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艷杰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試論明清建筑中的歇山頂
湯艷杰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屋頂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歇山頂是僅次于廡殿頂?shù)母呒壭问健耐庑紊峡?,歇山頂是由懸山頂和廡殿頂組成,歇山頂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不斷發(fā)展,明清時期不僅繼承前一時期的技術,而且在其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明清時期的官式做法使用踩步金與草架柱子使得歇山加大,使收山縮小,正脊加長。歇山屋頂?shù)陌l(fā)展從側面反映出明清的建筑無論在裝飾上還是在構造功能上都鑄就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輝煌。
古代建筑;歇山頂;抹角梁;順趴梁;柱網(wǎng);明清建筑
歇山頂歷史久遠,在我國呈現(xiàn)出自南向北傳播發(fā)展的趨勢。關于歇山頂?shù)钠鹪矗核汲傻葘W者認為,它是由兩坡的懸山頂四周圍以披檐而構成的,最早的歇山頂大致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已出現(xiàn),例如江西清江縣已經(jīng)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上建筑形象(圖1)就屬于原始的歇山頂[1]。
圖1 新石器時期的原始歇山頂(江西清江縣營盤里出土陶器上的建筑形象)
漢朝時期,我國南方地區(qū)的建筑已經(jīng)廣泛運用了歇山頂。漢代的歇山頂中形象最為完整的是出土于四川成都東漢墓葬中的建筑明器,它仍然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中央懸山頂與周圍單層披檐結構組合的特征。呈現(xiàn)出了上下結合的兩階狀。北魏后期,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說漢話、改漢姓、用漢字、穿漢服,與漢族通婚等等。并且在建筑上也曾效法南朝城市及宮室制度。此后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歇山頂?shù)男蜗?,而且大為流行,以此次遷都為轉折,“在中原及甘肅天水、蘭州、敦煌等地石窟壁畫、雕刻和其它出土明器、刻碑上”[2]都出現(xiàn)了歇山頂。例如龍門石窟古陽洞中的歇山頂建筑(圖2)。
圖2 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在中原的歇山頂(洛陽龍門古陽洞石窟寺的歇山頂石刻)
隋朝時期歇山頂大為流行?,F(xiàn)收藏于陜西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館的九件隋朝時的建筑明器中有七件屬于歇山頂樣式,敦煌莫高窟的隋朝壁畫中(圖3),歇山頂樣式由少到多,反映了當時的流行狀況。到了宋代歇山頂這一建筑形式已經(jīng)成為了中原地區(qū)的官方建筑里的一種重要的建筑樣式。北宋崇寧二年頒布的《營造法式》中稱歇山頂為“廈兩頭造”,而且一些建筑群的主殿已經(jīng)開始使用重檐歇山頂代替單檐廡殿頂。明清兩代屬于我國古代木構建筑體系發(fā)展的最后興盛期,因為木構建筑是表達等級制的一種重要的形式,所以兩代都以律例來明確界定建筑形式,此舉除區(qū)分等級外還有設計規(guī)范的作用。
圖3 隋代中原流行的歇山頂明器(河南省博物館藏隋代陶質(zhì)建筑)
目前,學界對于明清兩代歇山頂?shù)难芯恳呀?jīng)取得了重大進步,但對于明清時期歇山頂與之前時期的異同比較缺少研究,而且沒有綜合看待歇山頂樣式與裝飾的關系。該文以此為切入點,試做探討。
