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尚書·康誥》句讀一則兼釋“若德”

      2017-09-30 06:12:34沈濤
      北方文學(xué) 2017年27期
      關(guān)鍵詞:句讀尚書

      沈濤

      摘要:對《尚書·康誥》中“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一句,作出了與前人諸多解釋不同的句讀與釋義,認(rèn)為該句句讀的關(guān)鍵在于對“若德”的理解,全句當(dāng)斷為“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辈奈淖帧⑸舷挛囊夂团c其他文獻(xiàn)參證三個方面論證了“若德”意為順人之德、治理之德,即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

      關(guān)鍵詞:《尚書·康誥》;若德;句讀;釋義

      一、引言

      對于《尚書·康誥》“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一句的句讀與釋義,歷代注家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筆者在此試著提出一種自己的觀點(diǎn)。

      二、前人主要的觀點(diǎn)

      此句的句讀分歧主要集中在“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斷句:

      (一)“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p>

      《尚書》偽孔安國傳主此說。偽孔傳云:“又當(dāng)別求所聞父兄用古先智王之道,用其安者以安民。大于天,為順德,則不見廢,常在王命。”可見其斷句當(dāng)如此。

      (二)“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北彼翁K軾《東坡書傳》、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主此說。

      《東坡書傳》:“則更求殷以前古先哲王之道以安民也。”“既求古圣賢以弘大汝天性、順成其德,則汝身綽綽然有余裕矣,然終不廢用天子之法令?!盵2]

      《尚書今古文注疏》云:“又徧求古先哲王致民安樂之道。”“案:此則言康樂安民之君,弘大如天,而順于德,安民即所以裕身。若是,則不廢王命矣?!盵3]可見二書斷句當(dāng)如此。

      (三)“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苯藯铙奕纭渡袝囋b》[4]、顧頡剛《尚書校釋譯論》主此說[5]。

      (四)“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苯饲f里《尚書集釋》主此說[6]?!渡袝尅丰尅叭簟睘椤叭绻?。

      筆者認(rèn)為以上諸家的斷句及相應(yīng)釋義皆不甚恰當(dāng),以為斷句的關(guān)鍵在于對“若德”的理解。該句當(dāng)讀為:“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具體釋義如下。

      三、全句句讀釋義

      (一)別求聞由古先哲王

      別,另也?!渡袝x》孔穎達(dá)疏云:“以父兄乃所居殷外,故云‘別求?!盵1]則孔疏以為“別”當(dāng)為“另外”之意。北宋蘇軾《東坡書傳》云:“則更求殷以前古先哲王之道以安民也。”[2]蘇軾訓(xùn)“別求”為“更求”,亦以“別”為“另外”之意。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疏云:“別,古與辨通?!吨芏Y·小宰》注云:‘故書“別”作“辨”。辨又通徧,《鄉(xiāng)飲酒禮》注:‘今文“辨”皆作“徧”。則‘別求猶上文‘敷求也。……言既徧求殷先王保民之道,又徧求古先哲王致民安樂之道。”[3]孫星衍以“別”通“辯”,“辯”又通“徧”,來證明“別”與“徧”通。徧,普遍之意也。清代吳汝綸[7]、近人楊筠如[4]、劉起釪[5]亦同此說。

      以“別”為“另外”與以“別”通“徧”,兩說于文意皆通,但筆者以為宜取前者。雖然經(jīng)典中有“別”通“辯”,“辯”通“徧”的例子,但通過“別”通“辯”,“辯”通“徧”,間接地來說明“別”與“徧”通,比較牽強(qiáng)。故于此取“別”為“另外”之意。

      由,於也。楊筠如《尚書覈詁》云:“由,於也?!夺屧b》:‘繇,於也。通作‘由?!洞笱拧ひ帧粪嵐{:‘由,於也?!盵4]259茲從此說。

      古先哲王,《尚書正義》孔疏引鄭玄云:“鄭云:‘虞夏也?!盵1]362前文已說“祗遹乃考文”、“求于殷先哲王”,則此“古先哲王”當(dāng)為殷以前之王者,蓋虞夏也。

      然則求于古先哲王者何?筆者以為求于古先哲王與殷先哲王者,當(dāng)為先王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簡言之,即先王治理之德),亦即下文之“若德”(詳見后)。

      (二)用康保民

      用,介詞,以。康,《爾雅·釋詁》:“安也?!睏铙奕纭渡袝囋b》云:“康保,與上文‘保乂同義。亦作‘康乂,下文‘用康乂民作求是也。”[4]260用保乂民,《尚書正義》孔疏云:“用安治民”[1]。則“康?!奔础氨V”、“康乂”,安治也。

