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茗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具體實施者,對于輔導員這一人才隊伍的建設,黨和國家一直予以高度重視,教育部于2006年首次頒布了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第24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之后又在2014年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和《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guī)劃(2013-2017年)》以推動輔導員隊伍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進程。無論是在《規(guī)定》或《能力標準》中,都明確的指出,“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見,“人生導師”這一角色定位是黨和國家對輔導員這一職業(yè)的明確需求和標準要求,同時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輔導員職業(yè)實現的最高境界。但目前我國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在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相較06年《規(guī)定》頒布之時,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輔導員如何精準定位和切實實踐“人生導師”這一角色提出了諸多新的挑戰(zhàn)。面對這些挑戰(zhàn),筆者嘗試做進一步的思考,以深化對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的認識。
一、輔導員“人生導師”角色定位的辨析
“人生導師”這一概念屬于開放性的社會角色,理論上無法給其一個標準的定義,究竟什么樣就可以稱其為“人生導師”,社會不同方面對其期望不僅復雜多樣,甚至會存在相互矛盾的情況。具體到高校的大學生培養(yǎng)工作中,人生導師的作用為何實際上是由大學生其本身特性所決定的,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人生導師,這就明顯區(qū)別于輔導員職業(yè)標準中賦予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明確定位,義務、權利、工作職責都是明確而有據可循的。輔導員“人生導師”角色的義務、權利以及行為規(guī)范都是模糊的,往往體現出來也只是一些個人品質層面的定義,例如為人師表、育人為本、敬業(yè)愛生等等。這就造成對于輔導員“人生導師”的職責的履行程度缺乏恰當的評價標準。
目前學界對此也無統(tǒng)一的定論,有學者認為對輔導員擔當人生導師的功能內涵可以從不同視角分類,從內容視角分為對人生選擇的指導、對人生事件應對的指導兩大類;從功能視角,分為建構性指導、預測性指導、預警性指導、督促性指導、應對性指導、校正性指導六種類型。筆者基本認同這一分類,具體到工作方式上對于對人生選擇的指導,應以引領性建議為主,指向性建議為輔,應避免輔導員從個人意志或個人喜好出發(fā),給予學生指向性過分強烈的人生建議;對人生事件應對的指導,則需要明確原則性,給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恰當指導,甚至在一些特殊問題上應給出準確的處理意見。歸根結底,目的是在于讓大學生讓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僅獲取科學文化知識方面的教授和指導,更要通過經歷大學階段實現全方位的成長發(fā)展和進步,成為合格的公民與社會主義中國建設者。在高校中,實際上專業(yè)教師和輔導員需要同時承擔這一重要角色,但由于輔導員的職業(yè)特性使其在教育和管理中能夠更多的接觸學生,具有更強的社會支持功能,使得輔導員對學生的影響更具持續(xù)性和全面性,因此很多大學生在數十年后聚會時,往往輔導員會受到邀請,而一些專業(yè)教師會被遺忘。
通過辨析可以發(fā)現,“人生導師”這一角色定位需要承擔的任務十分艱巨,要真正的做好人生導師,需要隨時應對新的時代變化,明確其職業(yè)內涵和工作要求,否則是無法勝任這件工作的。同時,這一角色的評價和考量,需要拉長評價參照體系至學生整個人生的發(fā)展跨度,才能避免短視的人生引導策略。
二、網絡時代背景下輔導員“人生導師”角色實踐的新特點
(一)網絡時代信息多元化造成的復雜性沖突
在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多樣文化元素大量涌入中國,同時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已被改變,大學生群體作為思想活躍,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其認知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早已今非昔比。他們接觸到網絡上來源多樣,形式多樣,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精心粉飾過的西方文化價值觀以及一些反動的不實信息,對我們傳統(tǒng)的主流價值觀念,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了強烈沖擊。多元文化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多向度的分離,特別是很多學生缺乏鑒別能力,使學生迷失人生方向,甚至在五光十色但紛繁復雜的生活中迷失自己,從而產生人生的困惑,走進人生的誤區(qū),遭遇人生的困境或挫折。網絡時代多元多樣的海量信息帶來的影響更在于它所形成的文化沖突使輔導員“人生導師”角色實踐面臨更大難度。文化沖突,一般表現為“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各種藝術理論及其形式等等方面的兩種文化體系的沖突”,由文化沖突所致的紊亂現象,“反映在人的精神上就表現為人格的崩潰”。輔導員工作的基礎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東西方文化,主流與非主流文化的碰撞帶來的思想意識上的帶來的強烈沖突給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和沖擊,而這種挑戰(zhàn)是沒有先例的。