明代的建筑技術使得這時的歇山頂在外觀和相應的構造上都和前期有一定的差別,隨建筑的舉高加大與其收山的減少,使歇山頂正立面的寬度加大,產(chǎn)生了更陡的坡度,從而展現(xiàn)了一種凝重高峻的藝術效果。使明代歇山頂建筑的藝術特征有別于曾經(jīng)的歇山頂建筑。此時歇山頂?shù)闹饕兓谟谏议g架構,從踩步金檁下支撐的構件和做法的區(qū)別看主要有抹角梁法與順趴梁法這兩種類型[3]。
1.1 抹角梁形制特征
抹角梁(圖4)是明代的歇山建筑中的梢間轉角之處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法,其中在溜金斗拱廳堂的建筑之中尤甚。明代歇山建筑中安置抹角梁的方法也和宋元時期有一定的差別,它通常不直接把搭金交桁交點落在梁的中部位置,反而是把角梁的兩端放置在正面和側面的梢間平身科中,因為它兩端伸出來的部分外跳斗拱的頭跳內(nèi)為收尾,而且順勢與斗拱平行。所以在外觀上并沒有顯得突兀,室內(nèi)的部分便是常在梁背之上設置駝峰和大斗。斗口承托角梁和角科后尾的懸挑部分,在使用了溜金斗拱的時候,抹角梁端頭和角梁兩組溜金斗拱的后尾一起向上伸至金步挑承金檁,從而形成了懸挑結構[3]。在用溜金斗拱時,因為斗科后尾正落在花臺科中,所以用一根虛柱來收尾以承接角部斗科與兩山,花臺枋和角梁后尾都已插入虛柱固定,而室內(nèi)的徹上明造的歇山頂建筑,此種轉角使用的是溜金斗拱和抹角梁的結合,共同挑承金檁的方法,既對上部架構影響得較小,結構上也比較合理,并且裝飾性也比較豐富,因此明代的歇山頂建筑比較多地使用這種梢間架構的形式,這種形式的典型代表有:北京歷代的帝王廟山門和前殿,北京故宮的許多門殿,北京先農(nóng)壇、社稷壇等。
圖4 抹角梁[4]
1.2 順趴梁形制特征
順趴梁(圖5)同樣屬于歇山頂轉角構造里面的常用構件,使用順趴梁之上立童柱或者駝峰,再用十字科來承托山面,扣交金檁和角梁的后尾、檐,從而實現(xiàn)了構架的轉換,這種做法在明代是十分流行的山面構造形式,并且對清代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梁的前端頭插入檐檁之下便成了順梁,搭在檐檁之上便成了順趴梁,當后尾伸到梢間的梁架縫位,則有三種安置的方法。
圖5 順趴梁基本形制[5]
一種是直接安放于梢間,縫位最下層的梁栿背上,不使用童柱和駝峰來收頭,將承托上層的梁架十字科安放在順趴梁的背上,以北京的智化寺的智化門為代表。
第二種是將順趴梁的后端直接插入駝峰中或者童柱中,由童柱和駝峰傳遞給下面的構架,北京智化寺的智化殿、藏殿都是此做法,而如果室內(nèi)屬于徹上明造的時候童柱或者是駝峰上面常安置十字科所承托的上層梁栿和檁條,北京的天壇皇穹宇東西的配殿都運用了這種做法,這時屋架的金檁下承了一斗三升的檁下斗拱,所以它的山面采步金檁下方使用一根趴梁,將兩端放置在了順趴梁的背上,來承托檁下面的斗拱,和縱向檁下斗拱形成了交圈,當室內(nèi)只有金柱或者只有中柱的時候順趴梁就不需要和檁柱形成一一對應的結構,伸向山面的梁頭也就無需伸出挑檐檁之外,正因如此其對立面的形象也就沒有什么影響了,和下方的斗拱也就不需要對應了。
第三種是順趴梁的后尾插進內(nèi)金柱之中,此種做法中的構架金柱和檐柱是要求對齊的,例如北京故宮中的儲秀宮、鐘粹宮等都運用了這種方法,屬于一種簡潔有序的構架形式。
順趴梁的使用對于歇山頂中梢間架構受力轉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便捷易行并且有效,所以它得到了普遍的運用,順趴梁與抹角梁法都成為了明代的歇山頂建筑梢間架構中最主要的形式。歇山頂建筑里存在著一種構架因為其規(guī)模和體量都比較小,因此不需要多重的梁栿重疊來轉換構架的形式以傳遞荷載,而是只需要依靠溜金斗拱的后尾挑斡的懸挑去承受檐面的金檁和山面的采步金檁的重量。北京太廟戟門的兩側面門都是此做法的例證。它的山面采步金檁的一端和金檁檐面、角梁的扣搭相交,而另一端便插入了中柱之中。
1.3 明代歇山頂建筑柱網(wǎng)分布特征
歇山頂建筑平面柱網(wǎng)的分布隨著建筑功能樣式的實際需求而各有不同,而它們的變化對于山面的構造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明代的歇山頂建筑柱網(wǎng)在分布上有大致六種類型。