      (三)弘于天

      《荀子·富國》云:“此無它故焉,不知節(jié)用裕民也?!犊嫡a》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謂也?!陛^今傳《康誥》多一“覆”字,“于”作“乎”。唐楊倞《荀子注》亦云:“弘覆如天,又順于德,乃所以寬裕汝身?!惫P者以為《荀子》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時代較早,其引文所本,較為可信。且楊倞所見《荀子》亦有“覆”字,則唐以前所傳《荀子》已有“覆”字。故茲從《荀子》,以為《康誥》經(jīng)文當(dāng)作“弘覆于天”。

      弘,《爾雅·釋詁》:“弘,大也?!备?,蓋也?!墩f文》:“覆,覂也,一曰蓋也?!薄对娊?jīng)·大雅·生民》:“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敝祆洹对娂瘋鳌吩疲骸案?,蓋?!薄昂敫灿谔臁奔创笊w于天命、大被于天命,深受上天庇佑之意也。

      “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覆﹞于天。”可譯為:“另外你也要去尋求掌握古先哲王的治理之德,來安治百姓,則能深受上天之庇佑?!闭^“皇天無親,惟德是輔”①。

      (四)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

      若德,順人之德、治理之德,即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詳見本文第三部分)。裕,富饒,富足?!对姟ば⊙拧そ枪罚骸按肆钚值埽b綽有裕?!泵珎鳎骸霸?,饒也?!蹦?,汝。廢,罷黜。則“若德裕乃身”大意為:你要充分了解先王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并身體力行之(以此來安治百姓)。王命,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云:“宋本《荀子》‘裕乃身下有‘不廢在王庭五字,元刻近刻皆脫之?!盵8]王命與王庭,其意無殊,皆指周王、中央之任命。endprint

      故“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可譯為:“讓(先王)治理之德充裕你的身心(以安治百姓),那么你就不會被王命所罷黜。”

      四、釋“若德”

      若,順也。甲骨文“若”作 ,象一跪坐女子兩手伸向頭部理發(fā)疏順形,本義為順。甲骨卜辭有用其本義者:“庚申卜,,貞:王勿征工方上下弗若,不我其祐?!雹凇稜栄拧め屟浴罚骸叭簦樢?。”《詩經(jīng)·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碩,尊孫是若?!编嵭{:“若,順也?!薄斗Y梁傳·莊公元年》:“不若于道者,天絕之也。”范寧注:“若,順?!鼻耙齻巍犊讉鳌贰ⅰ稏|坡書傳》、《尚書今古文注疏》等亦釋“若”為“順”。則“若德”之“若”意為“順”。

      順,《爾雅·釋詁》:“順,敘也。”次序、次第也?!墩f文》:“順,理也?!倍巫⒃疲骸胺参锏闷渲沃?,皆謂之理?!?/p>

      則順,次序、秩序之謂也。如《左傳》宣公四年:“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jiān)長?!?/p>

      用如形容詞,有序、大治之謂也。如《詩經(jīng)·大雅·公劉》:“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薄抖Y記·禮運(yùn)》:“安之以樂而不達(dá)于順,猶食而弗肥也?!熳右缘聻檐?,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薄抖Y記·哀公問》:“如此,則國家順矣。”另《禮記·聘義》:“用之于戰(zhàn)勝則無敵,用之于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nèi)順治,此之謂盛德。”順與治并稱,亦可見順即大治也。

      用如動詞,使有秩序、治理之謂也。如《孝經(jīng)》:“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薄皠t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庇郑骸胺侵恋拢涫肽茼樏袢绱似浯笳吆??”

      前已證之,“若德”之“若”即為“順”。故《康誥》中,“若”當(dāng)為使百姓有秩序、治理百姓之意。

      德,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云:“從西周到春秋的用法來看,德的基本含義有二,一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行為、心意,二是指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心意。由此而衍生出的德行、德性則分別指道德行為和道德品格?!盵9]

      德表示一般意義上的行為、心意的,例如《尚書·堯典》:“帝堯曰放勛,……克明俊德,以柔九族?!薄霸涝唬骸竦裸玫畚??!标悂碓疲骸皬纳厦孢@兩個例子來看,‘俊德‘否德都是在德的前面加一個形容詞,在這種用法中,德并不表示‘有道德,只表示一般的可以從道德上進(jìn)行評價的行為狀態(tài)或意識狀態(tài),從而這種狀態(tài)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這種意義上的德只標(biāo)示在價值上無規(guī)定的意識—行為狀態(tài)?!盵9]《論語》“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中的“德”亦然。

