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莉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 321004)
翻譯中的身份距離
——以卡洛琳·凱澤譯舒婷為例
章 莉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 321004)
舒婷與美國詩人、翻譯家卡洛琳·凱澤在社會角色、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共同點縮短了雙方的身份距離,促進了翻譯過程中的理解和認同。這對于保持原作風格、保證譯作質(zhì)量、促進譯作傳播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用“身份距離”這一要素來配對作者和譯者對于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也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卡洛琳·凱澤;舒婷;身份距離;身份認同
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存在的距離關系多種多樣,錢鐘書先生較早探討翻譯中的“距離”,他認為: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1]此外,原作與譯作的時代歷史背景是不可逾越的“時空距離”;譯者對兩種語言的熟悉程度決定了是否能合理操控翻譯中的“文本距離”?!拔幕嚯x”更是讀者接受譯作的關鍵。[2]翻譯中,任何一種距離的調(diào)試或偏移都會影響翻譯的質(zhì)量,譯作的風格和接受程度。
中國當代女詩人舒婷與美國女詩人、翻譯家卡羅琳·基澤爾(Carolyn Kizer)相距千里,年齡相隔近三十載,更是言語不通,文化各異。然而,時間、空間、文本、文化的距離都未能影響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惺惺相惜,卡羅琳翻譯的舒婷詩歌在海外廣為出版流傳。本文將從卡羅琳·基澤爾翻譯舒婷詩歌這一角度入手,分析譯者和作者的身份距離、身份認同對譯作的海外譯介有何影響。
舒婷因詩歌《致橡樹》成名,她的詩歌大多數(shù)作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名句名篇依然耳熟能詳,常讀常新。至今,舒婷的作品已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其中約有100余首詩歌被翻譯成英文,出版物遍布美、澳大利亞、英等國家。許多經(jīng)典作品被反復重譯,譬如《致橡樹》《流水線》都至少有六、七個英譯文版本。舒婷詩歌的譯者隊伍十分龐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出版譯文的中外譯者數(shù)量多達40余位,其中,超過10組中外合作譯者參與了翻譯。
在眾多翻譯舒婷詩歌的中外譯者中,卡洛琳·凱澤無疑是最知名的詩人和翻譯家之一。她對翻譯質(zhì)量的要求極高,不論是對原文的理解還是譯文的寫作都一絲不茍。她的合作譯者——中國學者趙毅衡教授曾描述道:“我原以為此人既然一向喜歡借酒澆塊壘,我只需提供一個初稿任她去發(fā)揮。不料工作一上手,才發(fā)現(xiàn)她比學院派翻譯家還認真,扣住一字一句,處處要弄明白究竟”。[3]117精通中文的第二代中國移民、美國詩人施加彰曾評論:卡羅琳·凱澤的譯文十分準確、充滿激情。[4]卡洛琳·凱澤雖然只翻譯了舒婷約13首詩歌,但不論是其出版的時間跨度,期刊、出版社知名度,還是出版的類型都十分豐富全面。對舒婷詩歌的海外譯介做出了極大貢獻。出版情況如下所示:
表1 期刊_
表2 合集
表3 獨立詩集___
如上所示,自1985年卡羅琳就陸續(xù)在美國各大知名的詩歌??l(fā)表舒婷的詩歌譯文。這些詩歌刊物在美國都有較大的影響力:2014年,Poetry在美國文學刊物中依舊排名第一, Poetry East 被《倫敦詩歌評論》雜志評為是美國前20的文學刊物??_琳在1985-1994年間,定期均勻產(chǎn)出譯文,讓舒婷的名字逐步鐫刻在美國詩壇。卡羅琳的譯文也多次被收集在許多文學作品、詩歌合集當中。其中,《倔強的草:文革后中國的流行文學及爭議性作品》在歐美英語世界的影響力居第一名。[5]此外,卡洛琳在1988年及2002年兩次的獨立詩集中都收集了舒婷的十余首詩歌。兩本著作都得到了評論家的好評?!都~約時報》梅勒妮·瑞哈克介紹說:《靜·慎·寧:1960-2000詩歌集》不僅回顧了卡羅琳的職業(yè)生涯,也整理了美國的近代社會政治歷史??_琳的詩歌之音是世上最吸引人、最溫暖的,若輕視她這本巨著將會是一個遺憾。[6]
譯者同原作者的“身份距離”是翻譯中重要的影響因子。所謂“身份距離”是指譯者和原作者在寫作氣質(zhì)、政治見解、社會角色等方面有多大程度上的身份認同。[7]若譯者與原作者文風差異巨大,社會角色沖突,價值觀迥異,那么譯文對原文的忠實程度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導致譯文觀點的大相徑庭。反之,若譯者與作者的身份距離縮短,身份認同感強,那么譯者就能在翻譯過程中自覺移情、感同身受、還原風格,從而保證譯文的質(zhì)量。
在許多國外出版物的介紹中,舒婷被稱為是中國最知名的女詩人;是自冰心之后文壇最杰出的女詩人;[8]二十世紀,沒有一個女性詩人能夠像舒婷一樣引起全國范圍的關注。[9]卡羅琳·基澤爾同樣也是美國女性詩人的杰出代表,一生曾出版十部詩集,985年因《陰》(陰陽的陰)獲得普利策詩歌獎。她在詩歌方面的造詣頗深,華盛頓周報曾評論:“卡羅琳·基澤爾的詩歌富有想象力、觸動人心,也十分風趣?!鄙栽S對比舒婷和卡羅琳·基澤爾的人生經(jīng)歷,就能發(fā)現(xiàn)她們有眾多的相似,這使得她們的身份距離縮短,從而加強了雙方的身份認同。尤其是以下三方面的身份認同,使卡羅琳對舒婷詩歌的譯介順利開展和推廣。
