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點評/王中翼(長沙市雅禮中學)
接受·陽光
本期點評/王中翼(長沙市雅禮中學)
一縷從太陽出發(fā)的陽光八分多鐘抵達我們的肌膚的時候,我們或是不自知地接受了它,或是暢快地感受它的好意;一件足可以挫敗人的意志的事擺在我們跟前的時候,我們也許內(nèi)心里是拒絕接受的,在行為上又還是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也會有拒絕接受美好的時候,那可能是還沒有準備好吧。所有美好的接受,都因為有愛;有愛的接受,才會真正充滿陽光。
《十幾歲》2017年10月主題征文“接受”,學生們打開記憶的盒子,用筆勾勒那些學會接受的故事。
文/肖葉妮(邵陽隆回二中八年級160 班) 指導老師/劉劍
鄉(xiāng)村的小道上,還殘存著寬窄不一的裂縫,這樣的小道已經(jīng)沒有人走動。傍山的地方,新修了一條水泥路,村里的人們現(xiàn)在選擇抄這條路回家。這條路在一個拐角的一株菩提樹下拐個彎,即到村里一位女孩的家。菩提樹已無葉子,好些枝條已斷裂。
這里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男人砍伐些山里的樹賣錢,女人們就在家喂豬。早些日子,地震撕碎了人們本就貧窮的生活。
這個女孩的家在土坡上。地震先是撕開了她家堂屋的土質(zhì)地面。屋后坡上的土方滾落下來,直接擊穿豬圈的墻。當時,她的父親正在坡上砍些柴火,母親正提著一籃子豬菜進豬圈。土方填滿了這里,她的父母也埋在了里面。
官方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這個村里兩個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
這個女孩早兩年已經(jīng)初中畢業(yè),后來輟學了。她面容姣好,亭亭玉立。她的父母曾這樣盤算她日后的生活;她顯然在大城市攬不到體面的活,不如就在這村里學著喂豬。村里好幾戶人家早就想收她做兒媳了,她不妨等個三五年挑一戶好人家嫁了。
變故太大。她的一雙父母過世,她所住的那處土磚房還沒能修繕好。女孩性情也變了。她將自己鎖在一間并未倒塌的房子里,不出門。窗戶可以推開。屋外有人經(jīng)過的時候,她會朝窗外看看。若是哪家父母帶著孩子一起經(jīng)過,她會朝窗戶外扔石子。村里人不解,也見她可憐,便不理睬。
“我讓你們這樣一家子人整整齊齊在這里走”,她扔完石頭,會自己喃喃地責罵一句。聲音并不大。她嘟噥完,就退到另一扇窗,瞅向屋外的那個拐角。她猜,那株菩提樹怕么也已經(jīng)死了,沒見一枝一葉從拐角處探個頭出來。她似乎在尋找安慰,“你不是命也不好嗎?”
小山村里的人漸漸恢復了元氣,又開始了平靜的生活。倒是這個女孩子的變化,總會讓這個村子里時而雞犬不寧。這女孩并未做更多出格的事。只是,村里人跟她一家本就熟悉,年長的人也是看著她長大的,總擔心著她的境況。
女孩的門前每隔一兩天,會堆上幾個大南瓜,或者是辣椒、白菜。村里哪家殺了豬,會砍一塊肥瘦兼有的五花肉裝在菜碗里,放在她家窗臺上,敲一下窗,然后離開。女孩起先碰都不去碰。幾個月后,她開始照單全收了。她不勞作,哪有吃的呢?