      筆者以為《康誥》中“若德”的“德”即表示這種在價值上無規(guī)定的意識—行為狀態(tài)。如前所述,“若”即“順”,意為治理、安治百姓。則“若德”即“順德”,順人、治人之德也,意為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簡言之,即治理之德。

      另一方面,從《康誥》上下文中,亦可佐證之:

      劉起釪云:“《康誥》實(shí)際是一篇周公叮囑康叔好好學(xué)習(xí)殷代統(tǒng)治方法特別是刑法的文件③?!薄袄纭犊嫡a》中說:‘紹聞衣(殷)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不遠(yuǎn)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xùn)?!觋悤r臬司師茲殷罰有倫,‘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封,惟民迪吉康,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等等。這些都是很清楚地指出,要向殷的先王和殷的遺老學(xué)習(xí)他們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學(xué)習(xí)他們的法律,完全按照殷代的刑法來處刑斷獄,辦理案子?!盵10]《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亦云:“周公旦懼康叔齒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wù)愛民?!惫省犊嫡a》主要是周武王勸誡康叔向殷先哲王和殷遺民學(xué)習(xí)治理百姓的誥文。

      由“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與“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形成對文,可知求于古先哲王者與求于殷先哲王者實(shí)乃同一類事物。

      又下文云“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蔽?,《爾雅·釋詁》:“惟,思也”,思求也。作求,言與殷先哲王相媲美④。“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較前文“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文字相近。唯較“求于殷先哲王”后多一“德”字。據(jù)《康誥》全文文意及《史記》、劉起釪所言,求于殷先哲王者,為殷先哲王治理百姓之德。則此“德”字即指代此治理之德。

      故“別求聞由古先哲王”者,亦當(dāng)是“惟殷先哲王德”之“德”,即古先哲王治理天下、百姓的品格與行為。筆者以為此“德”正是“若德裕乃身”的“若德”。

      而且《康誥》中其他多處的“德”字也都指代治理百姓、國家的德。如“予惟不可不監(jiān),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⑤,“用康乃心,顧乃德,遠(yuǎn)乃猷裕,乃以民寧,不汝瑕殄”。由此亦可佐證《康誥》中的“若德”也應(yīng)該指治理之德。

      除了從文字與上下文意兩方面來論證“若德”即為治理之德外,還可以在其他文獻(xiàn)中得到證明。

      《毛公鼎銘文》中有“若德”二字?!睹︺懳摹罚骸拔阏劬},告余先王若德,用仰昭皇天,申恪大命,康能四國。”⑥大意為:不要杜口緘默不言,告訴我先王的若德,以此來昭明天意,固保天命不失,安定四方之國⑦。

      今人一般釋“若德”為“美德”,筆者以為失之籠統(tǒng)?!睹︺懳摹酚涊d的是周宣王即位后,深感內(nèi)外局勢不安定,而委任叔父毛公為其主掌邦國內(nèi)外政務(wù)的誥文,全篇涉及的主要是治理邦國之事。根據(jù)銘文上下文意可知,此“先王若德”當(dāng)指先王治理天下、百姓方面的德。學(xué)習(xí)借鑒先王的治理之德來治理天下百姓,才能“康能四國”、“仰昭皇天,申恪大命”。且“告余先王若德”與《康誥》“惟殷先哲王德”、“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等近似,后者都是周武王要康叔向先王先哲學(xué)習(xí)治理之德,以治理邦國百姓。結(jié)合銘文文意,周宣王亦是希望其叔父毛公告訴他先王是如何治理天下百姓的,以此來安定四方之國,保守天賜國運(yùn)不失。故《毛公鼎銘文》中的“若德”與《康誥》中的“若德”同義,皆指先王治理之德。endprint

      《尚書·堯典》:“帝堯曰放勛……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史記·五帝本紀(jì)》對此的記載是:“帝堯者,放勛……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薄翱〉隆保妒酚洝纷鳌榜Z德”。《集解》:“徐廣曰:‘馴,古訓(xùn)字?!薄端麟[》:“《史記》‘馴字,徐廣皆讀曰訓(xùn)。訓(xùn),順也。言圣人能順人也?!倍斡癫谩豆盼纳袝悺房甲C亦云:“‘馴‘訓(xùn)‘順三字通?!币虼恕翱〉隆奔础绊樀隆?。

