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萬發(fā)
良渚文化龍首紋、獸面紋與紅山文化玦形龍神面紋論
——鸮文化鑒賞之九
□ 顧萬發(fā)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紅山文化玉鉞
圖十一 遼寧省博物館藏“玉豬龍”式鉞柄端飾
圖十二
注:
1.朝陽紅山文化半拉山遺址出土了一件特殊的玉鉞,因為牽涉到神權(quán)、軍權(quán)、王權(quán)、國家文明起源及演進模式,引起了學術(shù)界高度關(guān)注。發(fā)掘者報告推斷該鉞有柄端飾品,即圖一之神物。
2.關(guān)于該神物的具體呼應什么動物,學者們基本認為其應該是狗熊的造型,我認為并非如此:
(1)首先,該神物雙“耳”雖然與一般的“玉豬龍”不同,但是我認為其仍然屬于一回事。我們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中有確切的鸮“耳”也是這樣的表現(xiàn)方式。圖二所示臺灣故宮所藏紅山文化鸮“耳”明顯也采用這類表現(xiàn)方式,該鸮(圖二:1)與牛河梁出土的鸮(圖二:2)頭部整體基本一致,而牛河梁這件鸮的“耳”與一般“玉豬龍”的“耳”又高度一致。
(2)原天津市文化局所藏一件紅山文化玉器(圖三:1、2、3),該玉器屬于較為典型的紅山文化“玉豬龍”。其額頭有皺紋似線條,實際不是表示豬的特征,紅山文化中有的“玉豬龍”額頭也有這一特征(圖三:4),這應該是表示鸮的額羽的。其有較為明顯的鼻孔,看起來很像是豬的鼻子,尤其在紅山文化中存在豬鼻子龍(圖四:1)和趙寶溝文化存在豬首龍(圖四:2)的情況下。如此則似乎視其為豬鼻子無疑了。但是仔細觀察,原天津市文化局所藏這件紅山文化玉神物的鼻子依然屬于一般“玉豬龍”的“水滴形”鼻子。其鼻孔造型明顯,這在紅山文化有的“玉豬龍”上也是如此(圖三:6、7)。另該件“玉豬龍”鼻子與一般“玉豬龍”比較,只是屬于鼻子的“水滴形”有突起較為明顯的部分以及(圖三:1.不是常見的略凹造型)鼻孔造形視覺上略微躍出了較為突出“水滴形”的一端罷了,實際上并未超越。另這一較為突出的“水滴形”與一般玉豬龍包括鼻孔及其延伸部分的“水滴形”還略有不同,就是較突出的“水滴形”更明確突出地表現(xiàn)了略鼓的鼻翼。
(3)恰好是原天津市文化局所藏這件紅山文化“玉豬龍”的“耳朵”與半拉山墓地玉鉞柄端玉飾神獸“耳朵”非常一致。再聯(lián)系臺北故宮所藏紅山文化鸮“耳”的造型,我們可以較為明確地認為,半拉山墓地玉鉞柄端玉神物之“耳朵”實際是紅山文化常見的“玉豬龍”“耳朵”的另一種較少見卻是很有特點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4)我們曾經(jīng)論證過,紅山文化“玉豬龍”(圖三:4-7)(三星塔拉、東拐棒子溝的“玉豬龍”為豬鼻子。另我們曾認為牛河梁“龍鳳珮”之“龍”首有揚子鱷特征,東山嘴“龍首璜”之“龍”也有揚子鱷的一些特征,但是現(xiàn)在根據(jù)我們在圖五的圖論看,牛河梁“龍鳳珮”(不代表陰陽,代表運送真太陽或及幻日的不同神物罷了)、東山嘴璜形玉器兩端的神物都具有較為典型的紅山文化“玉豬龍”(這類神物實際不包括豬的成分,這里是依常規(guī)稱呼,其它同)之重要特征:像圓形眼睛中間有“對頂三角形”,鼻孔及延伸部分為“水滴形”等。由此可知蘇達勒噶查特殊勾云形玉器兩側(cè)的龍首依然應是包括鸮與狗熊的成分,而不包括揚子鱷或豬。由此也可說明,良渚文化中龍形神物(鼻梁或其一部分及其上端臉的部分與鸮密切相關(guān))的嘴巴、鼻頭與豬有關(guān),而與揚子鱷無關(guān)。參閱圖五)之“耳朵”實際是鸮的面盤紋路帶,或及簇羽;神面眼睛附近及其以上部分也是鸮的特征;鼻子應該屬于熊類動物特征,嘴巴有可能屬于蛇類(少量小嘴巴,估計是制作原因使然,若不是制作原因的話,很像魚嘴。另外我發(fā)現(xiàn)“玉豬龍”的一個重要造型規(guī)律:凡是玦形完全斷裂的“玉豬龍”,嘴巴全在玦口以上,并且嘴巴上下顎完整;凡是玦口未斷的,有的玦口以上有上下顎,有的玦口以上只有上顎,下顎就借助龍尾玦口部分;一般情況下,前者多為抿嘴神獸,另一個為張嘴神獸。),于此,半拉山墓地這一玉鉞柄端神獸之“耳朵”也應是鸮的面盤紋路帶,或及簇羽,其眼睛也自然是歸屬于鸮。