這是一年后的一個晌午。這天也是她父母的祭日。她帶了把小鋤頭,準備去父母親的墳上鋤草。雨滴輕輕盈盈地落在池塘中,水面上滿是淺淺的酒窩。那墳也得繞過那株菩提樹。她抬頭覷見了樹上那繁茂的枝葉。原來,這株樹活過來了。
小山村被雨洗凈。女孩伏在父母的墳前許了個愿,爾后去了村里那戶總是給她送肉的人家。那天,那戶人家在紙上寫了個地址,遞給她。這個地址寫的是沿海一個城市的一家工廠,工廠的老板年長她五歲,也是這個村上的。
點評:文章以菩提樹的復活象征女孩的新生,構思較新穎,聯(lián)系自然。女孩因地震災害導致家破人亡,心理承受巨大打擊而陷入精神困境之中,失去了正常人的性情和生活。是什么讓女孩獲得新生的呢?表面看是菩提樹的復活給了她啟示和鼓勵,但究其實,是鄰居、村民給她的關愛、溫暖和幫助。她由排斥鄉(xiāng)鄰,到接受他們的幫助,她的心扉也由此逐漸打開。當菩提樹枝葉繁茂的時候,她也涅槃重生。她接受了現(xiàn)實,更接受了人間溫情;而善良的人們始終沒有拋棄她,最后還給了一條新生活之路。
文/闕晶榮(瀏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指導老師/肖牡
至夏必須得接受這個事實。
她左臉下方生了一個小紅瘡,起初她沒有在意??赡羌t瘡周圍卻一天天在泛白,成了一個與她略黑的臉蛋對比鮮明的一個白斑。
“我媽媽說了,你那是白癜風,會傳染的,你快離我遠點!”她的同桌冬子斜著眼,作惡心狀地跟她說。冬子是班上的搗蛋鬼,每次換座位時班上的同學都避之不及,但他看準了好欺負的至夏。兩者同桌已一年。至夏表面上雖很溫和,但打心底里不喜歡也從未接受這個討人厭的同桌,就像班上大部分同學一樣。
至夏聽完冬子的話,有些恍惚。她不知道什么是白癜風,也不知道該找誰幫忙,畢竟父母早已過世。她摸著臉上的白斑,恐懼一層層地涌上心頭。她“嘩”地起身,跑出了教室。冬子看著她單薄的背影,心里一瞬間有些慌張與歉疚,但嘴上仍不放松,“不是你自己要跟我說的嗎?”他悻悻地摸摸頭。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個夢想,每根刺昭示著一種現(xiàn)實。她對著鏡子沉默地流淚,鏡中少女的眼神里透出絲絲憤恨與悲哀。她心上的白斑依然堵在那兒,隱隱作疼。
不知為何,自那天以后,每天午休時白斑那都會微微地癢。她不敢去抓,只希求白斑不要越長越大。
那天放學了,至夏漫無目的地走著。她望向天空,天空中陰沉的云相互推搡著,擁擠著,卻連一滴雨都擠不下來,就像一大群餓死鬼,在空中伸出臟亂的手,向大地討要著吃食。她還不想回家,因為即使在家,她仍舊孤單一人。
她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來到了學校后方的小花園。她默默坐在臺階上,手指揉搓著那塊白斑。突然間,她似乎看到了一塊白色,不,是好多塊白斑,是那棵樹。她起身,走到跟前,用手摩挲著粗糙的樹皮,“看來,你也和我一樣??!”她苦笑著,愛憐地撫摸著這棵滿身“白斑”的樹,就像在撫摸她自己。忽一抬頭,一塊掛在樹上的銘牌映入眼簾,金色的五個大字“接受不完美”晃了她的眼。憑什么接受?大樹,你接受你的白斑了嗎?她抿著嘴角,倔強地抬頭望著樹,仿佛在與它對視?!班坂袜坂汀钡捻懧晞澠萍澎o的天空,一只鳥沖向樹葉叢中,驚起了一樹的小鳥。她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棵樹上竟然有幾十只小鳥在棲息!雖是這樣一顆“不完美的樹”,卻以包容的心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了鳥兒的歡聲笑語。這棵大樹,它剛才的回答是肯定的,它很幸福。眼前之景沖擊著她的心,她接受,或許沒那么難?她仰起頭,瞇著眼睛,輕輕地笑了。
