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聯(lián)康
關鍵詞:中等師范;語文教改;途徑探尋;合適的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地從傳統(tǒng)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chuàng)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學的范圍內得到贊同,在實踐中也不能立即變?yōu)楝F(xiàn)實。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教師和學校領導付出巨大的勞動,需要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需要擬定運用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體系的具體操作法”。素質教育要求語文學科在觀念更新、課程改制、教材改編、教法轉換,學法研究等眾多方面進行改革,以培養(yǎng)合格小學教師為目的中師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語文教學方面也應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日益提高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造就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為畢業(yè)生工作后繼續(xù)學習深造打下基礎。
中師語文教學改革,配合學校德育工作,挖掘語文學科的德育潛能,塑造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質的未來小學教師;立足語文學科本身,切實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教等語文素質,促進其個性品質的自由和諧發(fā)展,使中師生掌握牢固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學會自主學習語文的方法,為日后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和繼續(xù)深造做準備。
語文是人們學習和掌握各門知識的基礎學科,語文作為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它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密不可分,就語文與人而言,語文同人的思維、情感等緊密相連。語文的性質決定了語文學科是最具產(chǎn)生認知探索和審美追求的學科。在中師語文教學中,要給學生傳授最基本的語文基礎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智力。過去教學中,通過《現(xiàn)代漢語知識》,《閱讀和寫作》以及《小學語文教材教法》等幾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具備較強的聽、說、讀、寫、教等基本素質。通過常規(guī)的教學訓練,使學生的分析、想象、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并同時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審美情操的陶冶。
中師語文教學應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設置、評價體制等方面下決心改革,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探尋有效的教育途徑,真正培養(yǎng)出適應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師。因此,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努力。
一、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創(chuàng)造適合我們學生的教育教學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教學發(fā)展的過程。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應該是流不斷的清泉?!币囵B(yǎng)合格的中師人才,教師本身要有豐厚的知識底蘊、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突破固有的僵化的教學模式。遍觀現(xiàn)實的中師語文教學課堂,多數(shù)教師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教材或課文的注釋與串講上。一些教師常年使用同一教材,傳授相同內容,很容易陷入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一些教師在語文課上常過多地分析課文,使教材中鮮活的東西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要培養(yǎng)合格的中師生,教師要不斷提高自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理念,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尋找適合我們學生的教學方法。
二、認真了解學生、充滿愛心,創(chuàng)建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民主平等師生關系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就要對他們充滿愛心和信任,要與他們交心,校內校外與他們廣泛接觸,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在語文教學中強調師生的民主平等是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它有利于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剝掉全知全能權威的偽裝,樹立新型的師生觀,這就要求我們要認識到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同學生一起品嘗學習的艱辛和快樂,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突出學生學的主體,把主動權還給學生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學生主要是被動參與,形成“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秩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認可,主體能力得不到發(fā)揮,大部分的參與行為表現(xiàn)為等、聽、看的觀望態(tài)度,注意力不集中,因而主動參與度很低。我們也曾經(jīng)熱衷于進行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改革,但往往也只局限于在課堂上多提幾個問題,結果在熱鬧的表象下掩蓋的是學生思維的貧困、才智的浪費。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必須變革傳統(tǒng)的知識教學觀,讓學生養(yǎng)成對知識的主動的探求習慣,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師的強行灌輸。主動參與要求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以展示自我的機會,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有耐心,努力改變自己多年養(yǎng)成的舊的教學觀念,用新課改的理念來要求自己。這樣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以及知道怎樣去完成學習任務,思維在動態(tài)的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學生的興趣濃了,課堂質量提高了。學生整體素質也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四、針對學生實際,從教材改革入手,選擇適合我們學生的教材
加強語文教材的整合,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中師語文教材《現(xiàn)代漢語知識》、《文選和寫作》、《小學語文教材教法》,雖然有一些改動,但是有的課程改動并不大,已經(jīng)不適應新時期的中師生學習了,主要表現(xiàn)在聯(lián)系實際方面,嚴重脫離了學生生活的實際。據(jù)此,我們對教材進行了適當?shù)奶幚?,主要是增、刪、并、調,并適當收入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千字文》、《弟子規(guī)》、《孟子》、《老子》、《論語》等中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讀物,而這恰又是學生薄弱的地方,加強教學,讓他們扎扎實實的學。1、加強朗讀教學。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多朗讀,大聲的、動情的、陶醉的朗讀是體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獲得語感、積累語言的最佳途徑。2、激發(fā)學習興趣。首先課堂要有情趣,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感情。選文絕大多數(shù)都可稱得上文質兼美、文情并茂。課堂充滿了人情味,學生就會有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要利用好課本的資源,抓住契機,培養(yǎng)、激發(fā)、強化學生學語文的興趣。3、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多動口、多動手。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質。教師要組織好學生開展豐富多彩、有情有趣、積極健康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通過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鼓勵學生寫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體驗、思考和想象等。追求人文教育與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協(xié)同互補,在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人文教育的同時,又使學生文化品位、語文素質得以提高。精選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文章,加強對語文中的文化內涵的整體感悟和體驗。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全面、綜合的語文素質,塑造健全人格。
總之,中師語文教學在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過程中,必須注意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重視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興趣。
參考文獻:
1、馬若耶夫:《把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到學校實踐中去的經(jīng)驗》《教育理論與實踐》1982年第04期。
2、《中師語文大綱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