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男
摘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太過于單一、固定化,難以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本就好奇心強、好動,所以小學語文課堂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做出調整。與此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適當的對教學資源進行靈活的調整,抓住有利的學習時機,因勢利導,引入學生深究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是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活力四射;興趣激發(fā)
一、注意動態(tài)生成的適度、適時把握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動態(tài)生成的適度、適時把握。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開課時。當學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時說:“一個屠夫……”余映潮先生笑著加重語氣說:“一個屠戶……”下面的學生都笑了,顯然他們明白了“屠夫”與“屠戶”詞義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達到,就沒有過多糾纏這一細節(jié),點到為止,繼續(xù)上課。這就是生成的適度把握。而適時意味著時機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滯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對這一分寸的把握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情境識別的敏銳性。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導語中提到了“梁?!薄芭@煽椗钡墓适?。課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題一筆帶過。沒想到在課文最后兩段讀完后,教室里出現一片嘆息聲。小聲地嘀咕“劃不來”“不值得”。此時教師:“同學們都覺得焦、劉二人雙雙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位,你會怎樣做呢?”讓學生們互動討論得出:A斗爭,拿起法律武器跟母親、兄長斗爭;B私奔,逃離家長專制的魔爪;C順從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過。
二、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tài)生成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tài)生成點。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眾說紛紜),沒有按部就班,逐段賞析,而是以“本文描寫了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生活情景,你認為哪兒的生活更有趣?”這一主問題“投石問路”,引導學生探究少年魯迅的生活軌跡,結果自然是“公婆論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見分歧的契機與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按見解的對立沖突將全班學生分為“百草園派”和“三味書屋派”兩大陣營,陳述各自的理由,說說你認為有趣的人與事,教師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賞析精彩語段的內容與寫法。待雙方的唇槍舌戰(zhàn)到了山窮水盡之時,開始誘導,請學生辨析剛才雙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細細想來是沒味的?這樣的探究,沒有限制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均能暢所欲言,為自己所持的觀點尋找理由,從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內容。又如:學生們讀了《皇帝的新裝》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時,關注一個焦點問題:一個一眼就能看穿的騙局,為什么能暢行無阻,直至最后被一個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為什么沒有一個人敢說真話?點評:在實際教學時,可以這一問題為探究話題,尋找動態(tài)生成點。
三、創(chuàng)設氛圍,激發(fā)情感
教師要針對書本中的課文,在每堂課開始都先設置好一個引人入勝的課堂前奏,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興趣,以課堂內容的情感為基調,開篇引入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使整個課堂氛圍沉浸在即將授課的內容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音樂、圖片等,作為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選取精彩文章來播放課文朗讀,感情色彩濃厚的朗讀更容易將學生帶入課文中去。根據有意思的文章,教師可以事先收集作者、文章背景等資料,講課時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還沒學習文章之前先對作者有所了解,從而對課文更加好奇。例如,教師在講解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時,可以先進行一個課前討論環(huán)節(jié),先放一些春游的視頻或者春天的美景圖片等,讓學生感受一下自然的魅力,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春游的場景,描述當時的心情,喚起學生的熱情,隨后帶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中。根據課文的內容教師可以把自己當成導游,對學生說帶領學生游覽頤和園,再有感情地朗讀一遍課文,并用提問的方式問學生“課文中為什么說只揀兒童多處行?”讓學生心里充滿疑問和好奇的心并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使整個課堂氛圍活躍起來,課文中的春游引起學生回憶自己的春游經歷,激發(fā)其情感的共鳴,使學生愿意跟著教師學。
四、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活力的催生劑,一個人有了興趣才會在最佳狀態(tài)下主動地去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語文課程是否能夠吸引住學生是關鍵。然而要在語文課上使得趣味連連,讓每個學生都熱情高漲,就必須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出一個富有美感,極具效果,仿佛生活的場景。學生處于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里就不會再束縛于課堂本身,而是將自己的激情展現出來,在這樣令人陶醉的氛圍里,學生的興趣會得到最大的激發(fā),從而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師教學內容的魅力所在。學生產生了興趣后,便可讓學生將這一節(jié)課所得到的收獲或者心得整理一下,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最后要給出一個屬于學生們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們有機會充分地去展現自我,肯定自我,或高聲朗讀,或放開討論,或大膽質疑,讓學生們在充滿興趣的情況下去解決自己所有的疑惑,從而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興奮,這樣才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xù)下去,并且保持課堂氣氛的活躍。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夢圓飛天》一文時,可以先播放一段神舟5號的發(fā)射錄像,并告訴學生要一起見證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在發(fā)射的關鍵時刻教師帶著學生一起倒數“5、4、3、2、1”,發(fā)射成功后大家歡呼起來。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這一情景,讓學生如臨其境,仿若自己真的親身經歷這一事件了,再引導學生進入課本學習,看書本是怎樣記錄這一時刻的,學生才會更有興趣學習。
總結:要想構建活力四射的小學語文課堂,毋庸置疑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利用自己幽默有趣的語言去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堂氣氛降低時,要適時用新鮮的知識以及有趣的故事去喚起大家的興趣,從而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贊科夫.教學與發(fā)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成尚榮.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