至夏想起來一句話,“冬天從這里奪去的,春天會交還給你?!彼ズ芏?,她不想再糾結(jié)了,最簡單的解脫是接受。她接受了她那無法抹去的白斑,但她心上的白斑,已漸漸褪去。此刻,她站在風中,風從她的耳邊呼嘯而過,她的心情很舒暢。
點評:小作者以生動細膩的文筆,出色描寫了至夏走出心理陰影、戰(zhàn)勝自我、重回自我的心路歷程。孤苦無依的至夏,因為臉上的白斑,在搗蛋鬼冬子的無心“恐嚇”之下,“恐懼一層層地涌上心頭”,竟至于成了她的一塊心病,以至于“隱隱作疼”,進而感到臉上“微微地癢”。后來,她偶遇一棵滿身“白斑”的樹,先是同病相憐,繼而從這棵樹得到感悟和啟示,從樹的坦然與包容中汲取了精神的力量,嘗試接受現(xiàn)實,而“她心上的白斑,已漸漸褪去”。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是文章最大亮點。其次文章借“白斑”組織行文,一語雙關,一線貫穿。再次,文章善用修辭,語言生動,富有文采。特別是比喻和擬人的運用,不但描摹貼切傳神,而且還巧妙借以表情達意,富有韻致??傊@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上乘佳作,可圈可點。
文/陳逸朵(麓山濱江實驗學校C1703班) 指導老師/馮湘艷
父親每天都回家,與我在同一屋檐下。只是,這些年他都沒有找到做父親的感覺。
他在幾十公里外的瀏陽上班,天還沒亮就出門了,夜深了才回來。他回家或者出門,我都是睡著了的。我們說不上話。
其實,我曾試著在夜里等父親回來。那時候,我才七歲。已經(jīng)是夜里十點,我靠在床沿上讀一本書。燈罩已經(jīng)發(fā)燙,那長長的燈管滲出一線線焦味。我不知不覺間,就順著床頭靠背滑倒在床上,書本在腰腹下壓了一整夜。第二天我醒來,頸脖疼痛。我照樣沒見著父親。后來,我干脆不等了。
也并不是完全見不到面。譬如,周末的時候我可以晚睡晚起,所以晚上的時候也能與父親見上一面。父親怯怯地,只問我的學習情況。我等著他問我第二天到哪里去玩一下。他沒問。我面前這個人,似乎挺陌生。電影里出現(xiàn)過不少父親的形象,相形之下我眼前這位真的蹩腳,連逗我開心都那么難。我在電影里也看到過這樣的橋段,兩位母親聊天,一位說:“他還沒有找到做父親的感覺?!备赣H會不會也是這樣的階段。
母親是個年輕漂亮的女人,脾氣性格又好。這幾年,母親全權負責我的學習生活。我在學校參加演出活動,母親會抽時間到我班上來,給女生化妝。同學們以及一些家長,都認識我的母親了。一些需要家長參與的事情,我不指望父親參加。我與母親形同姐妹。那時的我快樂,成績也不差。
我十二歲那年,父親調(diào)回市區(qū)工作,結(jié)束了早出晚歸的生活。第一個晚上,他進了我的書房。他說,學習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計劃。我說,好。父親突然對我的學習特別上心,拿出紙和筆,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他邊寫邊點頭,對自己一臉的滿意。灼人的燈光下,父親那張臉輪廓分明,表情極嚴肅。我在想,他肯定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過幾天這張計劃表會跌落出他的記憶。這也是我所期望的,父親的介入,將會把我已習慣的方式改變的。