第一種是前后廊柱網(wǎng)平面(圖6),前后廊歇山為兩山面無廊,而前后有廊的柱網(wǎng)分布結構,外圍為一圈檐柱,而內(nèi)圍只有正身的部分是有金柱的,兩梢間則無金柱,所以梢間的構架里的采步金檁下面沒有柱子的時候,則使用放置趴梁或者順梁的方法以解決采步金檁以及其上方構架的落腳問題,這種類型的典型建筑有北京故宮的儲秀宮、鐘粹宮等。
圖6 前后廊柱網(wǎng)形制平面圖[5]
第二種是無廊但前后三進四柱,這種結構的特點是其建筑體量比較大,多用于壇廟的主體建筑中,其梢間之內(nèi)常常使用抹角梁來支撐角梁,上行伸到金步并和溜金斗拱相交;山面的采步金檁多為兩端插入童柱之中,使童柱落在了下部的挑尖梁脊背之上,前后進都是兩步架或者為三步架,這類架構的實例有北京的先農(nóng)壇、太歲殿和拜殿等。
第三種為門殿分心用三柱,其特點是分心的造柱網(wǎng)平面常用于門殿和門屋,在山面構架中常常使用順梁或者是趴梁以支撐采步金檁和其以上的屋架,抹角梁法的使用同樣比較多,但是常和溜金斗拱一起用,利用斗拱后尾挑斡而產(chǎn)生的懸挑作用來承托金步構架,北京歷代的帝王廟的山門都為此做法。
第四種是有前廊無后廊(圖7)的歇山頂構架,其特點為平面柱網(wǎng)是三排柱,山面有四個柱,一般情況下金柱和檐柱的高度不一,如果廊內(nèi)沒有天花,那么支托的斗拱多數(shù)是華拱出跳的形式而從金柱內(nèi)部伸出,其山面構架較多采用了趴梁式結構,北京太廟的大殿配殿多采用此做法。
圖7 有前廊無后廊的歇山柱網(wǎng)分布[5]
第五種為單開間分心選做法,其主要特點是利用采步金檁和溜金斗拱的懸挑金檁,采步金檁的兩端和前后檐的金檁分別相交,后尾插入了中柱,北京太廟戟門的東門和西門都是這種做法。
第六種是無廊歇山(圖8),通檐用兩柱,其特點是無廊歇山就是柱網(wǎng)的分布只有一圈檐柱而無金柱,這種建筑通常僅能使用趴梁法來承接這些采步金檁等山面構件。
圖8 前后無廊歇山柱網(wǎng)分布圖[5]
圖9 歇山建筑山面構造
到了清代,“九脊殿”或是“廈兩頭造”才被稱呼為“歇山頂”,并且在做法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改變,通常清代的官式歇山頂建筑的做法為橫貫稍間使用順扒梁或者是順挑尖梁。
2.1 順趴梁與順挑尖梁的形制特征
順趴梁是兩端的一端可以放在桁上或者梁上,并且和正身的梁架成為垂直的交角的梁,順趴梁或者順挑尖梁斷面高是6.5斗口,寬是5.2斗口。在順梁之上退進一步架的地方,放置了交金墩,交金墩上承托踩步金梁并且和順梁垂直,踩步金的上皮和下金桁的上皮平行,兩頭與桁是相交狀態(tài),踩步金的梁頭做成了桁的外形被稱作為假桁頭。而在踩步金梁的外側,會按椽子的分位來作出一列的孔洞來承托兩山的椽尾,踩步金上在和屋中部的梁架相對應的位置疊架了梁和瓜柱,各個梁的名稱和相對應的梁架名稱是一致的,在最上面安置脊瓜柱和三架梁。交金墩的高度是按照具體的情況和需求而定制的,長為4.5斗口,寬會比上面的梁寬少了兩寸,踩步金斷面的高7斗口加上長的百分之一,寬則為6斗口,歇山頂?shù)纳习氩糠炙茟疑巾數(shù)奈恢?,它的挑山桁的外側是山面正心桁的中心起向?nèi)部收的一個桁徑,即“收山”。
2.2 清代的收山
清代的收山(圖9)可使挑山桁所挑出的部分不會過遠,以保證構架的穩(wěn)定性,在挑山桁的下方使用燕尾枋,在其外安置了搏風板,也有時會將歇山頂建筑的上半部做成硬山的形式,就是從山面的正心桁中心為起點向內(nèi)收進一桁徑置踏腳木,在踏腳木的正中安置草架柱子,柱子的上端要頂住脊桁,并且在柱子的中部位置和金桁相應處施放穿梁,使得穿梁的兩端和金桁的端頭相交,以便來處理因為挑山過遠挑山桁承受不住重負的問題。這種做法與懸山式的處理相比會更加結實牢靠,金桁和脊桁的端頭要和踏腳木的外皮平齊,并且要沿著金桁、脊梁的端頭安置擋風板,還要在擋風板和踏腳木所圍成的三角形中用山花板把草架柱子與穿梁都放在里面,山花板的外皮要與踏腳木的外皮平齊,踏腳木的斷面高為4.5斗口,寬為3.6斗口,草架柱子的斷面寬為2.3斗口,厚高為1.8斗口,穿梁的斷面高度為2.3斗口,寬為1.8斗口,山花板的寬為1斗口,而施用山花板的做法為一種高級華麗的建筑方法[6]。民間的歇山頂建筑做法與上述比較高級的做法有一定的差異,例如在江南一帶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梢間比較窄的做法,在建筑的前方后方都做軒,用戧來直接架在角柱和與角柱靠近的金柱之上,然后山面的檐椽后尾就搭靠于次間的梁架之上,歇山頂建筑上半部分的檁條也有時不用挑出,從而成為硬山頂?shù)男蜗?,此外還有許多的歇山頂?shù)慕Y構方法,民間工匠們的建筑使得歇山頂?shù)男问礁鼮榛顫?,并且多變?/p>