該玉鉞柄端神物眼睛以下較為特殊,不像是一般“玉豬龍”那樣嘴巴較為扁平抿嘴或張嘴,而是抿嘴并略鼓,整個嘴巴與一般視覺的熊類動物較為相似。其鼻子的造型與一般“玉豬龍”似乎不一致,因為一般“玉豬龍”鼻子造型特別表現(xiàn)了熊類鼻子有近“水滴形”鼻孔及其延伸部分的細節(jié)特征,而半拉山墓地玉鉞柄飾神物只是表現(xiàn)了熊類鼻子非視覺特征,或者說把細節(jié)特征融入宏觀造型中了。
(5)牛河梁曾經(jīng)出土過一件雙神獸首玉器(圖六),有些學者認為兩端的神獸為豬,我認為是較為可信的,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其耳朵具有豬的特征,嘴巴也具有豬的特征,整體上是兩只方向不一的豬,這兩者及各自附近的一個圓形表示真太陽(中間的一個圓形)兩側(cè)的幻日由神豬運行,這類由神豬運行幻日的材料在凌家灘負八角形真太陽神鳥——雙豬為翅膀圖像及河姆渡殘瓦狀器物上的太陽大氣光象——兩側(cè)負圓形幻日神豬圖像中均有體現(xiàn)。半拉山墓地玉鉞柄端玉神物似乎與牛河梁這件三孔器中神獸的造型類似,但是從上述的討論看,兩者在“耳朵”、嘴巴等方面還是有明顯區(qū)別的。
綜合地看,該半拉山墓地玉鉞柄端玉神物包括鸮的部分和熊類神獸部分,與世界各民族神話神物的綜合多種物類成份的情況一樣。
半拉山該墓葬中還出土了另一件紅山文化常見的“玉豬龍”,其“雙耳”屬于紅山文化“玉豬龍”“耳朵”的常見造型,因此可以說半拉山這座墓葬兩件“玉豬龍”“耳朵”的造型代表了當時兩類造型風格。又,玉鉞柄端神物中有熊類特征,沒有一般“玉豬龍”之類蛇龍嘴巴特征,這也是其不同于一般“玉豬龍”的地方。
3.巫山大水田遺址曾經(jīng)出土過一件特殊玉器(圖七),發(fā)掘報告認為是鳥類,我認為應該更確切。宏觀上看,其實際與原天津市文化局所藏紅山文化神獸很像,不過在細節(jié)方面也確實有些差異。我認為其兩側(cè)的突出部分顯然是用于構(gòu)形的,該突出部分向后傾斜并且橫出一部分平面(參看圖七照片和側(cè)視圖,鸮的扁平面盤特征一目了然),高度符合鸮面自然特征,明顯是用來表示鸮的面盤的,該神物眼睛向后的斜上方造形應該是表示頭頂附近的面盤紋路帶或及簇羽的。另大水田這一玉器一面上最前端有較為明顯的刻畫跡象,應該是表示類似紅山文化“玉豬龍”之熊類動物的鼻孔和嘴巴的,這也利于說明其不是發(fā)掘者所述的單純鳥類,其與紅山文化“玉豬龍”類似,與太陽有關(guān),是鸮與熊類動物的融合,只是造型設計較為簡單拙劣罷了。
我們這樣認為還基于一個認識,即在巫山大水田遺址還出土了眾多與太陽大氣光象有關(guān)的石質(zhì)地器物,像其中有表示三光芒真太陽及其外暈(最可能是22°暈)的玉器,有表示暈及太陽光柱的石器,有同時表示太陽光柱、外暈及升降于光柱上的太陽神石器(參閱圖八、九)等等。
4.我曾經(jīng)論證說,紅山文化“玉豬龍”等與真太陽或幻日有關(guān)。這類動物綜合的設計理念是把具有迎送運送太陽或幻日、能生死復活、溝通天地、溝通生死能力或法力的重要物類疊加,以后還衍生出神祖崇拜思維和創(chuàng)造神像的實踐。半拉山紅山文化玉鉞柄端飾神獸也應具備這種神奇性,其與玉鉞的結(jié)合,表明在紅山文化神權(quán)統(tǒng)治型的社會中,實際也隱含著軍權(quán)影響力。