第二天,父親早早在客廳等我,準備送我去上學。之后的日子里,我在老師辦公室遇到了父親,他正在找班主任和數(shù)學老師聊天。在夜里,父親就坐在我的旁邊,守著我做作業(yè)。顯然,這與母親的做法不一樣。母親讓我獨立完成,讓我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我私下里找到母親,央求母親接送我。在這件事上,父親不退讓,每天跟一個趕鸕鶿的漁民一樣守著我。我們僵持起來。父親仍然沒有找到做父親的感覺。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小學畢業(yè)前的一次親子游活動上。那時弟弟四個月,母親得守著喂奶,我默許了父親參加我的班級活動。那個活動叫“爬樹”比賽,家長當“樹”,誰家家長的身上能掛起的孩子最多,誰就能贏。父親身上掛了十一個人,他臉漲紅了,脖子上青筋冒出。我贏了。父親退到人群外,一次一次用手掌刮掉額頭上涔涔冒出來的汗水。那件T恤衫已經(jīng)濕透。那一瞬間,我對他的抗拒降到了一個低點。這之后,父親跟我說的一些話,也中聽些了。他跟我說,不用跟別人比較,要跟過去的自己比較,每天都在超越,就是最好的狀態(tài)!他還為我寫了篇題為《女兒,你應該讀這樣子的中學》的文章。文章里這句話我一直記得,你的能力是不能用試卷和分數(shù)來衡量的。
我已經(jīng)記不起在哪一次我主動接受了父親。時間上大概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也許是我主動扯著他的手,讓他送我上學,也許是我喊他張開嘴巴,塞一塊棉花糖到他的嘴里。這些其實已經(jīng)不重要了。父親在我身邊,這才重要。
點評:人們常說父愛如山,父親的愛深沉內(nèi)斂。它更多的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動、用默默的付出來表達。文中的父親大概也是這樣一個形象吧??墒沁@樣一位父親,十幾年“都沒有找到做父親的感覺”,嚴格說來,是女兒沒有給她做父親的感覺。父親在外地工作時如此,父親回到身邊時還是如此。然而父親一如既往,無怨無悔。文章以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自己從抗拒到接受父親的過程的描述,刻畫了父親的感人形象,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
文/鄭紫瑩(長郡梅溪湖中學G1507)
倘若不是越國被滅,勾踐恐怕還會和以前一樣,無所作為。這是一個生活的強者,這個曾經(jīng)的一國之君接受了滅國的恥辱。吳王夫差讓他住破敗的石屋子,安排他喂馬,差遣他拉馬。他俯身干了這些粗活。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另一個人項羽,在垓下中了劉邦的圈套。他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項羽這樣的將領,居然當著士兵的面大哭了一場。項羽的哭腔里,就顯然少了接受失敗的勇氣。劉邦則老練多了,他胸口中箭,輕描淡寫說只是傷了腳趾,以此穩(wěn)定軍心。
其實,項羽是可以成霸業(yè)的。楚地的百姓支持他,麾下兵馬強悍,大臣足智多謀。項羽如果舍得下面子,渡河過去,尚且有卷土重來的機會。烏江邊,他接受不了他所認為的那份屈辱,一把幽幽寒鐵結(jié)束了一身錚錚鐵骨。有說法是,他相信這是老天要他亡,接受天命。這種開脫顯然立不住腳。
且不談史上這些在霸業(yè)的路途中搏殺的人。里約的海風裹挾著濕熱,漫上殘奧會的賽場。賽場上擺著一張輪椅,輪椅上坐著的這個人叫扎納爾迪,一名老將。助理抬著他坐進賽車。馬達聲轟鳴,排氣管吐出一股股熱浪。扎納爾迪同許多年輕的賽手們在場上奔馳著。賽道兩側(cè)的壁壘,阻遏不了他在彎道劃出那輪絢麗的弧線。
