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夢卓
【摘 要】《詩經(jīng)》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內(nèi)容反映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社會面貌?!对娊?jīng)》中所記的與漢民族有民族關系的少數(shù)民族有西戎、北狄、荊蠻、淮夷,本文通過梳理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征伐與被侵襲,結(jié)合戰(zhàn)爭對人民所造成的災難,分析《詩經(jīng)》對后世少數(shù)民族史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
【關鍵詞】《詩經(jīng)》;少數(shù)民族;民族史詩
中圖分類號:I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227-02
關于戎、狄、蠻、夷等少數(shù)民族的問題,在堯舜時代就有了。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記:“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衛(wèi),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盵1]。通過研讀,可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中所涉及的關于漢民族和戎、狄、蠻、夷的民族關系的處理主要為主動討伐與反擊侵襲。本文從這兩方面論述戰(zhàn)爭,探尋《詩經(jīng)》對民族史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
一、《詩經(jīng)》戰(zhàn)爭詩所見周與少數(shù)民族關系
(一)主動征伐
關于周公東征平叛的有《豳風·破斧》和《豳風·東山》。當時一些在淮水流域的小國即被稱為淮夷的一些國家相繼發(fā)生叛亂,周王朝的統(tǒng)治受到嚴重的威脅,周公旦東征的目的就是要平定叛亂,穩(wěn)定局勢?!对娊?jīng)今注》:“武王滅殷殺封,封封子武庚贊殷國,而令管叔、蔡叔、霍叔監(jiān)視武庚。武王死后,成王立。武庚、管、蔡及徐國、奄國等都背叛了周王朝。周公帶兵東征三年,才把背叛者征服,班師回朝。”[2]《詩經(jīng)直解》:“《破斧》,周公東征勝利后,兵卒慶幸生還之作。”[3]《豳風·東山》也是關于周公東征平叛?!睹娦颉罚骸啊稏|山》,周公東征也。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4]《詩經(jīng)直解》:“《東山》,周公東征三年而歸,歸士中詩人途中有感之作。”
《魯頌·泮水》關于魯僖公平定了淮夷,而后祝捷頌功的詩。據(jù)《左傳·僖公十三年》載,夏,僖公與齊桓公等諸侯會于咸,因為淮夷擾亂祀國的緣故,同時商量安定周王室。這可能就是該詩的背景?!对娊?jīng)今注》:“(《泮水》)主要內(nèi)容是魯僖公派兵征伐淮夷,取得勝利,群臣在浮宮報告戰(zhàn)功,淮夷派使者來進貢?!?/p>
《大雅·江漢》關于召虎討伐淮夷,勝利歸來后,得到宣王的厚賞,召虎作器以銘王恩?!对娂瘋鳌罚骸靶趺倌鹿交茨现?,詩人美之。”[5]《詩經(jīng)今注》:“這首詩是西周王朝的文人所作,敘寫周宜王命令召虎領兵征伐淮夷,取得勝利,因而冊命召虎,……召虎作笠,銘記其事。”
《大雅·常武》歌頌周宣王親征淮夷、徐戎?!对娂瘋鳌罚骸耙送踝詫⒁苑セ幢敝??!薄对娊?jīng)直解》:“《常武》,宣王親征淮夷、徐方凱旋之歌?!?/p>
(二)玁狁之患
