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富霞
摘 要:高校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和諧高校師生關系的構建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師生關系滿意度已經成為高校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共同關注的焦點。文章通過梳理近年來我國學者對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從基本概念、研究現(xiàn)狀、研究方法、影響因素等方面,對該領域的已有研究做系統(tǒng)梳理,以期為后續(xù)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關鍵詞: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5.6 文獻標識碼:A
師生關系是高等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在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師生關系的好壞,決定著教育目標是否能夠實現(xiàn),關系著高校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大學生生活、學習、思維方式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也為高校師生關系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已經成為高校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共同關注的焦點,眾多學者已經做了較多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本文旨在從師生關系滿意度基本概念、現(xiàn)狀、影響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對該領域的已有研究做系統(tǒng)梳理,為后續(xù)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一、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的內涵
1.師生關系滿意度的概念
大量學者均嘗試對師生關系的定義進行界定,尚無定論。謝麗麗總結了不同學者從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所做的定義后,認為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xiàn)既定的教育教學目標,以特殊身份和地位,通過知識傳授、信息傳授等直接交流及思想、情感等間接交往而形成的獨特的人際關系。陳桂生認為,師生關系中包含教與學的工作關系、社會關系和自然的人際關系這三重關系,任何一種都不可缺,并且是復雜而難以量化的。楊娜認為,應該從多層次、多角度看待師生關系,師生關系不僅是教學關系,還包含情感關系和社會倫理關系,并且倡導不再把師生關系看作“主體—客體”模式,而是將學生也作為關系中的主體之一來看待,即形成“主體—主體”模式。
滿意度是指一種心理狀態(tài),該詞最初來源于商業(yè)領域,即顧客需求被滿足后的愉悅感,通常指顧客使用前的期望與使用后的實際感受的對比關系。而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則特指在高校中,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各自對師生關系的滿意程度。
2.師生關系的分類
早期國外學者按教師權威程度將師生關系分為權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國內學者時蓉華按照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將師生關系分為友好型、對立型、一般型三類。屈智勇從親密性、支持性、滿意度、沖突四個維度對師生關系進行測量,得到了較多學者的支持和引用。邵曉楓對師生關系觀的角度做了宏觀的論述,他指出,關于師生之間是什么關系及應該是什么關系,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第一類觀點主張師生是民主、平等、對話的關系;第二類觀點主張應該是教師主導下的民主、平等關系;第三類觀點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第四類觀點認為師生之間不是民主平等關系,而是一種特定的社會角色關系,即在教學中分處管理和被管理的地位。
可見,目前已有研究對師生關系的界定和類型劃分尚未統(tǒng)一,且大多面向中小學,針對高校師生關系的界定和分類仍然較少。此外,鮮有學者從師生關系滿意度的角度進行探討,學者謝麗麗、張蕾有意識地論述了師生關系滿意度,但概念界定仍然模糊。
二、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的研究方法
當前對師生關系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查閱文獻、總結分析進行的理論探索;另一種是實證的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在使用這些研究方法時,主要有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師生共同評價三個角度。此外,已有的研究方法大多是中小學師生關系調查,針對高校師生關系的研究方法較少。目前,大多學者采用的問卷主要有三類。
第一,人際關系量表。師生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因此有學者以人際關系的研究方法對師生關系進行調查。沃建忠編制的中學生人際關系發(fā)展問卷中將師生關系作為其中一個維度。此類問卷的缺點在于缺乏針對性。
第二,教師評定量表。明尼蘇達教師態(tài)度問卷是國外最早的師生關系量表,它基于教師視角進行評定。Pianta編制的師生關系量表(STRS)包含沖突、親密、依賴三個維度,廣泛應用于低幼兒童的師生關系的測量中。Wubbels的教師交互量表(QTI)共有八個維度:猶豫、學生自主、理解、友好幫助、領導、嚴格、懲戒、不滿,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第三,學生評定量表。從學生視角對師生關系進行評定研究出現(xiàn)得較晚,大多是在教師評定量表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屈智勇修訂了Pianta的師生關系量表,包含了學生對師生關系滿意度的評估。陽德華對師生關系的測量也是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定,包含了積極情緒、消極情緒、支持與幫助、參與、約束與控制五個維度,目前應用較為廣泛。李曉俠在屈智勇等人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成師生關系問卷,以大學生為評價主體。
三、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1.社會因素