在那次賽事后,扎納爾迪的傳奇故事再次見諸報端。早在1997年,他開始了他的賽車生涯,包攬各項世界大賽的冠軍。2005年,他在一場車禍中失去了雙腿。人們以為這位明星將會坐在輪椅上,默默地度過余生。醫(yī)生也告誡他,年紀不小了,身體條件已經(jīng)決定了他不能重回賽道。他不信,參與了高強度的肌肉拉伸訓練,又量身定制了適合自己的賽車。他重新站上了領獎臺。
扎納爾迪曾說過,“當你在人生最低谷時,你抬起頭,用手觸摸藍天,這種感覺是特別好的?!?/p>
我常在假期去大山里走動,偶爾遇見橫躺在山坡上的松柏樹。它只有幾條根須還扎在泥土里。它的身軀太長了,沒有人去扶起它。它就靠著那幾條根須,吸取養(yǎng)分。松柏的頭頂上,照樣蒼翠,還生出了新枝。接受命運的安排并不等于屈服于命運。草木也在山野間,講述著“接受”的故事。
點評: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為了闡明論證這個道理,作者首先用勾踐復國的事例正面揭示題意,然后比較詳細地敘述了項羽的故事,從反面切入,與勾踐的事例形成鮮明對比,批評了項羽自甘失敗屈服于命運的行為,批駁了為他開脫的“天命論”。接著作者從歷史風云中回到現(xiàn)實,用殘奧會的賽場傳奇英雄扎納爾迪的生動事例進一步加以論證。然而作者意猶未盡,再輔以山間的松柏的比喻。最后以“接受命運的安排并不等于屈服于命運”回應主旨。全文內(nèi)容充實,事例典型,語言比較簡練,且不乏文采。
文/尚子琳(長沙市南雅中學高1512班)
我很喜歡去鄉(xiāng)下的外婆家。遠山橫疊,清霧繚繞也掩不住它的輪廓。湖水的色澤倒是會讓魚兒迷航。如果說城市的音韻是一部大型的交響曲,華麗厚實,那么鄉(xiāng)間便是如山間之明月升起而來的小提琴夜曲,溫柔淡雅,隨風潛入你的夢鄉(xiāng)。
清朗的夜晚里,鄉(xiāng)下家家門前的燈籠點亮,天空中星辰也出來了,一閃一閃,數(shù)也數(shù)不完。我和外婆會躺在竹椅上,抱著井水冰鎮(zhèn)過的西瓜。外婆輕揚蒲扇,細說軼事,悠然清閑。此時,風來的路線千萬種。
我想,這何嘗不是自然的饋贈。在山中,在水中,在雨霧中,我們總能接受到自然吹來的風,輕輕的,似羽毛的輕柔。
南下,我來到了清邁的夜間動物園。園區(qū)里,十幾只小鹿棲息在草地上。這里小鹿雖不及奈良的小鹿活潑頑皮,但依然可愛不失靈性。我們買了一些食物,坐上了敞蓬的游覽車。在黑夜中的一次旅途中,我們看見了山羊,望見了鴯鹋高傲地伸長脖子,河馬張開了奇大無比的嘴巴,還有白虎、公牛、斑馬、麋鹿和螢火蟲。
那些小鹿們眸子清亮水靈,一個個擠著腦袋,湊在車旁,眼巴巴地望著人們手中的胡蘿卜。還有那長長脖子的長頸鹿,也有著銅鈴般的大眼,“粗獷”的鼻孔。長頸鹿伸出紫色長舌頭,來卷襲我們手中的食物。
我們向往自然,希望與可愛的動物們和諧相處,但現(xiàn)實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記得有次看新聞,柬埔寨一只名叫LUCK的大象,因終年載游客,過度勞累而死。其實在泰國游玩時也有騎大象的項目。我們坐在大象上,領象人坐在象脖子上,拿著像鋤頭一樣的長棍敲大象的頭。那些大象每天載十幾撥客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鎖在鐵籠中的雄獅,被腳鐐鉗住的大象,還有藏在水族館深水池中孤獨的海豚……
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人類總是用最殘忍的方式來相處。風來的路線千萬種。也許,過多的人接受了這樣殘忍的方式。
