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蒙古顯赫的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13歲就成了34歲的皇太極的新娘。
她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籠絡(luò)各方勢力,在皇太極駕崩后讓自己唯一的兒子福臨登上了皇位。
她痛失愛子后,輔佐幼孫康熙繼承大業(yè)、開創(chuàng)盛世、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這便是孝莊,一個清初三代帝王背后的女人。
說起孝莊的事跡,無論野史、正史都有了很多的記載和傳說,被歷史的塵埃遮蓋,她許多傳奇性的故事也顯得撲朔迷離起來,比如她是否與多爾袞相戀于青梅竹馬,她是否曾經(jīng)乳名叫“玉兒”,她是否在尊為太后時下嫁了多爾袞等等……
不管如何,后人們根據(jù)史料記載,剝開歷史的迷霧,還是能清楚地看到她的偉大、隱忍、果敢和大義。
莊妃誕下福臨
皇太極稱帝前,生有五位皇子:長子豪格,公元1609年生,封肅親王,其母是繼妃海西女真烏拉部的烏拉納喇氏。次子洛格,公元1611年生,11歲死。三子格博會,公元1611年生,7歲死。四子葉布舒,公元1627年生,封鋪國公,其母是庶妃顏札氏。五子碩塞,公元1629年生,封承澤裕親王,其母是側(cè)妃海西女真葉赫部葉赫納喇氏。稱帝時冊封的五宮后妃都未生子,而且,從公元1628年到公元1637年中間,九年無皇子出世,僅有八位皇女降生。不僅皇帝、后妃,乃至整個宮廷都期盼著天賜麟兒。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 )七月八日,東宮大福晉海蘭珠生下一子,皇八子的誕生,讓年已45歲的皇太極興奮不已。這一年,他連得三位皇子,唯獨皇八子是有名號的皇妃所生。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八子患天花夭折。
永福宮莊妃其時正身懷六甲,而且妊娠已11個月,超過預(yù)產(chǎn)期。她先有三女,當然渴望能生皇子。皇八子的夭亡,無形中增加了對她的壓力。果真能生皇子既可以撫慰皇帝內(nèi)心的創(chuàng)痛,又能彌補由于皇八子之死帶來的姑侄三人都無子的缺憾。
在皇八子去世的第三天,即正月三十日晚上八時左右,皇九子福臨也就是后來的順治帝,呱呱墜地。
小福臨的一聲啼哭,劃破了籠罩在盛京皇宮上空的烏云,人們奔走相告,臉上展現(xiàn)出寬慰的笑容。皇太極應(yīng)當欣賞自己的圣明:用“永?!泵挝鲗m。莊妃真是一顆福星,這顆福星重新照亮了他的心,讓整個皇宮感受到“?!钡膩砼R。所以,為皇九子取名“福臨”。
捕風捉影的“太后下嫁”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多爾袞擅改“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這也是孝莊太后下嫁傳說出現(xiàn)的源頭。攝政王而又冠以皇父,中國古代歷朝無此先例,一時“民間議論紛起”。人們由皇“父”聯(lián)想到皇“母”,皇“父”是攝政王,皇“母”是孝莊太后,猜測想必是攝政王與孝莊太后成婚了。
前輩學者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實》一文中傳述了這種情況,他說:“清世雖不敢言朝廷所諱言之事,然謂清世祖之太后下嫁攝政王,則無南北,無老幼,無男女,凡愛述故老傳說者,無不能言之。求其明文則無有也?!?/p>
孟森先生認為,皇父之稱,猶如古代“尚父”、“仲父”,都是皇帝對臣下的尊稱,并不能指為太后下嫁的確據(jù)。如周文王稱呂望(姜子牙)為尚父,意為可尊尚的父輩。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乃事之如父之意??傊?,“尚父”、“仲父”之稱,并非真的成了父親,都是國君對勞苦功高重臣的尊稱。多爾袞之稱“皇父”,當屬此例。
“太后下嫁說”最早出自從事抗清斗爭的張煌言寫的太后下嫁詩。原文為:
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逐句分析這首詩,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地方與史實不符。據(jù)史書載,清朝于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修建慈寧宮。孝莊太后是這年才搬進去的,時年已經(jīng)42歲。如果在慈寧宮大辦婚事,必須在順治十年后。但多爾袞已于順治七年十二月病死,皇太后下嫁誰呢?