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中還有一些玉鉞出土(圖十),并且在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玉器中還有一件非常特殊的“玉豬龍”柄端飾(圖十一),其與半拉山玉鉞柄端飾神物非常一致,這說明類似朝陽半拉山的飾“玉豬龍”的玉鉞還應有一些。這再一次說明在紅山文化神權(quán)社會中,確實應該存在著次一級或從屬于神權(quán)型的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其借助神權(quán)或融合神權(quán)來應對客觀上需要以“實力”來定奪的事務,或使得神權(quán)得以切實履行和維護。良渚文化有一件玉鉞,其上飾有神鳥紋及神人獸面紋[現(xiàn)在看來,這類神人獸面紋,多數(shù)應是太陽神(有的具體場合可能是月亮神。月亮神者造型尤其是冠等應與太陽神類似,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月亮大氣光象雖然不像太陽那樣復雜眾多,并且視覺清晰度也有限,但是由于太陽月亮都處于天空主要神靈的地位,并且相輔相成,因此太陽有的光象月亮也應該有類似者,哪怕看不到或看不清。龍山文化時期玉器上的可以和月亮聯(lián)系的陰陽神人之女神,其羽翼裝飾等雷同太陽神人,也是這一道理),其與良渚文化中的龍紋(與紅山文化有關(guān))之間有時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造型和內(nèi)涵的相關(guān)性。良渚文化龍紋中常見有菱形,這既與鸮面的生物特征有關(guān),也與太陽大氣光象中的菱形可以擬合,不過整個神人獸面紋及龍紋與大氣光象有關(guān),但不是完全擬合的那樣],從軍權(quán)神權(quán)的融合角度看,與朝陽半拉山玉鉞是同性質(zhì)的。關(guān)于玉鉞的這一特點,李伯謙先生在前述論文中也已指出,他認為這也說明當時存在神權(quán)支配王權(quán)的社會狀況。
確實,中國古代軍權(quán)——王權(quán)、神權(quán)之間都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像中國古代不少玉鉞、銅鉞、銅刀上都與天、神、巫有關(guān)的圖像或扉牙[圖十二。圖中薛家崗單個彩繪石鉞之圖案(圖十二:7)與彩繪石刀圖案比較,不只是一個完整的圖像,其左右兩側(cè)還包括相應于多孔玉刀的話與另一個穿對應的彩繪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現(xiàn)象,可能在于表明一個彩繪鉞的延展性及其與其它彩繪石鉞的聯(lián)系性。具體來說在于表明多個互相聯(lián)系的太陽。其上的彩繪擬形太陽神鳥,又在一定程度上擬合太陽大氣光象]。它明確說明古代“君權(quán)神授”觀念的普遍和長期存在。當然現(xiàn)實中“君權(quán)神授”觀念的廣泛存在不代表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組織形式和運行模式就是神權(quán)統(tǒng)治式的,也有可能是軍權(quán)——王權(quán)以神的名義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古代的軍權(quán)——王權(quán)、神權(quán)之間存在關(guān)聯(lián)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任何文化甚至聚落,理論上主導其運行“規(guī)則”的核心中都存在這些現(xiàn)象或其部分,這兩者或三者是觀察整個考古學文化或聚落中整個“社會”的重要指標。從這些權(quán)利在社會中所占據(jù)成分的消長變遷來研究、比較考古學文化、聚落的文明狀態(tài)、文明演化和社會組織形成、發(fā)展、運行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必要甚至是必須的視角,因此對于早期文明的研究而論,“文明演進模式法”應和地層學、類型學、文化因素分析法一起,成為最基本的方法論之一。對于需要從總體和一定高度上更好地了解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組織和社會面貌的考古學學術(shù)目的而言,其也應是一種必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