學者單春會從網絡時代背景的角度對高校師生關系模式做了分析,指出不同社會文化背景會直接影響師生關系的形成特點。張蕾的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大學生普遍認為教育制度和社會風氣明顯影響著高校師生關系。近期,林茜專門論述了互聯(lián)網平臺下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也明確指出媒介環(huán)境對高校師生關系的沖擊。
2.學校因素
學校制度和教學評價方式直接作用于教師和學生,將影響師生關系的走向和性質。李瑩發(fā)現(xiàn),高校的教育評價機制不完善,高校對師德建設的忽視,教師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均會影響師生關系。李望國在對比分析了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的師生關系后指出,民辦高校有21.7%的學生認為民辦高校的體制會影響師生關系,因為民辦高校主要以學生學費作為學校運轉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在學生和教師之間又體現(xiàn)出不一樣的微妙特征,學生成為教育消費者,教師是服務者,因而民辦院校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投入會更多,進而對師生關系產生積極影響。
3.教師因素
多數(shù)學者對高校師生關系的研究都更為重視教師的影響作用。張蕾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認為教師對師生關系的影響要大于學生對師生關系的影響,教師的師愛行為、角色期望均會影響師生關系。李瑩對近十年的高校師生關系做了總結研究,指出部分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出現(xiàn)了功利化現(xiàn)象,教育目的不純粹,精力放在在外兼職上,直接影響到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李敏從學生視角對師生關系做了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教師態(tài)度效應”,即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態(tài)度,如果教師態(tài)度相對緩和開放,學生更愿意主動接近教師。此外,她還指出,高校師生關系還存在“矛盾性”,學生既想和教師接近,但又有所顧忌,既希望教師能夠更多地關注自己,但又不希望被教師過多約束。
4.學生因素
陰山燕的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性格,同時與學生的年齡和年級有關。李龍輝的調查證實了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和學校類型是影響高校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許夢珂探討了良好的學業(yè)情緒對師生關系的作用,學業(yè)情緒包括學習興趣、學習意志、學習性格等方面。李妍經過數(shù)據(jù)分析指出,大學生對未來的洞察力和師生關系的親密性、支持性和滿意度三個維度存在正相關,即有積極師生關系的大學生,會更傾向關注自己的未來發(fā)展,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挫折。王晨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適應與師生關系的好壞之間有密切關系,且大學生自身的性格也會影響師生關系。
四、小結與展望
從已有文獻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國內關于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的研究越來越豐富,且不同學者嘗試從不同學科視角展開探討,形成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第一,研究對象逐漸豐富。以往關于師生關系的探討起步于中小學中,近些年來針對高校師生關系的研究增多,有針對本科院校的研究,也有學者針對高職院校展開調查,還有學者從輔導員視角對師生關系進行研究。第二,研究成果顯著。大部分學者在調查了當前高校師生關系的現(xiàn)狀同時,也進一步分析了影響師生關系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了一些解決對策。第三,研究視角增多。不僅有從教師視角和學生視角做了師生關系的深入分析,還有學者從互聯(lián)網平臺背景等角度切入研究。但該領域的研究仍有可提升和豐富的空間。
第一,已有研究數(shù)量增多,但質量卻未有顯著提高。有學者運用可視化研究對近十年的師生關系研究做了統(tǒng)計分析,指出學者在師生關系的研究上傾向于模仿和復制以往研究,研究主題和方向較為淺顯,大多研究結論停留在現(xiàn)狀調查或理論分析層面,雖然也會提出對應措施,但其指導意見大多不具有科學依據(jù)和可操作性,并未針對具體師生關系中問題情境展開實證性指導。
第二,研究方向不夠細化,缺乏創(chuàng)新視角。張婷專門從師生關系的疏離現(xiàn)象切入,在做了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改善對策。林茜則從互聯(lián)網平臺這一社會背景切入對師生關系進行研究。然而,類似的創(chuàng)新研究并不多。很多學者仍是從較籠統(tǒng)、較宏觀的視角對師生關系展開研究的,關于師生關系滿意度這一積極視角的研究仍然數(shù)量不多。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從現(xiàn)有研究基礎上細化研究視角,以豐富該領域研究。
第三,缺乏系統(tǒng)性。當前眾多學者對師生關系的研究中,無一例外強調了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重要性,但尚未有統(tǒng)一的標準指明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應該表現(xiàn)出哪些特征。并且已有研究中有學者對師生關系現(xiàn)狀做調查,意在指明師生關系的重要性,也有學者對師生關系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還有學者指出改善師生關系的策略,但尚未有系統(tǒng)、完整的對特定研究對象的系統(tǒng)研究和分析。
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從更多、更新的視角對高校師生關系進行探索,并將研究方向具體化,使其更有針對性。例如,從積極角度探討師生關系滿意度的研究,仍有待豐富。此外,還可以將研究視角更多地轉移到實際性應用和可操作性上,切實為改善高校師生關系提供可行有效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李曉俠.師范學院大學生心理地位對其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影響[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2]謝麗麗.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2.
[3]蔡 靜,田友誼.教師權力視角下師生關系的反思與回歸[J].當代教育科學,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