“春官昨進新儀注”,是說禮部進呈結(jié)婚的禮儀程序,后來演繹成這個草擬太后下嫁儀注的禮部尚書便是錢謙益。而至今未見當時禮部有什么太后下嫁的新儀注。錢謙益曾做過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禮部尚書。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時,錢謙益降清,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為禮部侍郎兼管秘書院事,充明史館副總裁。至六月,以病退休。順治五年冬多爾袞稱皇父攝政王時,錢謙益早已返回原籍,說他以禮部尚書領(lǐng)銜奏事太后大婚,實為子虛烏有。
張煌言的詩,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是南明與清朝對抗在文學領(lǐng)域的延伸。言及歷史,無事實根據(jù),任意評說,極不可取,更不可信。
輔佐兒子削弱議政王會議權(quán)勢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十二日,也就是攝政王多爾袞病死一個多月后,福臨舉行親政典禮。順治帝親政時14歲,少年天子,難以肩負起治理這么大一個國家的重任。指導(dǎo)他、輔佐他的責任,首先就落在孝莊太后身上。順治在會議前后或遇到難題必請教母親,重要奏折也要批呈母后閱覽。對于需要皇太后輔佐皇帝掌理朝政一事,朝廷上下已形成共識。為了便于皇太后過問國事,特將內(nèi)三院衙署移到紫禁城內(nèi)。這時的內(nèi)三院大學士有范文程、剛林、寧完我、馮銓、洪承疇等人。
當時戰(zhàn)爭還在進行,鞏固北方、統(tǒng)一南方,都要靠八旗勁旅。諸王或領(lǐng)一旗,或領(lǐng)若干牛錄,屬下滿、蒙、漢軍,人數(shù)多者達數(shù)萬,少者也上千。他們在戰(zhàn)場上立功,在朝廷有權(quán)?;实塾H政后要依靠他們,于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quán)力就比較大、管事寬,有時甚至不把年輕的皇帝放在眼里,順治帝的諭旨也曾遭到否決。
順治八年二月初五,議政王大臣等議處大臣羅什、博爾惠等五人之罪,其中羅什、博爾惠論死,籍沒其家,其他三人開除宗室為民。順治帝認為處理過重,要求諸王重議羅什、博爾惠是否可免死,可是眾議政王不同意,皇帝只得服從眾人的意見。endprint
遇到這種情況,年輕的皇帝難免心煩,不時要發(fā)火。這時,他的母后就幫他解決難題。首先勸皇帝要忍耐,適當作些妥協(xié)讓步,以求得諸王對皇帝的支持。與此同時,皇太后還要幫助皇帝策劃削弱議政王會議權(quán)勢的措施。
皇太極在世時,曾遇到過諸王權(quán)勢過大,與汗(皇)權(quán)發(fā)生矛盾的問題。通過不斷調(diào)整及擴充議政王公及議政大臣的數(shù)目,有效地削弱了諸王權(quán)勢?;侍罄脷v史經(jīng)驗,幫助順治改變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人員成分,增加其名額。
僅順治八年至十二年所任命的議政大臣就多達30余人。這樣有利于集思廣益和改變個別人獨斷專行、操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局面。
節(jié)省宮中銀兩賑濟災(zāi)民
順治帝親政后,面臨著一個最大難題就是財政拮據(jù)。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三月,國庫僅有20萬兩儲備銀,而四月應(yīng)支付京師各部院文武百官的年俸銀就需要60萬兩,這說明國庫不但是空的,而且還是虧的。不得已,皇帝令取皇宮內(nèi)庫銀按時發(fā)放官俸。
這官俸銀在全國財政支出中其實僅占一小部分,最刻不容緩要國庫負擔的是兵餉。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陜西增兵,發(fā)餉就將近360萬兩。據(jù)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四月吏科都給事中的奏章說,現(xiàn)今兵餉年缺額440余萬兩。此外還有內(nèi)外王公貴族的俸銀和祿米等物,以及賑濟災(zāi)民、治理江河、接待外使、宮廷開支等。
此時統(tǒng)一全國的征戰(zhàn)尚在進行中,賦稅收入有限。順治十年陜西賦入186萬兩,僅夠當年兵餉的一半。百姓十分貧困,不但無法加征賦稅,還要減輕人民負擔,由國家救濟災(zāi)民。在這種情況下,節(jié)支的意義更顯得重要。
順治帝親政,為皇太后上尊號時,皇太后就訓導(dǎo)皇帝要以民為本,關(guān)愛人民。在全國兵民困苦、國家財政困難的狀況下,善于持家理財?shù)幕侍舐氏却狗叮?jié)用愛民。
北京及其附近州縣,連年荒歉,民不聊生。每有災(zāi)荒,順治帝必及時親詣慈寧宮,向皇太后奏報災(zāi)情。順治十年七月十三日,皇太后面諭皇帝:發(fā)宮中節(jié)省銀八萬兩,賑濟滿漢兵民。
