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輝
摘要:語文教學的核心就在于提問,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中老師們的提問比較隨意、粗放,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意義不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為此筆者在這里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提問。
關鍵詞:有效提問 高中語文 教學
中國分類號:G633.3
一、提問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任何教學都是基于“問題”的教學。相信大家對語文學科都有這樣的認識:語文學科是人文與工具的結合,也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語文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要遵循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科學規(guī)律。但是因為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語文學科的人文藝術以及教學藝術。而提問對于一節(jié)語文課的成功與失敗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重要。教師需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在觀課的時候,也往往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問答(學生的表達)來評判這節(jié)課的成功與失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當充分憑借意蘊豐厚的語言,挖掘深層“文化”底蘊,編織成有意義的“問題”,從各方面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系統(tǒng),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二、課堂教學中提問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即是生本理念。在這樣的理念下的課堂大都是以學生的自學、互學、展學為主要內(nèi)容。而這樣的三個階段都是以問題為導向,老師提問的技術決定了學習的深入和效果。
提問不注意針對性。教師提問時,應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確定不同類型的學生回答。一般先提問中等水平的學生,待他們回答后,再叫差生試。當中等水平的學生回答五六成時,則請程度好些的學生補充。這樣提問人多面廣,既能發(fā)揮提問的啟發(fā)作用,又能調(diào)動中等學生及差生的積極性。但有時教師提問沒有考慮學生的程度和水平面加以區(qū)別對待,隨意性大。有些難度小的問題點了基礎好的學生,所點的學生得心應手,對答如流,而難度大或兢手的問題卻點了基礎不好的學生,被點的學生措手不及,狼狽不堪,與基礎好的學生形成的反差更大。容易導致學困生形成習得性無助人格。
敘述性提問過多。敘述性提問要求學生作答的問題基本是教學內(nèi)容的重復,如復述課文內(nèi)容,復述教師授課內(nèi)容,復述故事,復述聽力短文等。復述與其說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如說是檢驗學生的短時記憶力和聽力。對記憶力不太好或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這類提問過多,只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和窘迫感。
中彩票式提問后緊接點名式提問。教師向全本提出一個有限定答案的問題,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學生鼓起勇氣答問后,教師卻緊追不舍,又提出一個新問題,學生毫無思想準備,招架不住。學生回答不出,只好尷尬地坐下。這樣的提問方式勢必給答問的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其他學生也會因此而不再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問題采取回避手段,在課堂上保持緘默以維護自己的面子。
三、有效提問的運用
針對上面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我提出了 ——有效提問設計策略。有效提問即教學中鎖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的核心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在課堂學習中顯現(xiàn)著“以一當十”的力量。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在教學中應該:(1)簡化教學過程,教師不是在不斷的提問與追問,而是通過幾個主要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掌握學習知識,對于學生知道的知識不再討論;(2)師生互動性強,提問教學以后,教師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同學之間通過問題的討論,進行互學,最后進行展學。
具體提問的方式有:
1.啟發(fā)性的提問
我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都具有啟發(fā)性。那些“什么是”、“對不對”的滿堂問,就是典型的注入式、“填鴨式”的提問。而啟發(fā)性提問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就像石頭投入平靜的水面,使之頓然注入活力,生起波瀾,從而使學生的思泉隨之噴涌,智慧之花燦然開放。
2.針對性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既不能不分輕重,漫無邊際,也不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一定要針對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提問,還要針對學生思想上的疑點和學生關心的熱點提問,做到有的放矢。
3.梯度性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僅要像一根鏈條,每個問題都是鏈條上的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民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呈現(xiàn)梯度性,通過教師的提問,既要讓學生懂得是什么,又要弄清為什么,從而加深理解。
4.創(chuàng)造性提問
在教學過程,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要能夠使學生沿著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恩考,并敢于發(fā)展自己的見解。
總之,語文學習大多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問題。我們說的“深”,是指教學能揭示文本的內(nèi)在邏輯,能對文本進行文化層面的解讀和把握;能夠選擇恰當?shù)那腥虢嵌?,充分利用文本教育資源。在老師提出的具有“文化深度”和“認識高度”的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被激活,原來的文本才可能在學生的對話解讀中生成為一個新的文本,一個經(jīng)過學生創(chuàng)造性感知后賦予了新意義的文本。可以說,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作者都是文本意義的生成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是現(xiàn)代接受美學的基本觀點。
參考文獻:
1.左煥琪:《外語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葉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1999年。
3.孟凡煬:《關于語文詩歌教學》,《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1期。
4.于澤元,《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中國教育學刊》2013年第6期。
5.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鄒進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
6.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