      帝堯能夠彰明此“俊德(順德)”,使九族親睦融洽,使百官各司其職,使天下各國協(xié)調(diào)和順??梢姶丝〉隆㈨樀庐?dāng)指順人、治人之德,即治理之德。又“若”即“順”,則俊德、順德亦即若德。此亦可佐證“若德”即指治理之德。

      《尚書·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臺?”不若德,孔傳云:“不順德”。此“順”當(dāng)意為順于人、順從,由使有秩序、治理之意引申而來,指順從、被治理,前者是主動狀態(tài),后者是被動狀態(tài)?!懊裼胁蝗舻隆币鉃椋河行┤擞胁豁槒慕y(tǒng)治的品格與行為。《康誥》中的“若德”與此“若德”正是一主動形態(tài),一被動形態(tài)。由此亦可證明“若德”意為治理之德。

      結(jié)合《康誥》、《高宗肜日》、《毛公鼎銘文》、《史記》等文獻(xiàn),可以得出“若德”在先秦文獻(xiàn)中主要的含義是指順人之德、治理之德,具體有主動義與被動義兩種情況:1.主動義,指順人之德、治理之德,即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2.被動義,順于人之德、順從治理之德,即順從他人、順從治理的品格與行為。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全句當(dāng)讀為:“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覆﹞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弊g為:“另外你也要去尋求古先哲王的治理之德,來安治百姓,則能深受上天的庇佑。讓先王的治理之德充裕你的身心(以安治百姓),那么你就不會被王命所罷黜?!?/p>

      注釋:

      ①見《尚書·蔡仲之命》、《左傳》僖公五年所引《周書》。

      ②《殷契粹編·考釋》,第1581片,科學(xué)出版社,1965年。

      ③一說是周公告誡康叔,一說是周武王告誡康叔。

      ④見屈萬里《尚書集釋》,第157頁,中西書局,2014年。

      ⑤屈萬里《尚書集釋》說“德、罰對言,德,惠也;罰,懲罰也?!比欢?,通觀《康誥》全文,并未提及 關(guān)于“惠”即獎賞方面的事。故此說不可取。筆者以為此“德”與前文“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之“德”同義,都指的是治理之德,此說更契合全文核心內(nèi)容。

      ⑥《毛公鼎釋文》據(jù)《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433頁,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⑦譯文主要參考石帥帥《毛公鼎銘文集釋》,吉林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2016年。

      ⑧銘文“仰昭皇天,申恪大命”與《康誥》“弘﹝覆﹞于天”意思亦相近。且“告余先王若德,用仰昭皇天,申恪大命”與《康誥》“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覆﹞于天”句式、含義皆相近。

      參考文獻(xiàn):

      [1]孔穎達(dá),等.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361-362.

      [2]蘇軾.東坡書傳[M].《欽定四庫全書》本.

      [3]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361.

      [4]楊筠如.尚書覈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259-260.

      [5]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1309-1310.

      [6]屈萬里.尚書集釋[M].上海:中西書局,2014:150.

      [7]吳汝綸.尚書故[M].《吳汝綸全集》第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2:669-670.

      [8]王先謙.尚書孔傳參證[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9]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317.

      [10]劉起釪.尚書研究要論[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歡
      句讀尚書
      紀(jì)曉嵐巧懟人
      《馬氏文通》語言哲學(xué)的初衷、架構(gòu)及理想
      江淮論壇(2024年3期)2024-01-01 00:00:00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短句(主語+謂語)
      英漢逗號斷句功能比較研究
      “咬文嚼字”三篇
      尚書·禹貢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8
      “鐵嘴尚書”的口疾
      《明新興雷石庵尚書遺集》補(bǔ)遺
      《〈曹劌論戰(zhàn)〉句讀解惑》商榷
      語文知識(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5
      息烽县| 柏乡县| 安宁市| 巴东县| 阜新| 宾川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宁津县| 株洲市| 合江县| 北辰区| 海口市| 丁青县| 高邑县| 颍上县| 同心县| 六枝特区| 新蔡县| 灵武市| 梧州市| 安仁县| 仙居县| 高陵县| 阿坝县| 娱乐| 沙湾县| 元阳县| 西乡县| 沂水县| 拜泉县| 嘉黎县| 兴仁县| 陵川县| 商丘市| 福海县| 荔波县| 宁国市| 肃南| 象州县| 祁东县| 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