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馬香玉
不打擾才是最大的尊重
——評電影《二十二》
文_馬香玉
1
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日。也就在那天,電影《二十二》上映了。這是國內(nèi)第一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紀(jì)錄電影。很難相信,在事情過了這么多年后,我們才終于有勇氣去公開展現(xiàn)這個受過嚴(yán)重傷害的群體——“慰安婦”。這是一個由日軍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以前中國人不這么叫,但為了把這些受害者們歸類,才簡單粗暴地套上了這么一個詞。正確的稱呼,應(yīng)該是:“被日本強迫當(dāng)慰安婦的受害者們”。1937-1945年,8年的時間里,至少有20萬中國女性被強征為日軍的性奴隸。
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受害者都慘遭屠害,或不堪屈辱自盡而亡,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了下來。
到這部影片拍攝的2014年時,僅剩22位幸存者,也就是片名《二十二》的由來。但由于資金短缺,影片無力發(fā)行,在三萬多民眾的眾籌之下,才被抬進了院線。這部電影2015年就在釜山電影節(jié)上映,卻拖到今年八月才遲遲在國內(nèi)上映。到成片出品,7月小規(guī)模點映之時,僅剩下9位老人幸存于世。
在影片中,這些老人出鏡的時候,旁邊都會寫上生卒年份。我很難設(shè)想后期團隊在剪輯制作的時候,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去加上這些字幕。明明她們不久之前還活生生地在那里訴說著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卻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人世,成為永遠的回憶。
2014、2015、2016、2017……
每傳來一個噩耗,就又要再添上四個數(shù)字。
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影片要以一場葬禮作為開場,片中又用大量空鏡頭去呈現(xiàn)時間的流逝。因為這就是一部在跟時間和死神賽跑的電影,而不管怎么追趕,都已經(jīng)注定了失敗。
2
本片的導(dǎo)演郭柯,早在2012年就已經(jīng)出過一個同題材的紀(jì)錄短片《三十二》,詳細展現(xiàn)了“慰安婦”老人韋紹蘭的內(nèi)心世界,記錄了她的不幸,也呈現(xiàn)了她的堅強與樂觀。
即使承受過如此痛楚,卻依然能說出“這世界真好”這樣的話:“這世界真好,吃野菜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比绻f《三十二》致力于描繪個體,那么《二十二》描繪的則是群像。在99分鐘的片長里,冷靜克制的鏡頭一個一個地在這些老人的臉上停留。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造作的狗血,只是安靜地記錄她們的生活狀態(tài)。有的老人不善言辭,或是老得連話都說不清了,那攝影機就靜靜地擺在不遠處,記錄她們吃飯喝水的日常,或是單純望著遠處發(fā)呆的樣子。有的老人身子骨還行,又比較健談,那就聊聊過去,或者嘮嘮家常。
如果愿意說,那就認(rèn)真聽;如果她們不愿意講,也不強求。有的老人拒絕采訪,因為怕給子女帶來困擾,所以沒有露臉。也有的老人,當(dāng)趕過去的時候,已經(jīng)在幾天前離世了。
在一篇采訪報道中,郭柯說到過,這些老人們的生活跟我們想象中的并不一樣:當(dāng)你真的接觸到這些老人以后,你根本想不到她們是什么“慰安婦”。她們就跟普通老人一樣,就像是我們的家人,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苦大仇深。
而在拍攝的過程中,郭柯也盡量不讓自己去想她們受害者的身份,只是平和地把這些老人記錄下來。對于這些老人們來說,她們需要的不是你淚眼汪汪的憐憫和同情,而只是一個溫柔深情的凝視。
3
影片中除了老人還提到了幾位多年來堅持照顧和慰問老人的志愿者。一位是韓國的攝影師,早些年就開始關(guān)注中韓兩國的“慰安婦”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關(guān)懷和照顧她們。
其中一個老人常年住在連屋頂都沒有的倉庫里,是他和他的團隊幫老人翻修了新屋。一個說著韓語,一個說著山西話,語言不通但情感卻能交流。還有一個日本的留學(xué)生,每個月都會上山看望獨居的老人。她說其他的老人都有家和親人,只有她最孤單只有一個人,所以她想陪著她。當(dāng)然更多的還是當(dāng)?shù)刈园l(fā)的志愿者們,不計回報地給予這些老人幫助。
與其殘忍地渲染這些老人們有多“慘”,不如真正地去關(guān)心她們,陪伴她們。這是再多的捐款都比不上的善意。
影片的最后,導(dǎo)演也進行了反思。把這些老人重新置于公眾面前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選擇?其中一位志愿者說,他其實很后悔把這些老人公開出去。因為過去的事情對她們而言是想忘卻的恥辱,但這份恥辱現(xiàn)在卻被全國的人知道了。
有些老人,默默生活了一輩子,但因為記者的蜂擁而至、媒體的大肆報道才讓鄰居們都知道了她過去的事情,更別提讓原本不知情的兒女們也在心理上有了負(fù)擔(dān)和壓力。對于這些老人來說,這或許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影片開頭的那場葬禮,如果沒有被報道出來,或許這就是一個老人安安靜靜、普普通通的葬禮。
但現(xiàn)在,哀悼會上的致辭卻是:這位老人過去曾在日軍占據(jù)期間飽受苦難……她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去擺脫“慰安婦”的身份,重新生活,卻在葬禮上被強調(diào)了這個頭銜。
換成是你,你是否愿意以這樣的方式被人記???
歷史我們不能忘。但在歷史中幸存的老人,請讓她們安安靜靜地安享晚年吧。不打擾才是最大的尊重。