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麗
摘要: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學生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文章從班級人數過大、學習動力不足、智能終端的普及、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等方面分析了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然后從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教師授課態(tài)度和方式的改變兩個方面提出了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的對策。
關鍵詞:課堂教學,班級容量,課堂氛圍,教學方法與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2.4
高校的根本使命是人才的培養(yǎng)與輸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因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所有高校工作的重點。高等教育發(fā)展至今,社會新需求、新情況、新理念的不斷涌現給高校課堂教學帶來了較為嚴峻的挑戰(zhàn),本文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積極性角度來闡述相關論點。
1.學生課堂學習現狀
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的轉型、就業(yè)壓力的加大、教學對象中獨生子女的增多、各種智能終端的普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始下滑,在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習積極性不高的表現有以下幾點。
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紀律性較差,聽課質量呈下滑趨勢。上課過程中無故曠課者、遲到早退者、中途出入者大有人在,如果授課教師“無為而治”的話,教室很有可能成為“空堂”或者“流動市場”;從聽課的質量上看,大部分學生是一邊按手機一邊聽課,精力集中度低,大大降低了對課堂內容的系統吸收,還有部分學生到課純屬為了應付教師點名,根本無心聽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功利性過強。學生一般在大一時期就會將自己要學的所有課程分為三六九等,哪些課學分高、重要程度高、考核嚴格就認真學,一些學分低、考核寬松的課程就不放在心上。在某一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也會要求教師根據所出試題“劃重點”,臨考突擊、六十分萬歲已經在很多高校蔚然成風。
絕大多數的學生沒有做好與課堂學習息息相關的預習、復習、自我拓展工作。這就使聽課過程中沒有重點,所學內容完全依賴老師講解。容易出現上節(jié)課老師所講的內容早已忘記,這節(jié)課的內容根本無法聽懂,聽課積極性更加降低。
2.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2.1班級容量大
在大眾化教育的今天,各大高校生源擴張,在校生人數眾多,而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教育資源并沒有同比例增長,很多院校不得不選擇增加班級學生人數方法來解決短期困境,這就使很多高校的班級容量由原來每班30人激增到每班60人,甚至更多。一些公共課、基礎課合堂上課時班級容量大多突破百人。
2.2學習動力不足
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源于興趣、人生目標、考試壓力、家長期望、環(huán)境熏陶等因素。長期、清晰的人生目標的缺失使學生沒有持續(xù)的學習動力。大學自由的氛圍、寬松的管理,考核次數的減少和考核標準的降低使學生也逐漸喪失短期的學習動力。
2.3智能終端的普及
近十年,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給高校課堂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學生手中的課本、筆記本逐步被手機、電腦所取代,隨著這些移動終端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它們快速的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教師身上轉移,大范圍的學生在課堂上每3至4分鐘就要瀏覽一下手機,嚴重的影響了聽課的質量。智能終端的濫用已經逐步成為影響學生聽課質量的最大原因之一。
2.4教師教學方法的單一
由于教學任務和課程時數的限制,有很多能夠實現師生良好互動教學方法在班級人數眾多的大課堂上,是無法正常開展的。比如討論式、交互式等教學方法,如果在超過40人的班級進行,教師很難在有效控制課堂。即使是正常的課前、課中提問學生這最為傳統的師生互動也很難覆蓋所有的學生,能夠被提問到的學生比例也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放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只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方法的單一,學生參與課堂機會少,必然會使得高校課堂沉悶、枯燥、教師教之疲累,學生學之無味。
2.5教學內容和手段沒有與時俱進
在目前知識、技術高速發(fā)展、各種新生事物不斷出現的現在,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如果一味拘泥于教材和已有知識的積累,那就很難與對新事物敏感的學生產生深層次的思想共鳴。部分教師仍沿用最為傳統的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的呈現過于枯燥無味,面對習慣于視聽刺激的新教學對象就無法吸引其學習興趣。
2.6教師與學生對作業(yè)的不重視
課前作業(yè)的布置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也有利于學生發(fā)現疑難點,課上更有針對性地聽講;課后作業(yè)的布置有利于學生對已學知識點進行梳理、記憶、思考,實現課下吸收和再提高的目的。而目前我國很多高校教師對于這兩項工作并沒有認真對待,很多教師因為設計、批改作業(yè)占用時間、精力過多而不布置或很少布置作業(yè)。很多學生認為作業(yè)只是額外負擔,作業(yè)完成過程只是東拼西湊或下載摘抄,抄襲情況也屢見不鮮。這樣一來,教學目標的實現完全依賴于短短的課堂時間,使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負重前行、舉步維艱。
3.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的對策
3.1完善教學管理的相關制度
3.1.1班級容量的限制
