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樺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淮安,223100)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輕中度高血壓的效果及對血管功能的影響
張 樺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淮安,223100)
輕中度高血壓;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效果;血管功能
原發(fā)性高血壓屬于中老年人比較常見的多發(fā)性疾病,且以輕中度居多[1]。輕中度高血壓若不能及時確診與治療,極易發(fā)展為重度高血壓[2]。苯磺酸氨氯地平屬于高血壓常用藥物,有一定的降壓效果,在改善血管功能上也有不錯效果,但其不良反應較多[3]。本研究探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輕中度高血壓的效果及其對血管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輕中度高血壓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有完整臨床資料,經(jīng)2周洗脫期與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確診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有關高血壓的診斷標準[4],為1~2級高血壓,同時經(jīng)常規(guī)檢查、病史詢問、血尿常規(guī)、心電圖、肝腎功能等檢查顯示無肝腎功能異常及其他臟器器質性病變,無藥物禁忌證,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愿意配合本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2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2~78歲,平均(63.4±4.1)歲;病程1~18年,平均(6.9±1.3)年;體質量指數(shù)(25.87±2.34) kg/m2。研究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53~79歲,平均(63.8±4.3)歲;病程1~19年,平均(6.7±1.6)年;體質量指數(shù)(25.81±2.45) kg/m2。2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24)治療,初始劑量為2.5 mg/d,1次/d,用藥1周后若血壓不合格則增加劑量到5.0 mg/d,最高劑量控制在15.0 mg/d內。研究組患者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達藥業(yè)集團(吉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83)治療,初始劑量為1.25 mg/d,1次/d,用藥1周后若血壓不合格則增加劑量到2.5 mg/d,最高劑量控制在5.0 mg/d內。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與不良反應,及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血管功能指標(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中心動脈脈搏壓、中心動脈反射波增強指數(shù)、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shù))。
1.4 評價標準
本研究療效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5]中有關于高血壓療效標準測評,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傆行蕿橛行?顯效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以SPSS 19.0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與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與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中顯效32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中顯效20例,有效2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2.00%。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治療前的收縮壓與舒張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均顯著降低(P<0.05),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組患者治療前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中心動脈脈搏壓、中心動脈反射波增強指數(shù)、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上述指標均有顯著改善(P<0.05),但2組患者治療后血管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研究組發(fā)生頭痛頭暈1例,失眠1例,消化道不適0例,踝部水腫0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對照組發(fā)生頭痛頭暈3例,失眠2例,消化道不適1例,踝部水腫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8.00%。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與舒張壓比較 mmHg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功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相較,*P<0.05。
臨床常見的高血壓類型為原發(fā)性高血壓與繼發(fā)性高血壓兩種,前者原因尚未明確,作為獨立性疾病,其在高血壓患者中占了大部分,約為90%以上[6],而后者病因明確,多為某類疾病臨床表現(xiàn)之一,血壓呈現(xiàn)暫時性或者持久性升高[7],這種高血壓發(fā)生率較低,但若能積極控制好原發(fā)病,使得血壓不再升高,也可避免其發(fā)生。根據(jù)這種分類,臨床將高血壓Ⅰ期作為輕度高血壓,Ⅱ期作為中度高血壓,Ⅲ期作為重度高血壓。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屬于第3代長效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該藥物采取手性藥物現(xiàn)代拆分技術,將氨氯地平右旋部分去除,保留左旋體,作用時間更長,谷峰比值更高,副作用則相對更小,成為中國獨立知識產(chǎn)權抗高血壓藥物[8]。目前,國內將其作為一線藥物用于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中。近幾年對高血壓的認知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選擇簡便、安全有效的降壓藥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確保降壓效果的關鍵,而選擇降壓藥物應以平穩(wěn)降壓與長效降壓為主。因為長效降壓,每天用藥1次,谷峰比值超過50,降壓效果可持續(xù)1 d,同時能維持血壓晝夜的節(jié)律,避免晨起血壓驟升;平穩(wěn)降壓則指的是其能逐步與緩慢降壓,并達到正常水平[9]。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有著吸收慢、起效慢、作用時間長等特點,血藥濃度在口服后6~12 h達到峰值,持續(xù)用藥7~8 h可獲取穩(wěn)定血藥濃度,生物利用度則高達64%~80%,加上其血藥濃度波動幅度小,能達到平穩(wěn)降壓。
本院針對100例輕中度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以隨機數(shù)表法分組,對照組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研究組治療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后收縮壓與舒張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治療前、后均對血管功能指標如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中心動脈脈搏壓、中心動脈反射波增強指數(shù)、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shù)等進行測定,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前血管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2組患者均有顯著改善。
[1] 李瑾,付莉,勞國娟,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血小板聚集及MMP-9/MMP-2表達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4,35(2):270-273.
[2] 黃偉勝,張愛東,杜顏利,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對伴心室肥厚高血壓患者舒張功能及血漿 NT-proBNP 的影響[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2015,17(1):46-49.
[3] 廉潤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聯(lián)合纈沙坦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3):1561-1562.
[4] 袁夏英,何翅鵬,張仲葉,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性高血壓的療效以及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6,16(2):126-128.
[5] 吳一新,林宇彪.鹽酸氟西汀膠囊聯(lián)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伴有焦慮癥狀老年性高血壓療效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11(24):3642-3643.
[6] Gui H,Guo Y F,Liu X,et al.Effects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levamlodipine and bisoprolol on stroke in rats[J].CNS neuroscience &therapeutics,2013,19(3):178-182.
[7] Baifti F,Eldem A.Using reduced rule base with Expert System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 in hypertension[J].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ing: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013,51(12):1287-1293.
[8] Huan Wang,Chuan-Yun Xu,Jing-Bo Hu,et al.A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of hypertension-related genes[J].Physica,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4,394:166-176.
[9] Shankarraman V,Kocyildirim E,Olia S E,et al.Biocompati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centrimag-novalung adult ECMO circuit in a model of acute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SAIO journal,2014,60(4):429-435.
R 544.1
A
1672-2353(2017)17-187-02
10.7619/jcmp.201717067
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