舒婷與卡羅琳的與社會地位、職業(yè)身份、行為模式出奇一致:舒婷是女性詩人的杰出代表,卡羅琳也被認為是具有明顯女性主義特色的詩人;舒婷曾獲首屆中國新詩優(yōu)秀詩集獎等數(shù)十個獎項,卡羅琳是普利策詩歌獎得主;舒婷是現(xiàn)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委員,原廈門文聯(lián)主席,卡羅琳則是前美國詩人學會主席;舒婷是一位溝通中外文化的使者,曾赴美、德、英、法、意大利、荷蘭、印度等各國參加各類文化、出版活動;卡羅琳熱愛東方文化,并嘗試將烏爾都語、中文、日語等文字翻譯成英文。
卡羅琳的詩人身份對于舒婷詩歌的譯介起到了極好的推進作用。陶友蘭認為,譯詩者在素養(yǎng)上要具備詩人和譯者的雙重資格。[10]卡羅琳作為普利策詩歌獎得主,其語言文字功底、文化素養(yǎng)、詩歌的風格都得到譯語讀者的充分肯定。此外,詩人譯者相比于普通譯者而言,在語言的敏感度和節(jié)奏感方面往往能顯露其詩人的悟性與表現(xiàn)力,容易獲得讀者的偏愛。[11]例如,以下是舒婷《致橡樹》的兩個版本的翻譯,分別來自卡羅琳和兩位中國合作譯者。
比較譯文后不難發(fā)現(xiàn),卡羅琳的譯文多音節(jié)單詞、長難詞用得較少,用詞十分生動、句子簡約不累贅,加強了詩歌的可讀性。她將“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譯為“monotonous flattery”,而非直譯為“monotonous songs”,使得癡情鳥兒奉承、諂媚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顯化了涵義,可見她對原文理解的深度。她將“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意譯為“That serve to make you more majestic.”也是在深刻仔細地體會原文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合句、簡化調(diào)整,其意思更為清晰準確,音韻節(jié)奏更朗朗上口。
卡洛琳·凱瑟濃厚的東方情節(jié)是奠定翻譯中國詩歌的重要基礎。1946年,卡洛琳·凱瑟曾在中國生活學習過一段時間,對中國的陰陽哲學興趣極大。她的詩歌包涵了生活中的許多對立面:老與少、過去與現(xiàn)在、男人與女人。1985年更是因用漢語拼音Yin(陰陽的陰)為名的詩集獲得普利策詩歌獎??_琳·基澤爾對中國的社會和政治也十分關注,曾以Cultural Evolution為題寫了一篇關于毛澤東領導下新中國崛起的詩歌。她對東方詩歌頗有研究,作品中中國詩歌的影子無處不在:成名詩集《叩寂寞》(Knock upon Silence),中國詩是這本書的中心主題,書題取自陸機《文賦》:“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以求音”。[3]116她曾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改寫、翻譯了許多中國古典詩歌,如杜甫的“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曲江詩”、漢樂府詩“子夜歌”等。如以下詩歌便是模仿《春望詞》中一首。
舒婷的詩歌題材十分廣泛,既有對婚姻、愛情、欲望的書寫,也有對祖國、土地、友情的歌頌,還有對自由、苦難等問題的思考。她與卡洛琳具有類似的思維深度,政治文化敏感度?!罢强_琳主動向提議要翻譯一本中國當代女詩人的選集”[3]117才有了后來的一系列作品??梢?,正是卡羅琳發(fā)自內(nèi)心對中國哲學、文化、詩歌的熱愛,才促成舒婷詩歌的譯介。
舒婷被認為是當代女性文學的重要起點之一。[12]她對愛情、兩性關系、女性地位等問題有了新的思考,對新時期的女性自我價值進行了深入探索?!芭栽娙恕薄芭灾髁x”成為貼在舒婷身上的重要標簽,吸引了許多海外的譯者和讀者。譬如,《致橡樹》表達了女性對男女愛情平等的訴求,這首詩歌的發(fā)表意味著舒婷成為了發(fā)出女性聲音的先驅(qū)者 。[13]
卡洛琳同樣十分關注現(xiàn)代女性的困惑,并用諷刺、幽默、充滿睿智的詩歌表現(xiàn)出來?!都~約時報》編輯、著名作家梅勒妮·瑞哈克曾寫道:“在‘女權主義’這個詞出現(xiàn)之前,基澤爾事實上就已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女權主義了。她一直堅持在為職場和生活中的不公正現(xiàn)象發(fā)出自己的呼聲?!盵14]2000年她在接受《巴黎評論》采訪時也承認道:“我認為女性主義已經(jīng)完全內(nèi)化在我身體里了,部分源于我的父母親的影響。女性主義一直出現(xiàn)在我的作品的各個層面?!盵15]舒婷《致橡樹》的片段和卡洛琳Fearful Women都有著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呼聲。
卡洛琳曾對《巴黎評論》描述自己的翻譯策略:“我并沒有什么總的翻譯策略。對于翻譯詩歌倒是有個理論。由于每種語言都有不同的要求,每種詩歌的想表達的聲音都互不相同。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在翻譯時變成那位詩人?!盵15]卡洛琳在翻譯完舒婷的詩歌后,還“時時打電話,還問問我國女詩人的近況和新作?!盵3]1171992年,她終于得以與舒婷在在美國見面,并留存合影。以上正是譯者嘗試縮短與作者身份距離的有力舉措??辶铡P澤翻譯舒婷的詩歌或許是機緣巧合,但其“遇見”以后的默契合作卻是兩者身份距離靠近、身份認同強化的結(jié)果。在此基礎上,翻譯過程中的障礙隨即減少,翻譯質(zhì)量得到提高,翻譯風格也較容易保留。同時,用“身份距離”這一參數(shù)來配對作者和譯者可以為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中的其他項目提供借鑒。
