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耳
著名哲學(xué)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蹦敲醋詈玫募彝ソ逃鞘裁?? 做最好的自己,給孩子傳遞愛,我認為就是最好的教育。
兒子哭著對爸爸說:“爸爸,我很窮對嗎?鄰居家小朋友玩具那么多,我卻只有這幾個!”爸爸笑了:“兒子,如果你肯把眼睛給我,你就能得到20元錢!但是你以后再也看不見了,你換嗎?”兒子說:“不換!”接著,爸爸提高了價格,“200元?2000元?”兒子說:“多少錢我都不換!”后來,爸爸又“要”了兒子的耳朵、雙手、雙腳、鼻子,最后出價100萬元要給他換個媽媽,兒子堅定地拒絕了所有的提議。爸爸問他:“你不覺得放棄這么多錢可惜嗎?你現(xiàn)在后悔還來得及!”兒子堅定地說:“不,我永遠都不會后悔!”爸爸繼續(xù)說:“那你把剛才的價錢加起來,看看一共是多少?你還覺得自己窮嗎?”
啟示:很多孩子喜歡攀比,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最珍貴的財富永遠是健康的身體,是每天都有爸爸媽媽陪在身邊。要告訴孩子,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很富有,金錢并不是財富的全部,許多東西是金錢買不來的。
爸爸在洗車,兒子拿著小石頭在車門上劃起來。爸爸見此大怒,拿起扳手就打了下去。后來兒子被送到醫(yī)院,證實手指骨折。面對爸爸,兒子輕聲說:“爸爸,手指會好的,不要擔(dān)心了?!卑职謨?nèi)心無比自責(zé),一怒之下,沖回去想把自己的汽車給砸了,但他跑到汽車旁,看見兒子劃的痕跡:爸爸我愛你!
啟示: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發(fā)脾氣前,一定要先搞清楚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我們大人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但是孩子不知道。我們吼孩子、打孩子,其實不是在教育孩子,只是在發(fā)泄我們的憤怒。
兒子拿著兩個蘋果,媽媽問:“給媽媽一個好不好?”兒子看著媽媽,把兩個蘋果各咬了一口。媽媽的內(nèi)心有種莫名的失落。媽媽想批評兒子的自私,沒想到兒子慢慢嚼完后,把其中一個蘋果遞了過來:“這個最甜,給媽媽!”
啟示:別著急發(fā)火,讓孩子把話說完!忍耐有時候很疼,但結(jié)果會很甜蜜;懂得傾聽,才會了解真相!愛,有時候需要等待,因為愛心在路上。很多時候,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愛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