點評: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這不光是哲學家、生態(tài)學者需要思考的事情,更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認真思考。作者著眼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先描述了自己在鄉(xiāng)下外婆家親近自然、在大自然的無私饋贈中悠閑詩意、其樂融融的生活,接著描寫了人類對動物、對自然種種不友好甚至殘忍的相處行為,在對比之中彰顯題旨,啟發(fā)人們反思對待自然的方式,以期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文/向雪兒(長沙市一中高2017級12班) 指導老師/呂斌
都說沒經(jīng)歷過孤獨的人,靈魂都是殘缺的;沒接受孤獨的人,都是幼稚的。
起初我是不信的。初三那年轉(zhuǎn)學我才懂得: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那是我第一次嘗到孤獨的滋味。身邊的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沒人愿意放慢步子放棄自己的前途來等你,與你并肩而行。她們干什么都很快,在用一切時間來學習。同她們在一起,氣氛的壓抑讓我窒息。那些企圖融入她們的日子里,我一直都像站在玻璃之外,看著她們,互不理解,更無法融入。
孤獨讓人恐懼,沖我張牙舞爪。在我一個人抱著書本走過教學區(qū)時,它瘋狂蹂躪我柔弱的靈魂。我叫,我喊,我怕。
我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因為我發(fā)現(xiàn)學習可以成為精神上救贖我的伴侶,替我驅(qū)趕那黑色霧團。我將學習填滿了我所有的時間,孤獨開始減少出現(xiàn)的頻率。但偶爾,在我一個人去食堂、一個人往返于寢室教室之間時,它還是會出現(xiàn),咧著丑陋的嘴角。我已經(jīng)沒有像最初那么害怕孤獨了,但恐懼還在,曾經(jīng)因為對它過度恐懼而形成的疤也還在,只是變成了心臟不起眼處的一只小黑蟲。在面對它時,那只小黑蟲便開始啃咬我的心,痛感悄悄涌起,淌過全身,冰冷了手腳。
屬于初三的十個月一晃而過,終于到了漫長的暑假。同闊別一年的玩伴再次相遇,身邊又再次熱鬧起來。我沉浸在與友人的喧囂之中,而孤獨似乎在我沒留意之時悄然消失了。偶爾,我的心中竟悵然若失。對,是孤獨讓我作息有規(guī)律,不再耽誤時間;是孤獨讓我被迫與學習相伴,最終收獲了滿意的成績;是孤獨讓我遠離喧鬧,遠離無關緊要的人和事……我現(xiàn)在想念它了,可它會回來嗎?
暑假過去,我念高中了。
那是一天中午,朋友讓我先去食堂。她還要留在教室學習。我應了一聲,抱著書離開教室。當踏上那條校園小徑時,我突然嗅到了一絲熟悉——是它,我抬起頭,無人的路上,孤獨正站在我身前。
它明眸皓齒,站在那里對我微笑:“你看,我回來了?!?/p>
我又開始過起與孤獨相伴的日子。但這次不同,是我主動拒絕融入那些喧囂的朋友圈子,那些如今看來甚是幼稚的社交圈子。我偶爾也會同她們一同玩樂,但也可以很快地回到那片只有我和孤獨的地域。我有了大把的時間干自己想干的事,不會因為很多沒意義的熱鬧而消磨時間。
都說沒經(jīng)歷過孤獨的人,靈魂都是殘缺的;沒接受孤獨的人,都是幼稚的。而如今,我算是信了。
點評:文章以對孤獨的認識變化為線索,敘述了自己從嘗到孤獨——害怕孤獨——驅(qū)趕孤獨——想念孤獨——找回孤獨——接受孤獨的過程,闡明了孤獨對于自己個人學習和成長進步的特殊意義和作用,以此印證了“沒經(jīng)歷過孤獨的人,靈魂都是殘缺的;沒接受孤獨的人,都是幼稚的”的道理,現(xiàn)身說法,富有啟發(fā)性。文章前后呼應,首尾圓合。語言準確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特別是將孤獨人格化的描寫獨具風格:它先是齜牙咧嘴,“沖我張牙舞爪”的瘆人形象,后來卻是“明眸皓齒”對我微笑,先抑后揚,并巧妙借以渲染烘托出自己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
