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9月23日文章,原題:隨著未登記跑步者用假號碼布參賽,北京馬拉松正成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隨著中國中產愈加熱衷長跑,賽事組織者已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參賽需求。作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馬拉松賽事之一,北京馬拉松組委會正調查一些未登記的參賽者利用假號碼布參加近來的賽事。社交媒體爆出3個套用同一號碼的參賽者合影。中國其他長跑賽事也面臨同樣問題。長跑愛好者胡順(音)說,這并非孤立事件。今年北馬允許3萬人參賽,卻有近10萬人報名。2011年以來,胡已在中國參加15次半程和21次全程馬拉松比賽,他還鼓動多名親友參加。胡表示,越來越強烈的健身意識令他們把長跑當成日常鍛煉方式,“這也是為應對城市生活與日俱增的壓力?!?/p>
統(tǒng)計顯示,2011年中國內地約有40萬人次參加包括迷你、半程和全程在內的所有馬拉松賽事,去年該數(shù)字增至7倍,達到近280萬人次。同時,此類賽事數(shù)量從22個增至328個。
專家說,政府曾為馬拉松熱推波助瀾。為了跑馬拉松,人們需要購買可能高達數(shù)千元的裝備,有時還要為參賽而旅行,這意味著為住宿、交通花不少錢。許多地方政府迫切地舉行此類比賽,因為這也是宣傳自己的良機。
但并非所有參賽者都能抵達終點線。報告顯示,去年有50萬人次并未完成比賽。許多人只是一味地跟風,其實并未養(yǎng)成長跑習慣。越來越多人參賽也意味著跑者千差萬別,其中有些是徹頭徹尾的菜鳥。大多數(shù)參賽者只是近來才開始跑,因此體力差別很大。缺乏訓練不僅增加受傷風險,甚至會致命。廣東清遠去年舉行的馬拉松賽中,2萬名參賽選手中有1.2萬人因受傷而接受治療……然而,這股熱潮仍在繼續(xù)。
盡管各種問題與狂熱相伴而至,但中國馬拉松賽事已改善頗多。胡順說:“我注意到賽事提供的移動式廁所數(shù)量明顯增加……所有組織者已提供更多急救設施?!薄?/p>
(作者左茂紅,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