玁狁之患(北方狄族的一種)是西周重大的威脅之一。周懿王時北方的玁狁勢力就已很大,他們和西戎一起交相侵暴中國。宜王時他們一度侵襲鎬京、豐京,直接威脅到了周王室的安危。《小雅·出車》這是一位出征的武士凱旋歸來所賦的詩,歌頌了周宣王派南仲平定四夷的功績?!昂蘸漳现?,玁狁于壤?!薄昂蘸漳现?,薄伐西戎?!薄昂蘸漳现伲N狁于夷?!薄对娊?jīng)原始》:“此詩以伐為主腦,西戎為余波,凱還為正意,出征為追述,征夫往來所見為實景,室家之思為虛懷?!盵6]《詩經(jīng)今注》:“周宜王時代,北方獫狁侵犯周國。宜王派大將南仲額兵出征,擊退獫狁勝利回朝。這首詩就是敘寫這次戰(zhàn)役的。”《小雅·六月》敘述、贊美宜王派尹吉甫北伐玁狁獲得勝利的詩“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薄伐玁狁,以奏膚公?!薄矮N狁匪茹,整居焦穫?!薄氨》カN狁,至于大原。”《詩集傳》:“玁狁內(nèi)侵,逼近京邑……宣王靖即位,命尹吉甫帥師伐之,有功而歸。詩人作歌以敘其事如此?!薄对娊?jīng)今注》:“這首詩敘寫尹吉甫奉周宣王的命令,北伐玁狁,獲致勝利的事跡?!薄缎⊙拧げ绍弧肥琴澝佬醯拇蟪挤绞迓受娔险髑G蠻(即楚)的詩。“蠢爾蠻荊,大邦為讎。”“征伐玁狁,蠻荊來威?!薄对娂瘋鳌罚骸耙送踔畷r,蠻荊背叛,王命方叔南征?!炙煅云滠囻R之美,以見軍容之盛而已。”《詩經(jīng)今注》:“西周宣王時代,大臣方叔領兵征伐楚國。這首詩便是敘寫此事?!?/p>
二、關于戰(zhàn)爭的后果
(一)戍卒思歸
《王風·揚之水》是一首寫遠離故土,戍守異地的士兵思鄉(xiāng)之情的作品。周代中葉,南方的楚國日漸強大,通過不斷殘食、兼并江漢流域的小國,將自己的勢力逐漸向北擴張。此時,與強楚為鄰的申國屢次遭到楚國(當時被稱為荊楚或荊蠻)的侵凌,與申國有著姻親關系的周王室此時已德衰勢微,號令不行,不得不征發(fā)境內(nèi)的人民到申國及臨近的甫、許戍守?!对娂瘋鳌罚骸捌酵跻陨陣?,數(shù)被侵伐,故遣徽內(nèi)之民戍之。而戍者怨思,作此詩也。”《詩經(jīng)全譯》:“周平王母家申國臨楚,數(shù)被侵伐。因遣戍守申,使人民家室離散,國人作詩諷之。”[7]《詩經(jīng)譯注》:“平王東遷洛陽,南方楚國強大,有并吞小國的野心。申、呂、許三國距王畿甚近,齒唇相依,平王派兵戍守??墒?,王都地小人稀,派去的兵士,沒有一定期限調(diào)換;人民怨恨思歸,就作了這首詩?!盵8]
(二)軍隊潰散
《鄭風·清人》背景如《詩集傳》所言:“鄭文公惡高克,使將清邑之兵御敵于河上。久而不召,師散而歸,鄭人為之賦此詩?!贝嗽娝宫F(xiàn)的就是高克的軍隊潰散前的情景?!洞呵铩らh公二年》:“冬,十有二月,狄入衛(wèi),鄭棄其師?!薄蹲髠鳌らh公二年》:“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詩經(jīng)今注》也說:“狄人攻破衛(wèi)國。鄭文公憎惡他的大臣高克,以防備狄寇為名命令高克領兵駐扎在黃河邊上?!髞磉@個軍隊潰散了,高克也逃亡去陳國?!?/p>
(三)女性之勇
《秦風·小戎》贊揚即使是婦女也有甘苦與共,眾志成城的戰(zhàn)斗意志和樂觀精神及謳歌她們同仇敵汽、慷慨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熱情的詩篇?!睹娦颉罚骸靶∪?,美襄公也。備其甲兵,以討西戎。西戎方強,而征戰(zhàn)不休。國人則矜其攀車甲,婦人能閡其君子焉。《詩集傳》:“西戎者,秦之臣子所與不共戴天之仇也……則雖婦人亦知勇于赴敵,而無所怨矣?!眅ndprint
(四)戰(zhàn)敗滅國
《鄴風·式微》這是一首黎國的臣子勸黎侯盡快歸國以圖復國重建的詩。春秋時,今山西省境內(nèi)的小國黎國,因遭受赤狄潞氏的侵犯,黎侯被迫放棄家園,逃到衛(wèi)國避難?!睹娦颉罚骸啊妒轿ⅰ罚韬罡C于衛(wèi),其臣勸以歸也?!薄对娂瘋鳌罚骸芭f說以為黎侯失國而寓于衛(wèi),其臣勸之曰:‘衰微甚矣,何不歸哉?我非以人君之故,則亦胡為而辱于此哉!”《鄴風·旄丘》寫黎國流例的臣民乞求衛(wèi)國援助復國無望時所唱的詩?!睹娦颉罚骸埃盖穑?,責衛(wèi)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衛(wèi)。衛(wèi)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黎侯臣子以責于衛(wèi)也?!薄对娏x會通》:“前篇勸黎侯,此篇責衛(wèi)伯,合觀之其義乃備?!