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瑞祥
一枚好吃的雞蛋
——楊絳散文集《我們仨》薦讀
文︳潘瑞祥
錢鐘書先生曾經婉拒一位英國女性讀者登門拜訪:“假如你吃到一個雞蛋,覺得好吃,又何必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錢夫人楊絳92歲高齡出版的散文集《我們仨》,就是這樣一枚好吃的雞蛋。
從書中附錄我們得知,這是楊絳女兒錢瑗起草、病中堅持寫了5篇、未完成的一部著作。楊絳先生在1997、1998兩年內相繼遭遇女兒、丈夫去世,其后四年她出版了這部回憶錄?!段覀冐怼窐嬎吉毺?,語言平實,描述細致。前兩部分采用虛幻的夢境寫法,以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敘述她們一家三口在古驛道上相聚相失的生離死別;第三部分用寫實的手法回憶敘述一家三口生活、學習、工作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感人至深。
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都執(zhí)著于讀書與著述,組成一個淡泊名利、樂觀向上的家庭。楊絳說:“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下,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淡泊名利之心讓人肅然起敬?!皣缕澍Q兮,求其友聲?!庇崖暱蛇h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shù)十百年之后。錢鐘書認為,有名氣就是多幾個不相知的人,他“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楊絳和錢鐘書一生坷坎,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即使老病相催,人生的道路快要走到盡頭時,他們仍然十分淡然地、樂觀地面對生活。
楊絳和錢鐘書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1935年7月至1938年8月,他們先后留學于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早在牛津大學讀書時,英國富翁史博定請錢鐘書夫婦到他家吃茶,勸錢鐘書放棄中國的獎學金,改學哲學,做他弟弟的助手。錢鐘書當即拒絕,放棄自己國家的獎學金而投靠外國富翁他是決計不干的。他們的女兒錢瑗1937年5月出生于英國,本可加入英國國籍,但他們沒有讓她加入,并在學成后毅然回到祖國?!拔覀兪俏幕?,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彼麄兪冀K不忘自己的鄉(xiāng)土情懷,始終堅守愛國情操?!皯n患孕育智慧”。新中國建立后,他們更加熱愛祖國,更加積極工作。楊絳說:“我淪陷上海當灶下婢的時候,能這樣大模大樣地讀書嗎?我們在舊社會的感受是賣掉了生命求生存。在新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都由國家包了,我們分配了合適的工作,只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p>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細胞不腐,社會肌體就健全。讀完《我們仨》,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我。楊絳先生嚴于修身齊家,為人妻是“最賢的妻”,為人母是最良的母,為人是最真的人。一個人的優(yōu)良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學習、工作和修煉而成的。楊絳先生清心寡欲的性情確實讓我們欽佩。怪不得她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詩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們仨》的確是一枚好吃的雞蛋,是楊絳先生留給后世一曲清心淡定的絕響!
(作者單位:婁底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