文/周逸菲(長沙市一中高2017級05班) 指導老師/黃婷
凜冽的寒風鉆進我的褲腳,一陣冰涼襲上心頭,凍結(jié)了我心底泛起的波瀾。我呆呆地看著開來的客車,被父親拉上了車。客車啟動了,發(fā)出“呼哧呼哧”的喘氣聲。過世的外婆,是去歇息了吧。
我不知道我是怎樣到了外婆家的。外婆那瘦弱的身子,安詳?shù)靥稍谖颐媲啊N也耪嬲庾R到,那個會編籃子的外婆已經(jīng)去了天堂。母親跪在床邊,這幾天她憔悴了許多,頭發(fā)也沒有梳理過,雙眼紅腫。她用嘶啞的喉嚨對我說:“孩子,來,跟外婆說說話,說說話……”接著,她聳了聳鼻子,“媽啊,她怎么就,怎么就……”我哽咽起來,緩緩跪下,什么話也說不出,只覺得心里難受,雙腿無力極了。
“大概是她生前做了善事,老天讓她沒有痛苦地走了?!薄笆前?,說走就走了呢,她從前從來都不麻煩別人!”我撫摸著外婆粗糙的手。那雙手上,老繭無數(shù)。她這雙手養(yǎng)育了五個兒女,干過無數(shù)粗活。
那雙手上有一股煙熏味,淡淡的,很好聞。因為每到臘月,外婆總會燃糠,熏些臘魚臘肉,把魚肉熏黃。這雙煙熏了的手,贈予我們的是有些獨特香味的臘味。
那雙手上有菜的清香。外婆家有兩個菜園。兒女們都勸她別種了,去城里享享清福,可是外婆閑不住。她說:“城里的屋子根本施展不了拳腳,不做點事過不得?!眱号畟円仓缓糜芍?。外婆把她的菜園打理得整齊美觀,有橘子樹、辣椒、白菜、涼薯……以至于我們每次到外婆家,都是滿載而歸。而現(xiàn)在,那些菜,似乎也跟著外婆一起沉寂了,在風中低下了腦袋,悲傷著……
外婆的手上還有紅薯皮的味道。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吃到過那樣美味的紅薯皮了。以往每年,吃外婆做的紅薯皮是最享受的事情,薄薄的,軟軟的,又不失嚼勁。紅薯皮里總會放入自制的辣椒,甜中帶辣。這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式。
還有外公最愛的糍粑,父親喜歡的剁辣椒,母親總要吃的壇子菜……外婆這一生都為了丈夫、兒女們操勞著。我站在風里,回想著。
天空已是雨霧蒙蒙,天與地已經(jīng)沒有了界限。我任由如針般的雨絲打在臉上,刺在我心里,希望淚水可以隨風飄進雨里。逝者已矣,我們只能接受。
點評:生活中總有一些我們明知遲早會發(fā)生、但一旦來臨卻難以接受的事實,總有一些我們不愿意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比如本文所寫的慈愛勤勞的外婆的離去。驚聞噩耗,一時難以置信,茫然失措,文章一開始就形象地描寫出了自己無比震驚和悲痛的心理,也由此暗示了外婆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為下文的回憶做了鋪墊。下文則特寫了外婆那雙“粗糙”“老繭無數(shù)”的手,并巧妙地借此展開回憶,通過那雙手上的“煙熏味”“菜的清香”“紅薯皮的味道”等,以點帶面,寫盡外婆勤勞奉獻的一生。全文首尾呼應,穿插自然,文筆流暢,感情真摯。
文/彭欣怡(湖南師大附中高新實驗中學1601班) 指導老師/黎劍鋒
有這么一個女孩,叫顧林澤。
她相貌平平,成績一般,性格說不上好,又非常要強。她看似也沒有什么煩惱。
她叫顧念卿。
顧念卿自認為在別人眼里,她一直就是自信的、要強的、成功的。殊不知自己早就被當作冤大頭被別人逗著玩。
“哎喲!今天的作業(yè)真的多!看來今晚又不用睡了!”
“哎喲!今天還要搞衛(wèi)生,真會累死去!”
