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亞蘭
小學英語課程改革,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還是在課程內容及教材編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開發(fā)空間。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在熟悉、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教師盡可能地由教材的“復制者”轉變?yōu)榻滩牡摹皠?chuàng)造者”,從教教科書向用教科書轉變,加深、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如何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小學英語教材,從而促進語言的習得,結合自己對新課程的學習與理解,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談個人的一點體會。
一、開發(fā)教材的生活資源—習得“實用”
新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已經明顯考慮到了接近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但作為教師仍應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生活元素,并善于開發(fā)教材以外的生活課程資源,追求英語教學的生活性,使英語教材實用化,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英語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那么,如何做到使教材實用化呢?
首先,應充分挖掘、補充和豐富教材自身的一些生活因素,使教材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如筆者在教學How much?這個單元時,就鞏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模擬了帶學生到肯德基用餐的情景,并設計了這樣一段對話:T: Can I help you? S: May I have a hamburger, please? T: Here you are. S: How much is it? T: Ten yuan. S: Here you are. T: Thank you. 這樣的語言材料和情景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密切相關,能使學生自然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也能讓學生享受到在用中學英語和在學中用英語的愉悅。
其次,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接觸與使用英語的時間與機會。比如,在班級管理上,我們可以采用一些簡單的classroom English及口令,如早晨的問好、上下課喊口令、放學道別……這些都是最好的生活用語;在班級布置上,我們可以貼上一些課文中學到過的,或加以補充拓展的動植物圖片以及相應的單詞。潛移默化中告訴學生:英語是一門語言、一種工具,而不是什么望而生畏、遙不可及的東西。只要堅持每天使用英語,日積月累,又怎么會不知道像“Open your books.”這樣簡單的日常用語呢?
另外,教師應善于捕捉一些教材以外容易被忽視的資源,如許多的廣告、標示語等,從中我們也可以學到不少英語,如Bank of China(中國銀行)、McDonald(麥當勞)、Pizza(必勝客)等,從而拉近英語和學生生活的距離,讓英語融入學生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只有注重英語教學的生活性,才能使教材真正做到實用化。
二、把握教材的整體結構—習得“自然”
英語課堂的教學、教材的整合,不應僅僅局限于某一個知識點,而應立足于整體,可以拓展到一個單元、一冊書乃至整個小學英語教材,甚至要考慮到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因此作為教師應力求英語教學的整體結構,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所學內容,全面充分地發(fā)揮教材的整體結構及功能,使學生的學習學得自然。
其一,從課堂實際出發(fā),我們應考慮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整合。
如在學習有關動物類單詞和like句型這個單元時,我們可以綜合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把該課設計為學生熟悉的故事—小兔子拔蘿卜。通過情景主宰,將單詞和句型教學潛藏于故事中,借助肢體語言表達內心的情感,學生在一次次的表演中掌握了新知。該教學過程集合了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各方面的教學目標,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了單元整合的有效性,達到了教學預設的目標。
其二,從英語課程本身的特點出發(fā),我們還應考慮對整個小學英語教材進行整合。在學生初次接觸英語時便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簡單的英語問候語,如“Good morning.”“See you later.”“Whos on duty today?”“I am fine, thank you!”等。每天還可滲透一點數詞、星期、月份等單詞的教學,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這樣將整個小學階段的英語知識滲透到每節(jié)課、每個單元中,從而分散了教學難點,提高了教學效率。
其三,還應考慮到與其他課程的有機整合。比如,在五下學習了Asking the way這個單元后,可以設計一套簡單的韻律操,邊做邊操練:turn left(向左轉),turn right(向右轉),turn round(向后轉);在學習了人體器官單詞后也可以創(chuàng)編韻律操:touch your nose, touch your toes, touch your face.……一邊手語一邊操練句型,說到什么部位就整齊地輕觸某個部位兩下,像這樣的韻律操就是音樂和體育課程的完美整合。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考慮到與美術、勞技、語文、數學等課程聯系,把英語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相互滲透、相互整合。
如果能巧妙地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遷移到英語課堂教學中,會讓學生從心里產生一種求知的欲望,這樣便拓展了學用渠道,肯定會有柳暗花明的教學效果。新課堂、新教材,不再是一門課程的“獨木”,而是全體學科知識之“林”。
三、挖掘教材的人文元素—習得“有品”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探求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挖掘人文元素,滲透人文精神,從而達到技能性與思想性“雙贏”的教學效果,使教材情感化,使學生學得有品。
比如,筆者在教學六下Unit4 Road safety時,當教學完zebra后,適時地拓展了這樣一段內容:
T: (show the picture) What colour is the zebra?
S: Its black and white.endprint
T:Where do we see it?(多媒體出示)Oh, when we cross the road, we can see black and white. What is it?
Ss: 斑馬線。
T: Yes. This is a zebra crossing. Zebra crossing is important for us. When we cross the road, we must walk on the zebra crossing. Remember:…
S&T: Red light. Stop! Yellow light. Wait! Green light. Go!
T: Life is very important. We should obey the rules of traffic.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有機結合生命教育,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法規(guī)的教育,讓學生在自主地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明確了學生珍愛生命的態(tài)度,并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又如,在教學Turn on the tap. Turn off the tap.時,從開/關水龍頭這一點引出,教育大家一定要節(jié)約用水,從小增強節(jié)能意識。因為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地方水資源匱乏,許多同齡的孩子想喝上一口干凈的水都很困難,從中讓學生感悟到節(jié)約用水的重要性。
培養(yǎng)人文精神,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它是一種目標,是新課程標準的特色,是時代的呼喚。我們廣大的英語教師都應在教學中積極主動地探求人文素質教育,尊重關愛學生,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心靈、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使我們的教材富有情感色彩。
總之,教材是教師與學生教學活動的重要物質載體,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再現教材、被動地適應教材、只充當一個課程實施者的層面,而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做教材的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者。
靈動地開發(fā)教材空間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教師靈活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顯得越來越重要。教師應對教材中不適合的內容安排順序,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從更高層次上認識教材和合理使用教材,這樣學生學習的效率會事半功倍,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習得更豐富的語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