明清時期的歇山頂流行與南北方各地,由于轉角做法的不同,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差異,北方流行“轉角梁”與“虛柱法”,南方流行“檁壓昂尾”,但是南北相似之處在于“官式大木作”比“官式小木作”要復雜華麗。
綜合看南北方歇山頂屋脊,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裝飾效果上都十分的引人注目,屋脊位于一個建筑上面兩塊屋面的交線,從功能和技術的方面講,此處是防水的重中之重,所以屋脊便成為了屋面裝飾中最富有特征的區(qū)域。屋脊的裝修分為大式、小式兩種,小式建筑的屋脊在農(nóng)村、城市地區(qū)十分常見,種類繁多。小式建筑可供裝飾的屋脊只有一條正脊與四條垂脊,但是大式建筑中以歇山頂為典型,有九條屋脊,每條屋脊自身都有一定的裝飾特色,但在整體上又不乏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7]。大式建筑的屋脊裝飾中正脊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基于整個建筑的最高處,并且正脊的兩端正是正脊和垂脊的交匯處,結構上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它需要特別的加固,因此安裝下了鴟尾裝飾,從唐代的一條龍尾形象而逐漸變成了鴟咬正脊的形象,于是便改為了鴟吻。歇山頂建筑中的九條脊上瓦片眾多,為了防止垂脊上的瓦片滑落,而在其下端安裝了垂獸,這個設計,一方面使瓦件可以牢牢的固定在垂脊之上,另一方面,把它們做成琉璃雕塑也美化了此裝置。在明代李東陽和揚填等人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鴟平生好吞,便將整條的正脊置于其口中,因此,明清兩代的脊吻便從原來的鴟魚而轉化成龍家族。所以,到了明清時脊吻又稱為龍吻、蚩吻、龍尾等等,這時龍吻除了自身龍化之外,它的身上又深雕了完整的“行龍”,其脊部的掄鐵和拒鵲也完全的轉化成為了琉璃燒制而成的“五叉箭靶”,成為了純裝飾部件,而原來的鴟吻也改名為“押魚”,位列于角獸之中。
明清時期是琉璃瓦使用的頂峰,質(zhì)量也是上乘,它不僅加強防水效果,而且裝飾性也十分的突出,在琉璃瓦的使用中對于顏色運用和鋪設方法都遵循了儒家的禮制規(guī)范和道家的五行學說。黃色是皇家的象征,只有皇家等級最高的建筑和敕建的廟宇才可以使用,而且位處中央;藍色象征天,多適用于天壇;綠色輕盈活潑,多用于皇家園林,與灰色相配合;而民居多用灰色,青灰色,較為單一[8]。清代是脊吻發(fā)展的繁盛時期,北京故宮中的太和殿正脊的兩端脊吻高度達到了3m多,足見發(fā)展之興。走獸,因為為蹲伏之態(tài),所以稱之為“蹲獸”,一共12件,名稱不一,各有象征意義,其體重小于脊吻。與脊瓦為一體,成排成行的蹲伏在角脊前端和垂脊之上,數(shù)量多少隨脊長和建筑的等級高低而定,并且有一定的先后秩序,依照清制,只有皇家的大型宇殿才可以排滿12件,其余建筑最多9件,最少的都為3件,但無論數(shù)量多寡,領首的仙人和殿后垂獸必須擺放,其排列順序依次為:仙人、龍、麒麟、獅、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垂獸。
除蹲獸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套獸的飾件,分為陶制和琉璃制,套制在仙人下仔角梁預留的榫上,就像是鏵子套在犁的前面,套獸不僅有美化之用,更是為了保護仔角梁頂端不受到雨水的侵蝕。裝飾與功能及周邊環(huán)境還有建筑等級都密不可分,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屋頂曲線符合建筑的實際功能需要并且與藝術處理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