“哎喲!好像今天顧二缺也要搞衛(wèi)生?!?/p>
“對??!不如……”
兩個女孩相視一笑,心照不宣,丟下掃帚提前離開了。
顧念卿站在門外,嘴唇發(fā)白。她獨自一人搞衛(wèi)生。她覺得自己犯傻。也許,承擔責任更多的人,往往更容易出錯。
顧念卿被班主任請進了教師辦公室,差不多半個小時才出來。
她挨了批評。顧念卿失魂落魄,推開教室的門?!皣W啦——”一盆污水直直瀉下,塑料盆扣在顧念卿頭上,發(fā)出“呯呯”的響聲。顧念卿抬起濕淋淋的頭,用手撥開正在滴水的頭發(fā),眼睛都有些酸澀。她默默地走到座位上坐下,雙手捂住臉,不讓別人看到她狼狽的一面。
事實上,此時教室周圍空無一人。
怎么會這樣呢?顧念卿搞不明白,為什么大家都認為自己好欺負呢?為什么她付出的真心卻沒有得到回報?顧念卿不明白。
回到家,臺燈發(fā)出暖黃的光,淺淺地散落在平鋪的作業(yè)紙上。
“叮咚——”一條QQ消息未讀,手機屏幕亮了起來。
“嗯?”顧念卿很詫異,從未有人給她主動發(fā)消息,滿腹疑惑地點開,發(fā)現(xiàn)是一個名叫“虎牙”的陌生人發(fā)來的一句:“還好嗎?”
顧念卿心底一熱。她現(xiàn)在正需要這樣的安慰,即使來自一個陌生人。她抿著嘴唇,回了一句:“我被狗咬了,心情不好?!?/p>
虎牙說:“即使是被狗咬了,那打一針就好了嘛,干嘛給自己找不痛快?”
“噗嗤!”顧念卿的壞心情也被沖淡了不少,揚起嘴角又回了一句:“你說得對。但打完這一針后,我除了原來的懦弱和卑微,又沒有什么了?!?/p>
虎牙下一秒回道:“不呢,連離開了小王子的狐貍都還有麥田的顏色,你為什么又什么都沒有了呢?”
顧念卿接著敲出這樣的話:“可我不是狐貍,我做不到這么灑脫?!敝皇沁@話還沒來得及發(fā)出去?;⒀烙职l(fā)來消息:“為什么不讓自信融入骨血中呢?活得灑灑脫脫,不更適合你嗎?去和你的卑微Say Goodbye吧!”
顧念卿默然,刪掉了未發(fā)送出的信息,發(fā)了一個笑臉出去,并問:“虎牙,你到底是誰?”
那頭沉默了一會兒,回復:“我姓顧,雙木林,清潤之澤?!?/p>
是她……
那個笑起來會露出一雙小虎牙的顧林澤。
“顧二缺!別再做什么題了!今天我們班和隔壁班打籃球賽,快點快點!我們?nèi)ブ脝??!?/p>
顧念卿笑了。
曾經(jīng),她是多么討厭別人叫她“顧二缺”?
陽光微暖,歲月靜好,唯有你與心上那串繁花不會老。
放心,我已經(jīng)接受了這不完美的命,也會活得更好。再見,這該死的卑微。
點評:文章敘述了一個原本“自信的、要強的、成功的”女孩,在同學的捉弄、欺負下、老師的批評中,變得“懦弱和卑微”起來,最后又在一個叫顧林澤的同學的鼓勵、幫助之下重拾自信,變得樂觀向上的故事。文章起筆介紹了顧林澤,但隨即轉(zhuǎn)而敘述的卻是顧念卿的遭遇,乍一看不明所以,其實這是作者布下一個遠遠的伏筆;正是她一直關注著顧念卿,當她陷入低谷的時候及時送上了友誼的甘霖,幫助她走出心理的陰霾。文章塑造了一個其貌不揚卻樂觀自信、友善真誠、熱情助人的女孩形象。不過顧念卿的形象有些單薄,缺少必要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