[1]錢鐘書.林紓的翻譯[M]//羅新璋.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屠國元,李靜.文化距離與讀者接受:翻譯學視角[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2):46-50.
[3]趙毅衡.卡洛琳·凱瑟的中國之戀[J].讀書,1986(1).
[4]Arthur Sze, A Splintered Mirror: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Democracy Movement by Donald Finkel, Carolyn Kizer (Book Review). Manoa, 1991 (2): 208-210.
[5]何明星.翻譯?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拓展歐美市場的調(diào)查[N].中華讀書報, 2014年3月5日.
[6]Carol Moldaw. Cool, Calm & Collected: Poems 1960-2000 by Carolyn Kizer(Book Review). The Antioch Review,2002(1):166-167.
[7]孫藝風.翻譯的距離[J]. 中國翻譯, 2013(8): 5-12.
[8]Lily Xiao Hong Le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V. 2 Twentieth Century[M]. New York: Routledge,2016.
[9]Gordon T.Osing & De-an Wu Swihart ,trans. The Mist of My Heart- Selected Poems of Shu Ting[M]. Beijing: Panda Books,1995.
[10]陶友蘭.從接受理論看古詩英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外語學刊, 2006 (1): 93-97.
[11]海岸.詩人譯詩譯詩為詩[J].中國翻譯,2005 (11): 27-30.
[12]王雅平.全面而深刻地構建起女性作為人的“自然形象”——舒婷詩歌創(chuàng)作回眸[J].求索, 2003 (1): 200-202.
[13]R. Victoria Arana. Encyclopedia of World Poetry: Companion to literature[M], New York: Infobase Learning, 2015.
[14]Melanie Rehak. Freedom and Poetry (Book Review). The New York Times, 2000(12).
[15]Carolyn Kizer, Interviewed by Barbara Thompson Davis,Carolyn Kizer, The Art of Poetry(Interview). Paris Review,2000(154).
[責任編輯張永杰]
Abstract: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Shu Ting and Carolyn Kizer’s identify in their social role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values allow Kizer to understand and identify Shu’s poems in a better way when translating. The close identity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ranslato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maintaining the style of original text,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enhancing publication. Meanwhile,along the way of implementing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 Identity Distance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hoosing right translators for certain author.
Key words:Carolyn Kizer; Shu Ting; Identity distance; Identity
Identity Distance in Translation——On Carolyn Kizer's Translation Activity of Shuting's Poems
ZHANG Li
(Zhejiang Nonmo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H059
A
1008-9128(2017)05-0059-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5.015
2017-05-10
章莉(1985-),女,浙江金華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