歇山頂從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至明清時期,無論外形還是建筑技術都得到不斷發(fā)展,明清時期是歇山頂?shù)淖詈蠓笔r期,在裝飾和技藝上都更加成熟,穩(wěn)定性不斷加強,文化內(nèi)涵逐漸豐富,通過明清歇山頂比較研究可知,歇山頂起源于懸山頂兩坡披檐而成,在新石器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觀點可能更加的貼近歇山頂?shù)钠鹪词聦?,并且宋代的“廈兩頭造”的名稱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歇山頂從起源于南方到傳播到北方和中原地區(qū),建造技法上出現(xiàn)了一些適應環(huán)境性的改變。在時間與空間的發(fā)展中,歇山頂?shù)墓δ軓暮唵蔚膶嵱眯灾鸩截S富到實用與文化內(nèi)涵的兼容。
[1]郭華瑜.中國古典建筑形制源流[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114.
[2]王其亨.歇山沿革試析——探驪折扎之一[J].古建園林技術,1991(1):29-32.
[3]郭華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100.
[4]李江,吳蔥.歇山建筑結構做法分類與屋頂組合探析[J].建筑學報,2010(S1):107.
[5]馬炳堅.歇山建筑的幾種構造形式[J].古建園林技術,1986(2):16.
[6]喻維國,王魯民.中國木構建筑營造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107.
[7]薛水生.中國古代建筑屋頂裝飾文化[J].美術大觀,2015(1):70-71.
[8]陸徐徐.屋頂——中國古代建筑的冠冕[J].建筑,2013(11):77-78.
責任編輯:孫蘇,李紅
On Gable Roof of Architectur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oof is quit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China.It has quite a few styles,among which gable roof is a senior one just following hip roof.Being seen from the appearance,gable roof is composed of overhanging gable roof and hip roof.It developed since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hen some creation was made based on the previous techniques,so the gable was enlarged,the recessing gable was reduced and the main ridge was lengthened.The development of gable roof reflects the magnificence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ether in decoration or function.
ancient architecture;gable roof;corneredbeam;column grid;architectur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249.1
A
1671-9107(2017)09-0011-05
10.3969/j.issn.1671-9107.2017.09.011
2017-05-31
湯艷杰(1992-),女,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