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
自1990年從湖北民族學院畢業(yè)開始,譚興國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報效母校,讓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騰飛,畢業(yè)后,他一直在神農(nóng)架最偏遠落后的下谷坪民族學校任教。在此期間,本有多次轉(zhuǎn)行或去更好學校任教的機會,但他從未動搖過。
他說:“竭盡所能,傾情奉獻,我不止要做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老師,還要做塑造純良品行的人生導師?!?/p>
歸故里,展抱負
1968年2月,譚興國出生于下谷坪土家族鄉(xiāng)一個貧窮家庭,從湖北民族學院畢業(yè)后,面對考研深造,進入企業(yè)工作和回鄉(xiāng)執(zhí)教的選擇時,他有過猶豫,但這個念頭很快就被“報效家鄉(xiāng)”的信念所打消,他毅然決定:回到家鄉(xiāng),那里是湖北最偏遠的地方,那里更需要一名人民教師,那里的孩子更需要知識的滋潤。
九月這天,他踏入曾經(jīng)的母?!鹿绕好褡鍖W校的大門,年久失修的教學樓是兩間干打壘的瓦房,土泥巴操場上很難找到1平米大小的平整地面,雜草叢生,銹跡斑斑的籃球架搖搖欲墜。走進教室,所謂的黑板也只是一塊刷了黑漆的木板,上面早已被粉筆刻的“凹凸有致”;被磨的光亮的桌椅板凳吱吱呀呀的唱著歌;訂在窗戶表面御寒避雨的塑料紙早已泛黃,風一吹就呼呼作響。
到了晚上,就更加煎熬,宿舍的窗戶因年久失修怎么也關(guān)不上,蚊蟲叮咬,雨點濺起水花揚到了他臉上,在雨水的冰冷中,他思忖著自己的決定,有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海,但被旋即壓住了。再過幾個小時就天亮了,孩子們要走過十幾里山路,背著一周的口糧來到學校,帶著家人的期盼與囑托。譚興國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艱難求學的,雖然環(huán)境惡劣,但當時的他仍然心懷希望。他馬上把“放棄”的念頭壓了下去,既然決定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勤執(zhí)教,育桃李
神農(nóng)架地處湖北偏遠地區(qū),下谷坪又是神農(nóng)架的邊緣地區(qū),所以學校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多年來因為缺少專業(yè)的英語教師,英語學科一度成為最薄弱的學科。因為缺乏教材、教學資料,學校的英語成績一直都是全區(qū)倒數(shù)。為了改變這個現(xiàn)狀,譚興國入校后主動承擔起這份艱巨的任務(wù)——擔任初中部所有班級的英語科任教師。
當走進由70多個學生組成的班級,面對孩子們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時,譚興國的眼睛濕潤了。雖然每天要上六節(jié)課,下班后還要撰寫教案、批改作業(yè),一刻不得空閑,但他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這種滿足感是其他事情無法給予的。
在譚興國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出色的,他也會平等地去對待每一位學生。課后,學生圍著他答疑解惑的場景成為了校園的常態(tài)。他還千方百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實行獎勵機制,給有進步的學生一定的物質(zhì)或資金獎賞;通過開展“一幫一”,找競爭對手等措施來提高學生成績,學生都非常喜歡上他的課。
除此之外,他也關(guān)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因材施教。八年級女生小美,個頭小小的她愛打乒乓球,英語基礎(chǔ)也不錯,譚興國為了激勵她在英語學習中有更大的突破,利用課余時間跟她“較量”,師生兩個進行乒乓球比賽,老師輸一球做一個俯臥撐,小美輸一球記一個英語單詞。日復一日下去,小美的英語成績由原來的中等提升為年紀的前三名,對英語的學習熱情也日益濃厚了。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譚興國在每天的茶余飯后都會思考,用哪種方法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終于,他所任教的學科在歷年來的全區(qū)中考、抽考中一直名列前茅。在1993年的中考中,他任教班級的英語成績以均分81.4,及格率100%的成績創(chuàng)林區(qū)記錄,至今無人打破;2010-2012年抽考和中考中,所任教班級的英語成績均居林區(qū)第一;自2011年任教地理后,此后7年在每次的抽考和中考中,所任教地理均居全區(qū)第一。
不僅如此,除教學之外,他興趣愛好廣泛、技藝出眾。近幾年來,他曾參加過林區(qū)農(nóng)民運動會,獲得象棋個人賽第三名;參加過林區(qū)教育局組織的“園丁杯”乒乓球、籃球賽;獲乒乓球個人比賽第二名,籃球團體賽第三名。更是下谷第一個獲得湖北省專項津貼的人。
但他從不張揚,更不滿足現(xiàn)狀,每次上校級公開課、示范課,并應邀到周邊學校主講交流課時,他都謙虛地要求聽課的老師針對他講的課找缺點,提建議,并認真做筆記。因為他深信:只有教到老,學到老,才會站在教育領(lǐng)域的最前端。
以愛感化學子心
每一次的家訪故事,都會成為譚興國從教生涯中難忘的記憶,這些故事伴他一路前行,成為他無比珍貴的回憶。2002年,班上有個叫小艷的女生,家住九湖鄉(xiāng)小九湖村,家里姐妹三人都在上學,母親體弱多病,父親靠務(wù)農(nóng)維持著一家生計,家境極其窘迫。小艷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為了減輕家里的經(jīng)濟負擔,每周都是帶著糧食和干菜步行前往學校。
譚興國對這個堅強的孩子很是憐愛,便決定去她家中家訪。當時的下谷坪,交通工具極其匱乏,于是一大早,他便向小九湖跋涉,花了近三個小時他才走到坪阡——這才到一半的距離,他不緊心生酸楚,小艷每次來學校要花多長時間呢?她會在路上歇多少次腳?終于到達小艷家附近,只見不遠處濃煙滾滾、人頭攢動,滿臉掛著淚水的小艷向譚興國跑來,原來,她家里發(fā)生火災了。來不及聽一個孩子語無倫次的“娓娓道來”,他已經(jīng)投身到了救火的現(xiàn)場。等火勢控制下來的時候,夜幕已經(jīng)降臨,瑟瑟的秋風格外刺骨,眼下這個家庭已是傷痕累累、滿目瘡痍......譚興國唯恐家長說出那句他最畏懼的話,讓小艷輟學。他便“搶占先機”:“接下來一個月的生活費我來幫你們負擔吧,保證我有吃的,小艷就有吃的?!毙∑G的爸媽感激涕零,這位素未謀面的老師看起來并不富裕,卻主動要求幫他們承擔家庭負擔。
雖然小艷并不是一個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但譚興國認定:只要是進了他的班級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他在學校執(zhí)教的每一天,都是他決定奉獻自己的每一天。面對老師如此真誠的期盼,小艷不負眾望,順利考上了高中,并上了大學。
在28年的從教生涯中,他關(guān)愛學生,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排憂解難;他走訪過近500個家庭,幫扶過近300個學生。堅守成為了他教育生涯中的關(guān)鍵詞,信念是他勇往直前的不變力量。
(作者單位:神農(nóng)架林區(qū)下谷坪民族學校)
(責任編輯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