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歷蘭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睂σ幻W語文老師來說,語文課堂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陣地,人格熏陶是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樹立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和諧發(fā)展為目標的教學思想,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讓德育始終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中。這樣,會使語文課堂更加充實、鮮活,會讓學生從中得到優(yōu)良的精神文化的滋養(yǎng)和潤澤。
【關鍵詞】德育滲透 語言文字 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41
《重慶市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質量標準》明確提出:學校教育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各學科教學體現(xiàn)德育滲透,體現(xiàn)真、善、美的價值取向?!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睂σ幻Z文老師來說,語文課堂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陣地,人格熏陶是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樹立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和諧發(fā)展為目標的教學思想,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讓德育始終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中。這樣,會使語文課堂更加充實、鮮活,會讓學生從中得到優(yōu)良的精神文化的滋養(yǎng)和潤澤。
一、讓美麗的語言文字在語文課堂上靈動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最具靈性。據(jù)有關資料調查表明:運用漢字的人比運用其他語種的人更具有想象力。漢字的特點是方方正正,單從一個“人”字的寫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對我們人類寄予的厚望——做一個頂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漢字的字形不僅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想象力,而且,漢字的創(chuàng)造空間非常大,我們知道,中國漢字不過幾千個,詞匯卻浩瀚如海,并且詞匯的內涵豐富、韻味無窮,我們會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漢字的美感,感受漢字的魅力,熱愛祖國的語言。
二、讓崇高的愛國情懷在語文課堂中滲透
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時代賦予小學教育的歷史使命。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時刻牢記葉圣陶老先生的名言:作為一個教師,只把功課教好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因此語文教學要激發(fā)情感的有效空間,讓那一個個生動高大的人物形象,以其人格美、品質美,在這個空間中熠熠生輝。他們有如一面鏡子,學生在這面鏡子前對照、反思,從而震撼著心靈;他們有如一盞指路明燈,學生在這盞燈前明確方向、目標,從而激發(fā)著情感。所以,老師要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透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感悟愛國之情,激發(fā)奮進之志,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愛國教育。
三、讓堅毅的道德品質在語文課堂中孕育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而人格中很重要的就是優(yōu)良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養(yǎng)孩子堅毅的性格,就要使孩子養(yǎng)成自我教育的習慣,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堅毅的品格,就無法成就輝煌的事業(yè),只有具有了堅毅的韌性,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語文學習本身就需要堅毅:從剛入學時學習拼音到讀好完整的文章,從一筆一劃練字到寫成一篇篇優(yōu)美的作文,其中浸透著學生的汗水,凝結著學生付出的辛勞,這個過程,使學生于無聲中學到了恒心與毅力。
四、讓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語文課堂中形成
語文教育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教師理應讓學生從文章的文學形象和所推崇的道德情操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啟迪,使之成為有廣泛常識,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完美情趣的高素質的人才?!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是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之中。因此我們可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滲透德育因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思考人生的價值,識別真善美、假丑惡,孕育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了薩沙與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風雨,父母親很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年齡最小的薩沙。在他們的影響下,薩沙也不甘于做最弱小者,并學會了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盡管文章說的是一件簡單的生活小事,卻闡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我們應該自覺保護弱小者,滲透了培養(yǎng)自信自強人格的思想。在教學中要強化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讀好薩沙的三次問話,讀出天真、可愛的語氣,讀出媽媽親切、和藹的語氣,借以理解課文內容。課文插圖再現(xiàn)了薩沙在大雨中把自己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的動人情景,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增強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當然,我們不能讓學生僅僅停留在認識的層面上,認識是為了指明方向,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學會幫助、給予,體驗快樂,體驗積極生存的意義。
五、讓高尚的審美情操在語文課堂中升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闭Z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很好的載體。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隨時為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這樣的審美過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而學生發(fā)現(xiàn)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更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培養(yǎng),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領悟到的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達到把形象美轉化為語言美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是語文教學的要求,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俗話說:“育人之妙,存乎一心?!币虼?,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著的豐富德育因素,選好切入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樣,使語文課堂影響人、感染人、熏陶人、鼓舞人,取得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從而達到“道”伴“文”行學語文的目的。
參考文獻:
《重慶市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質量標準》試行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