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娜
【摘 要】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方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實例演示,上機課要善于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互助精神,課堂教學方法應多種多樣,靈活運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
信息技術課的主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方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該學科的教學效果,作為新興學科的信息技術課應有其獨特的教學方法。
一、注重課堂演示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任務要求70%左右的時間是上機操作,30%左右的時間是上理論指導課。但30%的理論課卻指導著70%的上機操作課程。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課,對于很少接觸計算機的中學生來說,對其內容和形式都缺乏了解,一句話:沒有理論指導,學生面對計算機會覺得“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因此,教師在上理論課時要多做操作演示,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任務要去完成,怎么去完成等等。精彩、新穎的演示還會使學生對新學科產生極大興趣,激勵學生對新學科的熱愛。例如,在鍵盤指法的教學時,教師就要先進行一次高速度的指法實地演示,當學生看到教師運指如飛時,就會產生一種敬慕心理,就會產生一種“讓我來試一試”的心理,就會對本來比較枯燥的指法練習產生很大興趣,從而促進學習。中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對新鮮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強,若能抓住中學生這些特點去進行引導,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又如,講解用Word美化文檔時,教師先演示,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多彩繽紛的Word作品,從而產生一種感嘆、想象,激發(fā)其思維,覺得“如果我認真學好,也會做出這樣的多彩繽紛的作品”。這時,教師再去講解操作過程,學生就會很認真地聽課了。我覺得這種先操作演示,使其產生興趣,然后講授課本內容,從而使其認真聽課的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比較適用的。
二、加強學生實踐操作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上機實踐操作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計算機對某一問題反復操作,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習慣的教學方法。
上機實踐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形成計算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為了獲得較好的成效,教師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1)明確上機目的與要求。上機前,教師必須事先布置好上機內容、說明目的和要求。學生應事先做好準備,以充分利用上機時間,提高上機效率。
(2)精選上機內容。上機內容要根據上機目的、學生實際情況及學習上的實際需要加以選擇。要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注意創(chuàng)造性練習。
(3)正確的上機方法。上機練習要按確定的步驟進行。教師應事先發(fā)給學生上機報告單,表上應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驟”、“達到效果”等,要求學生及時填寫。
(4)加強指導。上機時,教師要有重點地進行指導,對于大部分學生不懂的問題,可由教師示范操作。
三、教學方法多樣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其教學方法決不能完全沿用傳統方法,而應有其獨特的方式。
1.興趣激勵教學
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科性質與特點,學生容易對這門課產生“興趣的萌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時機,加以引導、扶植、培養(yǎng),使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形成真正的學習興趣。要注意啟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鼓勵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點撥學生的每一個困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學會和會學中不斷取得進步。
比如,在教學“計算機操作系統”時,由于Windows XP系統的人機交互性強,因此,有些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會在上機時做出一定花樣來顯示自己的能力,諸如將系統桌面的圖標移動、改變桌面的背景或設置屏幕保護等等。教師發(fā)現后,如果就此對這些學生進行大肆批評,甚至加以處罰,學生就會“掃興而歸”,學習興趣就會陡然跌至低谷,一旦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就無從談起。有效的做法是:寧可自己的教學進度受影響,也要請這些學生上臺給其他學生介紹他們的“經驗”。這樣,不僅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傳授可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其的內容,從而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采用興趣激勵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知識的動力,這樣,學生在濃厚興趣的推動下學習,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績,就會產生學習的價值感、榮譽感和自豪感,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任務驅動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對主體性教學,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能力具有積極性作用?,F在的教材各部分內容都是從完成某個任務著手,提出問題或目標,把所要講授的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中,通過示范操作或閱讀課本完成任務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當注意針對學習內容明確相應的任務。例如:在學習PowerPoint多媒體幻燈片軟件時,可以給出一個大的主題,如制作《自我介紹》,通過制作大任務,根據教學內容再分解成若干項小任務,如“個人的小檔案”、“個人作品展”、“我的愿望”等,對每個不同主題的幻燈片進行編輯、修飾、制作、設置不同的版面、設計不同的動畫,最后把它們鏈接起來。每節(jié)課教師按一個或多個小任務組織教學。每個不同主題的幻燈片出來了,PowerPoint軟件也就學會了。
3.分層教學
首先,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知識結構進行教學設計,要了解孩子就必須先蹲下來看孩子,同樣要教會孩子必須在心靈上和學生對等,與學生平起平坐。為此,我們必須首先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對學生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一個出發(fā)點,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或者分組,就不可能進行真正的分層教學。
其次,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來設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的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用一句俗話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對這種知識的學習,學生必須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目標的分層就在于給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階段學習目標,以使不同的學生能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4.小組交流教學
通過同學之間的教與學來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互教互學,以便促進全體學生成績的提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意識,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如在小組的學習中,每班或多或少都有后進生的存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習中利用好學生中的“小老師”,教師首先安排座位時就把后進生和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安排在一起,在教授新的知識的時候,通過“小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使后進生在同伴的幫助下完成知識的掌握和操作方法的掌握。
總之,只要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素質教育來不斷探索、研究“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教學方法,就必定能駕駛信息技術這艘航船,順利抵達勝利的彼岸。
參考文獻:
[1]葉瀾主編.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董玉琦.信息技術課程導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3]郭芳.《淺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