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二月二十三日、二十五日,皇帝接連諭告戶部:地方災(zāi)荒除已減免錢糧外,重災(zāi)區(qū)需另加恩恤,命戶禮兵工四部察發(fā)庫儲銀十六萬兩?;侍舐勚?,又發(fā)宮中節(jié)省費用并各項器皿共銀四萬兩,皇帝也發(fā)御前節(jié)省銀四萬兩,共二十四萬兩,派滿漢大臣16員分赴八府地方賑濟。
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畿輔近地受災(zāi)嚴重,從夏到秋,霪雨、蝗蟲,災(zāi)害不斷,民生艱難。八月十二日,皇帝到慈寧宮,朝見皇太后,奏知災(zāi)荒和人民生活困苦情況?;侍蟠戎I:“小民如此苦楚,深為可憫,所有宮中節(jié)省銀三萬兩,即行發(fā)出,速加賑濟?!?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10/18/xdqn201709xdqn20170906-2-l.jpg" style=""/>
順治朝,孝莊太后曾多次用宮中節(jié)省下來的銀兩賑濟災(zāi)民,皇帝、朝廷更責無旁貸。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康熙、雍正兩朝?;侍蟮男袆邮且环N教論諭:高官厚祿者,只要少揮霍一點,就可給饑寒交迫的百姓一份活命的衣食。
這是一種無聲的命令。為了渡過難關(guān),皇帝與群臣與皇太后達成共識,采取了一系列節(jié)用愛民、緩解窘迫的措施,諸如停建邊外避暑城、免除地方貢品、精簡機構(gòu)、裁撤冗員、裁減冗費、停罷不急需的開支項目等。經(jīng)過上下一致努力,財政狀況有所好轉(zhuǎn)。順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戶部向皇帝報告的收支狀況中,國庫已有余銀260多萬兩。
痛失愛子輔佐八歲孫兒即位
順治帝多情善感,身體羸弱,健康不佳。董鄂妃死后,他朝思暮想,終日郁郁寡歡,健康狀況急劇下降。
順治十七年底,順治染上在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癥的天花。十八年元旦不視朝,免行慶賀禮。自皇太后至文武百官,滿朝上下都知道成人出天花的后果,預(yù)感大難臨頭,不得不預(yù)備后事,最緊要的當屬確立皇位繼承人?!稖敉麄鳌穼Υ俗髁巳缦掠涊d:
皇帝想到了一位從兄弟,但是皇太后和親王們的見解,都是愿意皇帝由皇子中選擇一位繼承者。舍去一位年齡較長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還不到七歲(周歲)的皇子為帝位之繼承者。當時為促成這一個決斷所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這位年齡較幼的太子,在髫齡(幼年)時已經(jīng)出過天花,不會再受到這種病癥的傷害。這位被選擇的皇帝,后來在康熙年號之下,竟成了中國最大君主。
由此可見選擇玄燁為皇位繼承人,是孝莊皇太后的主意。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六半夜,福臨感到生命垂危,大限迫近,急命太監(jiān)傳諭學士王熙并原任學士麻勒吉速到養(yǎng)心殿,降旨一一自責;定皇三子玄燁為皇太子;并諭心服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令依據(jù)以上內(nèi)容起草遺詔。初七夜子時,順治帝崩,年僅24歲。
孝莊皇太后痛失愛子,心如刀割。正月初八日,清王朝正式為順治帝辦喪事。十四日,舉行“小丟紙”儀式。孝莊皇太后身穿黑素長袍,在全身縞素的宮女們的服侍下,來到乾清門臺基上,面南手扶石欄桿而立,哭得撕心裂肺。她中年喪夫、老年喪子,心如刀割,淚如泉涌。
斷然拒絕垂簾聽政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玄燁在祖母孝莊太皇太后親自主持下即皇帝位。玄燁即皇帝位剛兩個多月,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到皇宮門前條陳十款。其中第十款是:“請垂簾以襄盛治之隆?!彼未侍笈R朝稱制的先例,建議孝莊太皇太后垂簾聽政。
孝莊太皇太后德高望重,完全有駕御朝政的能力和威望。然而,她毫無謀取個人權(quán)力和至高地位的欲望,除了一心輔佐皇孫做個好皇帝外,別無所求。因此斷然拒絕了周南的建議。
對于只有八歲的孫兒皇帝,太皇太后一是讓他直接參與聽政、議政、決策大事,逐步學會獨立掌理朝綱;二是教以治國之道。太皇太后還大膽改革傳統(tǒng)舊制,決定由上三旗元老重臣共同輔政。上三旗大臣,與皇帝休戚與共,他們與太皇太后和皇帝之間除君臣關(guān)系外,還有旗主和旗員之間的嚴格隸屬關(guān)系,要隨時向太皇太后請示匯報。
康熙對祖母“晨昏依戀三十余年”,已經(jīng)習慣遇事聽聽祖母的見解。祖孫二人感情深厚??滴醵辏ü?687年)十一月,太皇太后“圣體違和”,康熙皇帝衣不解帶親自侍奉35晝夜,讓太皇太后深感慰藉。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夜十二時左右,孝莊太皇太后病逝于慈寧宮,享年75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