(二)大學生對網絡的強烈依賴性造成的介入困難
網絡時代網絡的廣泛普及應用,即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也造成了現代人對網絡的高度依賴,特別是大學生這一群體。網絡上曾經做過類似的調查,大學生群體媒體花費在網絡及其相關方面上的時間是各類群體中最多的。大學生如果有問題,首先想到的咨詢對象不是書本、不是老師、更不是輔導員,而是“度娘”。往往不經思考和判斷就毫無保留的接受和采用,既弱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又弱化了傳統(tǒng)教育體系的教育實效性。這使得輔導員的“人生導師”實踐增加了一個主流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的功能。但是對網絡的強烈依賴客觀上使得輔導員很難有效地介入大學生的思想深處,甚至有一些學生在網絡中屏蔽輔導員,也在阻礙輔導員通過網絡技術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也就無法精確有效的履行“人生導師”的角色
(三)網絡時代對輔導員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在大部分的輔導員為“80”后一代,甚至也有“90”后的輔導員,年輕的血液既為高校帶來了新鮮的活力,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出來的是現職輔導員的人生閱歷不足、對人生思考的深度不足、自身定位社會化程度不足。這些年輕的輔導員自身的思想、行為也深受網絡時代多元文化的影響,甚至很多輔導員自身也帶有負面因素的內容。輔導員的職業(yè)標準要求必須教育和引導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如果輔導員自己都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了解和認同,何談教育和指導?另外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輔導員的專業(yè)背景各異,有一些理工科背景的輔導員對于對于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這就限制了他們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生指導”。因此這種情況就對輔導員的“人生導師”的履職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培訓時間、空間以及輔導員選拔存在的特殊性等因素的限制,現階段從人才選拔上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加強輔導員“人生導師”相應價值取向和行為技能的培訓,輔導員自身也不能僅僅關注于學生事務管理方面的工作,必須加強理論和技能學習。
三、網絡時代背景下輔導員提升“人生導師”實踐的途徑建議
(一) 開拓視野,包容并收
信息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時代的信息爆炸化既為輔導員的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同時也使得年輕輔導員補足自己人生閱歷的不足成為可能。這就要求輔導員在引導大學生的人生發(fā)展時,務必開拓視野,包容并收,決不能局限于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和理論知識,片面化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輔導員應充分學習借鑒國內外優(yōu)秀高校在學生人生指導方面的先進經驗,同時充分結合自己所在區(qū)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有效的應用這些先進的理念和做法。另外,現實中一些輔導員,特別是一些老輔導員,盲目迷信個人經驗,拒絕與時俱進,不緊跟時代步伐去拓寬眼界、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對于學生教育這樣一項時時需要革新的工作是完全不能滿足需求的。只有虛心學習,大量的學習,才能使得輔導員“人生導師”的定位得到有效的實踐。
(二) 深入研究,科學指導
現在社會上有一些觀點,認為輔導員工作就是個學生頭,沒什么技術含量,甚至有一些輔導員自己心里也這么認為,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要么混日子要么想著轉崗位。這種認識無疑是錯誤的,想要做好輔導員工作,需要眾多學科的支撐,現階段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要求輔導員具備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職業(yè)指導師資格證等等職業(yè)證書就是明證。既然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就要求輔導員必須踏下心來,深入研究在學生教育指導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tài)度,使“人生導師”角色具備充分的科學性。
(三) 用心對待,加強創(chuàng)新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輔導員,想要真正做好這份工作,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敬業(yè),把這份工作作為一項職業(yè)來對待,只有敬業(yè)的用心對待自己的工作職責,才能夠充分總結工作經驗,科學研究,繼而有所創(chuàng)新。要有高度的為學生“點燈”、“指路”的主體意識,將思想政治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能入腦入心,事半功倍,輔導員“人生導師”的角色定位方能真正落在實處,不再是文件上的一句空話。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