首先,教務管理者要基于本校教學手段情況、師資水平、學生層次和專業(yè)特點,認真研究班級人數的“最大數量”。在按專業(yè)進行分班時,為保證課堂教學水平,班級容量不能超越“最大數量”,這樣就使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有效控制學生,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能及時與學生溝通;也使學生感到自己是被關注的主體,而不是湮沒于眾多人數中。
3.1.2考核標準從嚴制定
針對高等教育階段對學生的考核標準嚴重低于中學階段這一不合理的現狀,高校教務管理者應該加強對考核標準的制定和管理。建議高校教學管理者出臺相應政策文件逐步提高高??己藰藴剩瑢τ谝恍I(yè)核心課程,考核標準還可以適當創(chuàng)新,如及格分數提高到60分以上。通過提高考核標準,從源頭上打消學生不學就能通過的不良思想,從而促進其學習積極性。endprint
3.2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式
教師是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的最主要的因素,作為高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3.2.1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和了解
很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對“備課”的理解限于對“教學內容”的精心準備,而不去了解、熟悉學生,這就造成了上課過程中教師“知己而不知彼”的被動狀態(tài),由此可能造成課程進度的控制、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學方法的選擇不適合學生,學生感到與教師有距離,聽課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在課前應首先了解學生,授課過程中多觀察學生反應、課間多與學生交流以盡量多的獲得學生的相關信息,一般授課的第一至四周就能大體摸清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基礎、思想動態(tài),從而有針對性進行教學設計,有效開展分層次教學,最大限度的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2.2培育開放的、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個屢見不鮮的現象,同一班級在不同的課堂上,表現有時完全不同,在某系課堂上表現的非?;钴S、積極認真,而在另外一些課堂上卻沉悶渙散。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師對于課堂氛圍的培育、控制能力大不相同。有的教師注重培育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課堂之中師生是課堂共同的主體,學生的大腦必須高速運轉、時刻思考才能回答老師的問題或者自己提出問題。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師生可以實現雙向的、及時地、有效的溝通,可以把課堂時間集中攻破學生還沒有掌握的重點和難點。
因此教師要積極培育開放的課堂氛圍。培育開放的課堂氛圍可以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表明師生平等、雙向溝通、鼓勵質疑、及時反饋的教學理念。對于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的班級,教師應在授課的前一至四周通過強制手段,如課前復習提問、課中隨機性提問、課堂練習提問等環(huán)節(jié)強迫學生參與課堂,在此過程中,對于回答有誤的同學應該尤其重視,教師應該隨機應變的化解他回答錯誤的尷尬情緒,并分析他回答過程中值得肯定的部分予以充分表揚,鼓勵其繼續(xù)思考直至找到正確答案。在這樣的提問——肯定——鼓勵——提高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于師生溝通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快的進步,而不是只愿意聽到正確的答案而偏愛成績好的學生。此后,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或者提出疑問,并對于主動發(fā)言的學生予以表揚、鼓勵,對于不發(fā)言的學生仍然采取提問的方式迫使其參與課堂,直到主動參與為止。
3.2.3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組合運用
大部分的高校采用的授課時間是90分鐘一節(jié)課,這90分鐘如果一直是教師一個節(jié)奏持續(xù)講授的話,自制能力再強的學生也會分神,所以很多時候,講的“口干舌燥”教師都感到自己是在“對牛彈琴”。其實只要換位體驗一下,教師會發(fā)現學生非常不易,大腦跟跑馬場一樣,任由每位老師馳騁一番,自己卻無所適從。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全方位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對教學內容保持敏感和興奮。如“啟發(fā)式”、“質疑式”的教學方法就比“平鋪直敘”的講授法在引起學生思考方面好的多;通過與現實生活非常貼近的案例將知識點深入淺出,會讓學生覺得趣味盎然,研討式、交互式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不僅“聽”而且“說”還能“辯”。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根據學生不同時間段的思維集中狀態(tài),選擇“對癥下藥”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達到對教學內容的完美展示和各種教學方法的順利開展。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新需求的、新情況的不斷出現,高校教學管理者應該不斷研究師生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新問題、新特點,制定能夠促進“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新政策,從而能夠引導高校良好教風、學風的建設。高校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對象的新特點不斷調整自身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使課堂教學能夠與時俱進,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劉鑫,康巧珍,王婷. 優(yōu)化高校課堂教學效果初探[J]. 中國校外教育,2014,S3:457-465
[2]陳楠,潘建. 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J]. 普洱學院學報,2014,06:106-108
[3]李霞. 民辦高校課堂教學管理的思考[J]. 新西部(理論版),2014,20:148-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