盵9]據(jù)《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最后滅掉赤狄潞氏,重立黎侯,使之得以復國。《鄘風·載馳》該詩的背景是公元前660年冬,赤狄人侵衛(wèi)國,衛(wèi)國軍隊大敗,衛(wèi)懿公被殺,敗逃的衛(wèi)國軍隊在宋國的幫助下暫時棲身潛地。緊接著剛迎立不久的新君戴公又去世。許穆夫人,本是衛(wèi)國國君的女兒,后來嫁給許穆公為夫人。她激于家國之難,想歸吊衛(wèi)侯,由于種種原因而不得,故作此詩。此事《左傳·閔公二年》有載?!对娊?jīng)今注》:“狄人攻破衛(wèi)國,殺死衛(wèi)懿公,衛(wèi)人立戴公於曹邑。不久戴公死,衛(wèi)人以立文公。……這首詩就是敘寫文公遷都放楚丘后建宮室,經(jīng)營桑田等事?!薄锻躏L·黍離》是一首悲嘆周室夜亡,寄托哀思的作品。公元前770年,西方的犬戎攻破鎬京,殺葬周幽王,西周遂亡。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邑,建立東周?!睹娦颉罚骸啊妒螂x》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被,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薄对娂瘋鳌罚骸爸芗葨|遷,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仿徨不忍去,故賦其所見黍之離離……”
三、《詩經(jīng)》對后世民族史詩的影響
“五四”運動以來,學術界普遍認為《詩經(jīng)·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是周民族的史詩,記述了從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創(chuàng)立者武王滅商的歷史。其中《綿》:“肆不殄厥慍,亦不損厥問”,贊及文王平定夷狄?!痘室印?;“帝遷明德,串夷載路”贊及太王打退昆夷。這兩首詩明確提及了漢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事,將文王、太王視作擁有偉大功績的領袖,可以看做是中國文學早期英雄史詩的雛形。后世大家所熟知的少數(shù)民族英雄史詩藏族《格薩爾》、蒙古族《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瑪納斯》都將戰(zhàn)爭、反抗作為重要內(nèi)容,并且將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作為英雄主人公人物形象來進行描寫創(chuàng)作。
從內(nèi)容上看《詩經(jīng)》中的戰(zhàn)爭詩和史詩主要著力于描寫場面和抒發(fā)感情,后世的民族史詩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從形式上看《詩經(jīng)》作為配樂而唱,和歌而唱的作品,對少數(shù)民族史詩多為說唱體也有很大影響。
參考文獻:
[1]韓兆琦譯注.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41.
[2]高亨.詩經(jīng)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陳子晨.詩經(jīng)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4]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
[5]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袁愈安譯詩.唐英堯注釋.詩經(jīng)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8]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吳闿生.詩義會通[M].北京:中華書局,19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