《月光下的鳳尾竹》這些作品幾乎成為關牧村的音樂標簽,由于觀眾太喜歡聽,導致她每次現(xiàn)場演出、返場、媒體錄像都被安排這些作品,事實上,她曾為50多部電影、電視、藝術片配唱主題歌,她還演唱過百余首觀眾喜愛的歌。已故人民音樂家施光南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歌曲,為挖掘和復興這些歌曲,關牧村煞費苦心地尋找作曲家配器,找樂隊排練,并于2010年前后多次帶病與天津歌舞劇院做全國巡回演出,力求將這些優(yōu)秀作品傳唱出去。她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1985年,關牧村演唱了電視連續(xù)劇《蹉跎歲月》主題曲《一支難忘的歌》,并以高票率獲得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唱演員獎。這首歌曾讓億萬聽眾潸然淚下又懷抱希翼,歌中唱到:“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歲月的河啊,匯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撥動人們心弦的歌,幸福和歡樂是那么多。啊!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歲月的河啊,匯成歌”。這也正是關牧村藝術生涯的心路歷程和個人命運的真實寫照,正如電影《海上生明月》的劇作者艾明之所說:“她在充滿風霜、泥濘、困頓、變幻、掙扎、奮進中一步步邁進歌壇輝煌殿堂的經(jīng)歷,本身也是一曲難忘的歌,一首充滿悲歡和戲劇魅力的詩?!标P牧村始終堅守著一顆充滿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的靈魂,她始終對國家、對人民懷抱著一份濃濃的感恩之心,祝福關牧村歌遏行云,芳華常駐!
文/孫嘉藝: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一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使關牧村與新疆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關牧村參加文化部組織的南沙慰問團看望守島官兵
西藏慰問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