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fā)揚
摘要:傳統教學的被動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學生求知的需求,特別是高中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填鴨式教學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研究性學習”誕生了,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滿足高中生在英語學習中的需求,更培養(yǎng)了高中生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使得他們的邏輯思維更加嚴謹,也提升了高中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本文將對高中英語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做以下探討。
關鍵字:研究性學習 高中英語 英語教學模式
【分類號】G633.4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市場的發(fā)展完善,人們的價值觀等各方面都有所轉變,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又豈是對教育水平的提升有著更嚴格的要求,并且更偏向于素質教育。因此,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高中英語的教學,所以,在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各種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被吸納利用,其中就包括研究性學習這一新型模式。那么,在高中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研究性學習究竟又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究竟什么又叫做研究性學習呢?
一、研究性學習的解釋和意義
(一)解釋
所謂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動態(tài)學習的過程,泛指學生經過教師的指導,選擇并確定自己需要研究的專題,再通過相關的研究而獲取運用有關知識的一種學習活動。由于研究性學習需要學生切身實際的參與到活動中,所以不設限制,其范圍形式寬廣多樣,更具體驗、探究、開放、實踐的特性。高中英語教學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融合英語學科的教學內容,從而培養(yǎng)出學生對問題發(fā)現、分析、解決的能力,使學生在基本知識掌握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
(二)意義
1.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學生主體地位體現的一種模式,它能與素質教育相匹配,通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學習探究,來培養(yǎng)出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語中采用這種方法能有效引導學生,學生會更自主的對英語進行聽說閱讀訓練,使得他們資料查詢歸納、團隊合作以及交際能力都有所提升,尤其是英語口語在實際中的應用能力。并且通過對知識研究學習的過程,他們還能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及勇敢面對困難挫折的人文精神。
2.英語教師的成長
研究學習能夠改革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轉變以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因為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這種模式下僅是客體地位,主要工作是指導組織學生對相應知識進行研究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各個學科知識的學習吸納,以及研究學生和教學活動的特點,來滿足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需求,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也促進了英語教師的成長。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并沒有特定的知識內容體系,它既能是英語本學科的知識點,也能是各學科交叉綜合的知識點,或偏向理論研究和偏向實踐方面的知識點。其學習的內容形式等各方面并沒有嚴格的限制,能夠提供給師生更寬廣的才華施展平臺。此外,這種模式更注重學生的自身參與,讓他們發(fā)現知識體會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并獲取直接的知識經驗,與此同時,這一過程與日常生活有著極強的聯系性,能夠讓學生更直接的參與到社會的實踐活動當中。并且高中英語的研究性學習是以英語知識為基礎,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發(fā)現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既有效的掌握英語知識,又提升其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素質。
三、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措施
(一)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資料顯示,學生學習的情緒直接關系到教師施教的成果,并且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深入了解,創(chuàng)建出更適合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使得學生充分發(fā)揮出他們的自主能動性。例:在教授高一英語下冊Unit 15 The Neck-lace課程時,當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及知識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已有的第三幕增加細節(jié),將相關情節(jié)聯系起來從而續(xù)寫出第四幕,并把學生分成由四個小組長帶領的小組,進行第四幕的表演。其實所謂的全班表演就是課題的研究,且這個研究過程中,小組長即是導演又是課題研究的負責人,所以,他們可以根據劇情自主的對演員、劇本道具等進行安排。而且各小組長要盡可能的動員學生來參加表演,鍛煉出他們的組織能力,并且在實際表演中,各個小組之間要相互協調,要使得劇情更連貫合理。此外就是,表演完成后,教師和同學要選擇出最佳導演、男女主角、表演組織等。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都很積極熱情,不僅激發(fā)了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鍛煉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和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使得英語教學質量及效率得到保障。
(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里以英語教材高一下冊19課題某口語模擬部分為例:村里的四名村民由于對村里一塊土地該如何利用而產生分歧,于是便和村里的村干部進行商討,在這個過程中,村民有的提出要種甘蔗水稻,有的卻要養(yǎng)豬種樹或是另作別用,所以,最后村干部為了做出決定,而對大家的意見進行了綜合處理。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場景將班內學生分成多個五人組,并對組內成員的角色任務進行分工分配,最后讓小組用英語將討論的結果表達出來,其實,這些小組所做的就是課題的研究。在這樣一個研究的過程中,小組的成員都要發(fā)表意見,并竭盡全力的讓其他學生接受自己的意見,但同時這需要多個學科知識的結合,且還有對當地市場的需求、飲食的習慣等各方面進行考慮,所以,要想合理利用這塊土地,就需要學生對各個方面的知識進行查閱思考。從而使得學生的知識視野得以拓寬,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得以提升,特別是英語口頭表達的能力能夠得到相應的訓練。這樣的研究活動生動活潑,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也更加真實貼近生活,他們更容易接受使得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都有所提升。
總結: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不僅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更需要教師的指導設計,因為師生間共同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研究性學習,其實,這一過程就是師生要相同問題進行方法選擇的確定以及互相合作交流的過程。雖然這一模式至今還屬于摸索階段,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模式會越來越實用,并會為英語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打下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小娟. 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袁昌寰. 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J]. 課程.教材.教法,2002,02:36-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