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溪的冰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老卓的日式料理店非常受歡迎,高檔辦公區(qū)的白領(lǐng)們喜歡來這里,借助美食與美酒撫慰自己壓抑、疲憊的心,自我療傷。眾多人生故事在這里上演,消散,開始新的旅程。賀涵每每在人生的重要時刻,都會去海邊尋覓好食材,然后在最佳時段享受它們,他職場精英的前半生,與美食密切相關(guān)。
我的身邊,也有一位這樣的女老卓,她不開店,但她會定期舉辦各種特色主題飯局,邀請友人、同事、陌生人,甚至是競爭對手參加,每月一次,堅持多年。
她是一位漂亮的女士,我稱她為小萍,90后及00后們則稱她為萍姐。
小萍由于生二孩辭職在家兩年多,再出來工作時沒什么競爭優(yōu)勢,便選擇了入職門檻低的保險行業(yè)。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在城市沒什么人脈,做保險幾乎寸步難行。但小萍從小就喜歡美食,便忍不住想:我能不能發(fā)揮自己的廚藝優(yōu)勢,來建立人脈開展業(yè)務(wù)?可是,無緣無故請別人吃飯怪怪的,再說朋友就那么幾個,請來請去意義不大。思前想后,小萍決定策劃一些有意思的飯局,這樣說不定能吸引新朋友,擴大人脈。
那時正要過中秋,小萍想,肯定有不少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回家,何不策劃一個家傳菜的飯局呢?每人提供一道家常菜,大家一起共享,如果不愿做或不會做,可以把菜名告訴小萍,由小萍從網(wǎng)上下載菜譜來做,但主要食材最好還是自己帶。小萍把詳細(xì)的策劃方案發(fā)到了朋友圈,又委托幾位朋友發(fā)到他們朋友圈,然后忐忑等待。
好消息不斷傳來,竟有10多位新朋友報名,大多是異鄉(xiāng)人,也有兒女在外而獨自生活的老人。有的做了酸菜魚,有的做了地三鮮,有的做了蒜香排骨,有的做了辣子雞,有的做了龍井蝦仁,有的則是簡單的蒸雞蛋,但加上了媽媽從家鄉(xiāng)寄來的窖藏石灰泡的水。一位老奶奶做了兒子最喜歡吃的紅燒肉煨雞蛋,大家?guī)退牧苏掌l(fā)給她遠(yuǎn)在澳大利亞的兒子,小伙子在那頭哽咽著對大家說謝謝。小萍則做了她最拿手的雙色魚頭,這是爸爸傳給她的,對這次活動她本來沒信心,但做這道菜時,她想起爸爸,自信就一點點上來了。那頓家常菜飯局,讓小萍一下子多了好些朋友。
第二個月,小萍組織了另一次飯局,這次的主題是“影視劇里的美食”,方式跟上次一樣。有了上次的好效果,這次參加的人更多了。半天下來,呈上桌的有《天下無賊》里的烤鴨,《還珠格格》里的叫花雞,《北平無戰(zhàn)事》里的獅子頭,《滿漢全席》里的脆皮干炒牛河,《蠟皮小新》里的年糕紅豆湯,《小森林·秋》里的糖煮板栗,《重慶森林》里的廚師沙拉,《落魄大廚》里的蒜香意面等等,有位喜愛美食與電影的大叔竟然帶來了《食神》里的佛跳墻,頓時驚艷全場。
漸漸地,小萍將飯局的地點從自家發(fā)展到一些帶有廚房的特色民宿,費用AA制,春秋季節(jié)有時會選在野外,主題不時變化,如“品春宴”、“旅行中的美食”、“拿手菜”、“素食宴”、“愛人菜”、“面包宴”、“燒烤宴”等,參與者越來越多。
美食與美酒下肚,大家暫時放下工作壓力,暢所欲言,說到情真處,甚至有淚流下。有人在這里找到愛人脫了“單”,有人在這里遇到生意上的伙伴,有人在這里得到安慰與鼓勵……組織者小萍成為大家心目中值得信賴的朋友,大家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支持她的工作,小萍逐漸從一個小小的業(yè)務(wù)員做到年薪40多萬元的綜合主管。
而對小萍來說,借助飯局發(fā)展業(yè)務(wù)已不重要,她覺得最大的收獲是在飯局上閱到無數(shù)的人生故事,喜歡上了默默的傾聽與適時的勸解與鼓勵,從而迷上心理學(xué)。她在工作之余努力通過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考試,在飯局上,不再僅僅是一個組織者,還是大家的心理治愈師,而大家的故事又為她成為一名好的心理咨詢師提供了充足的實戰(zhàn)機會,并且逐漸有不少媒體和心理咨詢室邀請她作為常駐心理咨詢師。
小萍說,是主題飯局改變了自己,盡管現(xiàn)在很忙,她還是會每月定期舉辦,和大家一起成長得越來越好。
編輯/張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