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勤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講究教學策略,組織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動。其中,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各自的表達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模式的不斷更新,討論教學方式已融合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了。
關鍵詞: 自主探究 討論式教學法 小學數學 合理運用
G623.5
討論式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為實現某個教學目標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合作探討,并因此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交流情感,發(fā)展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特點在于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中的討論提出了相應要求
(1)教師應創(chuàng)設討論的空間和氛圍,使學生能針對疑問進行探討,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進行質疑,與同學交流想法。
(2)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同時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3)使學生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敢于提出疑問的意識,并愿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發(fā)現錯誤能及時改正。
二、課堂教學中討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討論教學法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1.學生知道討論什么嗎?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許多教師在出示一些問題后,不管問題簡單還是復雜,就馬上組織課堂討論,有的學生可能對要討論的問題還沒有弄明白,就開始亂說一氣,有的學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談闊論,產生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不著邊際的“題外話”,偏離了討論的主題。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討論了些什么?
2. 學生果真在參與討論嗎?
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學生沒有經過思考、體會和感悟,他們又能討論什么呢?討論中有的學生只顧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沒有組織小組全體參與討論的責任感或意識,使討論的參與率降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很少有發(fā)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組在討論時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說服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而產生爭執(zhí)。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們只“作”不“合”、只“議”不“思”、只“說”不“聽”,學生大多“各自為政”。這樣的課堂討論,學生實質上沒有認真思考,更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
正是由于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觀點,討論時要么冷場,要么東拉西扯,課堂討論形同虛設,往往成了空熱鬧、假正經。其實,學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組成員交流和討論的源泉。
3.教師參與討論指導了嗎?
一旦學生進入了課堂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確實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個小組之間,看似很忙,實際上大多在擺樣子,裝門面;有的教師不知所措地在講臺邊等待;有的教師正在準備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等等。此種情況下,教師并沒有真正參與和投入到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去,更沒有對學生的課堂討論進行指導和調控。這樣的課堂討論能收到實效嗎?
4.課堂討論多多益善嗎?
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髦,取悅于聽課教師,根本不考慮內容是否需要,一堂課總免不了幾次搬出課堂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只有這樣才符合新課程理念。課堂討論成了上公開課必備的“行頭”,成了花瓶。筆者曾聆聽過一堂公開課,該任課教師前后共安排了5次課堂討論,而所討論的內容幾乎是清一色的識記層次的“是什么”,這樣的課堂討論有必要嗎?
三、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討論教學
為了使討論達到預期的目的,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環(huán)節(jié)。
1.營造討論氛圍,激發(fā)孩子的討論欲望和熱情,是實施討論式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在當前數學教學中,教師針對某個關鍵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但學生都只是獨立解題,未能加入討論的行列,使討論在課堂上的存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實施討論教學,要從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討論小組,適當調配討論人員,使大家有想說話的感覺。學生在這個小集體中都獲得了發(fā)言的機會,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真正進入討論的情境中。同時,除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這種機會外,在課后也應適當創(chuàng)造機會。
其次,精心設計問題。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總會覺得空洞無味,無話可說。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的設計問題,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覺得有話可說,有討論的必要。這樣,才能為大多數學生所能夠理解和接受,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2.教師的情感投入及適時調控的主導性,是討論式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
討論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動。學生的知識基礎不一樣,領悟程度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成為課堂進程的調控者,要適時應變,使討論有效地進行。
首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由于任課時數少,師生交流少,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古板,嚴厲的印象。因此,數學老師在平時要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有可能的話,經常與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活動,融洽師生感情。在課堂上,教師要用肯定,贊許的言辭情感,鼓勵孩子積極思考,敢于提問,發(fā)表看法。這樣,在討論中,充分發(fā)揮積極的思維,提高討論的效略。
其次,教師在討論中要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適時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加深并強化孩子的認識,對討論中出現的各種意見,加以去粗取精,得出完美的結論。這有利于完善孩子的認知結構,發(fā)展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在《數學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被有效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而如何正確實施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探究知識,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是教學實施的關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