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蓮
【摘要】散文教育在審美教育中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只有把散文的知識與審美教學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真正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對人文的歸屬。
【關鍵詞】散文 語文 審美意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中學語文教育肩負著審美教育的任務,散文教育在審美教育中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在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中,散文的編輯占有相當?shù)臄?shù)量。只有把散文的知識與審美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深入理解散文的濃郁情思和雋永哲理,品味華麗的詞語中的獨特意趣,才能更好的感受散文的深層意蘊,受到美的熏陶,進行散文教學的審美活動,需要教師采用適當?shù)姆椒?,找到適當?shù)那腥朦c,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常規(guī)的教學的基礎上,以欣賞為主,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培養(yǎng)散文的這種審美功能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讀散文是需要興趣的,需要心平氣靜的。有人說,現(xiàn)代社會是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快節(jié)奏,高效率,似乎是一只高速旋轉的永不停歇的陀螺。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而已,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需要思考,一個深刻的人是有沉下心來的能力的。所以我們認為,上好散文閱讀課不能抱有功利目的,為了高考而做幾篇連文帶題的文章,這不是閱讀。教師應該給學生一種影響,一種暗示——好文章是要用心體會的。學生們的閱歷決定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是比較單一的,但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也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
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借助于多媒體,讓學生首先從視覺,聽覺上獲得一種啟發(fā)。歸有光那篇膾炙人口的《項脊軒志》,借一座“百年老屋”的興衰史,回憶切切的家庭瑣事,表達了睹物思人,世事滄桑的感慨,以及懷念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厚感情,句句傳情,處處動人。教師在指導學習時,可以先從背景音樂入手,選擇一首古琴曲,畫面是古樹、老屋、欄桿、竹菊……這樣,先在學生心目中初步形成一種思緒,再在教師的指導下去欣賞,就不會是蒼白無力的了?!俄椉管幹尽肥且郧橐婇L,字句并無熱鬧之意。仿佛幽幽山谷中的一朵蘭花,不能以心去體會的話是看不出有何高超之處的,沒有激烈、充滿懸念的情節(jié),這種情況就更需要教師引路,引學生進入閱讀的情境中。
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借助于出色的朗讀,讓學生初步品味到語言的魅力,這又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閱讀,或者是慷慨激昂,或者是清音瑯瑯,或者是低聲絮語(當然我們還可以借助于錄音帶),情緒是可以“傳染”的,當我們把自己的興奮點傳染給學生時,我們又帶他們向目標前進了一步。
以上這些可以看作是最基礎的準備工作了,做好鋪墊之后,就開始了真正的欣賞。
稍有鑒賞力的讀者都有從閱讀興奮中享受藝術美感的經驗和體驗:閱讀之后,在一定藝術值感的支配下,藝術意象重現(xiàn),與作者之間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現(xiàn)了高潮,在興奮中獲得共鳴的快感,這時候雖不求甚解而心緒飛動,雖掩蓋而畢而余味無窮… …這是在值得鑒賞處自然形成的“興奮點”。金圣嘆評點《水滸傳》時常有“快絕!妙絕!”的贊嘆;脂本評《紅樓夢》常用“寧不相殺”的點評。追根溯源,這種興奮點的形成正是在讀者進入閱讀鑒賞的境界,無意識的換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種情感的愉悅與共鳴,而喚起讀者審美體驗的正是作品中或濃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但僅僅是調動想象,換位思考,還只是促使“興奮點”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發(fā)共鳴”的層次上,不足以說明進入審美鑒賞的較高層面。要進入情感美的鑒賞,還必須對正在形成的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進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過程則可見出讀者的鑒賞門道,其結果也正可見出讀者的鑒賞功夫來。
(一)鑒賞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兩字在許多人心目似乎只屬詩歌,其實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種自由多樣,關注真實世相的文體,自有其對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詩文一家”、“文中有畫”之說,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獨為詩,也為散文所有。并且,現(xiàn)代人對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說,也在認同散文文質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時,實質上承認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獨具質感的優(yōu)美語言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鑒賞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達意境的路途,領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場景,從這種場景的或閃爍而過或慢速顯現(xiàn)之間,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綿長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二) 鑒賞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直接面對的是宇宙間最美麗的生命體——人,直接面對的是最為豐富多樣的生命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閱讀散文的審美意趣,還需要循其所言表征,追尋它直抒或隱含的人物情感,在對這些情感的理解認同和反復體味中提升審美品位。
(三) 鑒賞散文的哲思美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當代散文中獨具濃重生命個性色彩的一篇,其藝術感染力不但來自冷靜的文筆穿越苦難而噴涌出的一股獨特的凝重與凄然的氣息,而且來自于本應旺盛如青草卻霎 間枯萎的歲月中的往事,來自于在被毀滅的命運中對生命的思考,對生與死的執(zhí)著是《我與地壇》最獨特的追問。美得特質就在于其哲思的表達,這種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亂浮躁的年代而益顯獨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運之中又似乎顯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個時代的追求,明白群體與個體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鐵生的插隊生涯,他的青春夢想,才能明白那個發(fā)出 亙古疑問的瞬間對他意味著什么,我們可以把這種對生命兩難境地的艱難抉擇放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馬遷、如老舍、如哈姆雷特… … 那么“生”或者“死”對我們就不只意味著一個問題,更意味著人生的一種永恒的狀態(tài)。悲劇感由之而生,審美演變?yōu)槔鄯e人生,洞察生命,——而這,需要開放的目光,廣闊的視野。
對散文哲思的欣賞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格品味,這種細膩文筆、動人情感、大智大惠的侵染與熏陶是最能走進人心靈深處的。
教師不必給予學生任何標準,而僅提供框架,具體的有血有肉的思想要學生自己去填充。
新大綱強調語文學科要“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散文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構成,中學語文新教材所選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濃厚,文辭優(yōu)美,構思綿密,語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個廣闊的空間中再現(xiàn)了人類豐富多樣的情感世界,凸顯了異彩紛呈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只有從審美的需要出發(fā),解讀和鑒賞這些文學作品,使散文教學轉化為美得再現(xiàn),美的欣賞和美的創(chuàng)造活動,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真正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對人文的歸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